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施尼茨勒读本/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施尼茨勒是第一个把意识流手法引入到德语文学中的奥地利作家,以表现心灵、下意识和内心情感为宗旨的心理艺术风格,使他成为德语现代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象征,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他的戏剧和小说成就与‘新生代’那些可笑的隐私自白和报告文学有天壤之别。诗人忧伤的魅力使他的语言绽放出炉火纯青的色彩,没有一丝赤裸裸的事实堆砌,也没有政治控诉的慷慨激昂。”《施尼茨勒读本》,意在让我国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位维也纳现代派文学的开路人。

内容推荐

阿图尔·施尼茨勒(1862—1931),奥地利著名剧作家、小说家,维也纳现代派的核心人物。他是第一个把意识流手法引入到德语文学中的奥地利作家,以表现心灵、下意识和内心情感为宗旨的心理艺术风格,使他成为德语现代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施尼茨勒读本》收入《死者无言》《古斯特少尉》《希腊舞女》《单身汉之死》《埃尔泽小姐》《阿纳托尔》《轮舞》等代表性作品,照顾到了作者整个创作过程中在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变化,力图提供一个概括性的全貌。出版《施尼茨勒读本》这个读本,意在让我国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位维也纳现代派文学的开路人,追寻二十世纪奥地利文学辉煌之源。

目录

小说

小小的喜剧

告别

死者无言

古斯特少尉

瞎子基罗尼莫和他的哥哥

陌生的女人

希腊舞女

单身汉之死

埃尔泽小姐

戏剧

阿纳托尔(1892)

轮舞(1900)

箴言

关系与孤独

附录

名家点评

施尼茨勒生平与创作年表

推荐书目

试读章节

暮色渐渐降临,玛丽从长凳上站起身来。她在这里已经坐了半个钟头。起初,她一直在埋头读书,然后将目光投向林荫道入口,因为费利克斯平时总是从那里过来。往常,他从未让她等过这么长时间。天气渐渐凉了起来,但是空气中仍然夹杂着正在流逝的五月的温煦。

河滩公园里已经没有多少游人,散步的人们都朝着即将关闭的公园大门移动。玛丽慢慢走近出口,这时,她看见了费利克斯。尽管他已经来迟了,可是走起来仍然慢条斯理的,直到他们俩的目光相交,他才稍微加快了一点步伐。她站在原地等他。当他笑吟吟地握住她那漫不经心伸过去的手时,她用温和的、带着一丝不满的口气问道:“难道你不得不工作到现在吗?”他伸出手臂让她挽着,一句话也没有说。“是这么回事儿吗?”她追问道。“是的,亲爱的,”他说,“我完全忘了看表。”她扭头从侧面望着他,觉得他的脸色要比平时苍白。“难道你不认为,”她含情脉脉地说道,“你现在最好还是把自己更多地献给你的玛丽吗?暂时把你的工作搁到一边去吧。我们这会儿多溜达溜达,好吗?你从现在起应该经常和我一起在户外活动。”

“是吗?……”

“当然!费利克斯,我可再也不让你单独一人了。”他猛地扭过头来,像是吃了一惊似的,盯着她。“你怎么啦?”她问道。

“没怎么!”

他们走近出口处。入夜的大街上,人声嘈杂,四周乱哄哄的:城市的上空飘浮着不知隐藏着什么东西的云彩,春天总是将这种云彩铺展在城市的上空。“我提议,我们现在可以去干一件事。”他说。“什么事?”“去普拉特公园。”

“那可不行,现在去那儿可冷啦。”

“但是,你瞧,大街上又闷又热,我们只好立刻就回家。走吧!”他断断续续、心不在焉地说道。

“费利克斯,你说话怎么这样?”

“怎么啦?”

“你到底在想什么?你是和我在一起,和你的女朋友在一起。”

他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地盯着她。

“喂!”她害怕地叫出了声,把他的手臂挽得更紧了。

“好了,好了,”他竭力集中思想,“这里实在又闷又热。我并没有心不在焉!倘若真是这样,请你千万不要见怪。”他们走上了那条穿过许多街道通往普拉特公园的小路。费利克斯比平时更加沉默。路灯已经亮了。

“你今天去过阿尔弗雷德那儿吗?”她突然问道。

“干吗去他那儿?”

“你曾经有过这种打算。”

“为了什么呢?”

“昨天晚上你觉得自己十分虚弱。”

“当然。”

“你真的没去过阿尔弗雷德那儿吗?”

“真的没有。”

“瞧你,昨天还在生病,现在就想去又潮又湿的普拉特公园。这可真是太欠考虑了。”

“嗐,反正也无所谓了。”

“你可别这么说,你会把自己给毁掉的。”

“我求求你,”他换了一种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说道,“我们还是去吧,我很想念普拉特公园,真想回到那个不久前还姹紫嫣红的地方。我建议,就去花园沙龙吧,那儿肯定不会这么冷。”

“好吧!”

