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外名著榜中榜)/六角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常引用《孙子兵法》作为自己的军事行动的理论根据。汉代以后,《孙子兵法》更是被军事家视为指导战争的金科玉律。在整个冷兵器为主的漫长历史时期,《孙子兵法》一直是军事家必读的教科书。

不仅如此,《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全胜策”的思想,强调政治清明、君主贤明和内部团结的思想,发展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等方面丰富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理论,受到历代政治家的重视。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该书不仅在中国历来为谈兵者所称道,从宋代以来亦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目录

孙子兵法

 第一篇 计篇/3

 第二篇 作战篇/6

 第三篇 谋攻篇/9

 第四篇 形篇/13

 第五篇 势篇/16

 第六篇 虚实篇/19

 第七篇 军争篇/23

 第八篇 九变篇/27

 第九篇 行军篇/30

 第十篇 地形篇/34

 第十一篇 九地篇/38

 第十二篇 火攻篇/45

 第十三篇 用间篇/48

三十六计

 总说/53

 第一套 胜战计/55

第一计 瞒天过海/56

第二计 围魏救赵/60

第三计 借刀杀人/63

第四计 以逸待劳/67

第五计 趁火打劫/72

第六计 声东击西/75

 第二套 敌战计/79

第七计 无中生有/80

第八计 暗度陈仓/84

第九计 隔岸观火/88

第十计 笑里藏刀/92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95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98

 第三套 攻战计/101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102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105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109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113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117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120

 第四套 混战计/125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126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131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135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141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146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150

 第五套 并战计/153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154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158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162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166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170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174

 第六套 败战计/177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178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181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185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189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194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198

试读章节

第一篇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所以,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探索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害怕任何危难。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以上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们没有不了解的,但也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说。必须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敌我双方胜败的情势。即比较敌我哪方的君主政治廉明,路线方针正确,哪方的将帅贤而有才,哪方占有天时、地利,哪方的军纪严明、法令能严格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较强大.哪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方的军队管理有方、赏罚分明,我根据这些情况就可以预测谁胜谁负了。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谋划之策有利并得到执行,于是就再造成一种客观态势,并用它辅助军事行动外部条件的形成。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我有利的情况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和行动以保持战略主动。

用兵打仗就是运用诈谋奇计克敌制胜之道。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要对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成不准备打仗;明明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打远处的假象;本来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时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时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时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屈挠;敌人词卑行敛,小心谨慎,就要使之骄惰,丧失警惕性;敌人休整良好,就要设法骚扰他,使之劳顿;敌人如果内部亲密团结,就设法离间他,使之分裂。要在敌人疏于防备的时候突然袭击防备薄弱之处,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凡此种种,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而无法事先规定刻板传授。

开战之前,在祖庙策划谋算时就能预知胜利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知不能取胜的,是因为谋划不周,获胜的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难以取胜,更何况根本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方面来考察,谁胜谁负便显而易见。

P3-5

序言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外名著榜中榜)/六角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王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67431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892.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