“真的不冷!再说,今天的天气也挺热,我们说什么也不能现在就回家,实在太早了一点。我不想在城里用晚餐,我今天一点情绪都没有,不愿意坐在饭店的四堵墙壁中间,也不想看到那么多人,嘈杂的声音真叫我感到难受。”他起初说得很快,声音要比平常高一些,但是最后几句话却降低了音调。玛丽握紧他的胳膊,她有些害怕,什么也没有说,她感到只要自己一说话,眼泪就会流出来。他对普拉特公园幽静的酒店以及绿色和恬静之中的春天的夜晚的向往深深地感染了她。两人沉默了片刻之后,她发现他的嘴角渐渐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他朝她转过身来,试图以微笑来表达愉快的心情。她对他了如指掌,立刻就感觉到他是在强颜欢笑。

他俩来到普拉特公园。从主干道分岔的第一条林荫道几乎完全笼罩在黑暗之中,这条道通往他们的目的地,那儿有一家简陋的酒店。酒店的院子很大,光线幽暗,餐桌上没摆餐具,椅子紧靠在桌边。漆成绿色的细长灯柱上面,球形路灯闪烁着暗红色的亮光。两三个客人坐在那里,酒店老板也混在其间。玛丽和费利克斯从他们旁边走过,老板站起身,脱帽表示欢迎。他们推开花园沙龙的大门,只见几盏火头很小的煤气灯燃着火苗,一个身材矮小的年轻伙计坐在角落里打瞌睡。见有人进来,他赶紧站起身来,将煤气灯旋亮,然后帮着两位客人脱下外套。玛丽和费利克斯在一个灯光幽暗的角落里坐下,两人的椅子紧靠在一起。他们未加选择地随意点了几样酒菜。屋里只有他们两人,街灯暗红色的亮光穿过大门照射进来。店堂里的各个角落都显得朦朦胧胧。

两人一直沉默不语。玛丽终于忍不住了,心烦意乱地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费利克斯,你倒是说话呀,你到底是怎么啦?求求你,告诉我吧!”

他的嘴角又露出那种微笑。“没什么,亲爱的,”他说,“你就别问了。我的脾气你也知道……难道你现在还不了解我吗?”

“噢,我当然知道你的脾气,不过,你今天不是脾气不好,而是情绪低落,这我看得出来。这里面肯定是有什么原因。我求你,费利克斯,到底是为了什么,你就告诉我吧,求求你了!”

他脸上露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正巧这时伙计走了进来,端上了他们要的酒菜。她又重复了一遍:“你就告诉我吧,求求你!”他扫了一眼年轻伙计,做了一个表示不悦的手势。伙计退了出去。“现在只有我们两人了。”玛丽说着又朝他凑近了一些,将他的双手握在自己的手里。“你怎么啦?你到底是怎么啦?我一定要知道原因。难道你不再爱我了吗?”他仍然一声不吭。她吻他的手。他慢慢地把手抽了回去,眼睛像在寻求帮助似的环顾四周:“好了,好了!我求求你,饶了我吧!别再追问,别再折磨我!”她松开他的手,紧盯着他的脸:“我要知道原因。”他站了起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用双手挠了挠头,说道:“你都把我搞得精神错乱了。别再问了。”他眼睛发直,站立了好一会儿。她惶惑地追随着他那投向虚无的目光。少顷,他重新坐下,呼吸渐渐平缓下来,脸上露出了温柔、疲倦的表情。几秒钟之后,他的所有惊恐神色都一扫而光了。他亲切地对玛丽低声说道:“你用点酒菜吧。”

她顺从地拿起刀叉,畏葸地问道:“你怎么不吃?”“我吃,我吃。”他答应道,但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根本没有动手。“那我也不吃。”她说。他这才吃了一点菜,喝了几口酒,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默默地放下刀又,用手撑着头,连看也不看玛丽一眼。她咬着嘴唇,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把他那只遮住脸的手抽开。她看见他的眼里闪烁着泪花,就在她喊出“费利克斯!费利克斯!”的那一刹那,他哭了起来,情绪非常激动,不停地抽泣。她把他的头贴在自己的胸前,抚摩着他的头发,吻着他的面颊,想用嘴唇抹去他的泪水。“费利克斯!费利克斯!”他的哭声渐渐低了下去。“你怎么啦,亲爱的?我唯一的心肝宝贝,你倒是说话呀!”他的头仍然贴在她的胸前,因此他说起话来显得瓮声瓮气的,传人她的耳朵也不那么真切:“玛丽,玛丽,这件事我一直不想告诉你,还有一年时间,然后一切就结束了。”说完他又激动地放声哭了起来。她什么也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脸色像死人一样苍白,恐惧和惊骇使她透不过气来,她高声喊着:“费利克斯!费利克斯!”然后跪在他的面前,紧盯着他那挂满泪水、神色慌张的脸。他把脸从她的胸前移开,望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她,嗫嚅道:“快起来!快起来!”她机械地顺从他的话,站起来坐到他的对面。她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问。沉默了几秒钟之后,他突然抬头仰望着上方,像是对悬在他头顶上的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高声喊道:“可怕!可怕!”

她又恢复了平常的声音:“过来!过来!”但是,她的话没有起什么作用。“我们走吧!”他做了一个手势,好像是要从自己身上抖掉什么东西。他叫来伙计,付了账,两人匆匆离开了酒店。

户外,悄然无声的春夜包围着他们俩。在漆黑的林荫道上,玛丽停住脚步,紧握着情人的手说:“你现在可以向我解释一下了吧!”

他已经完全平静下来了。他打算对她说的话,听起来非常简单,好像本来就没有什么特别似的。他把手抽了出来,抚摩着她的面颊。天很黑,以至于他俩几乎都看不清对方。

“你不必害怕,小猫咪,一年很长很长,我还能再活一年。”

“你疯了!你疯了!”她喊道。

“我把这件事告诉你,既卑鄙,又愚蠢。但是,你可知道,把这件事闷在肚子里,孤独地打发时间,始终想着……我也许再也坚持不下去了。让你知道这一事实,也许会好一些的。过来!我们干吗这么站着?玛丽,我早就产生这种想法了,很长时间以来,我已不再相信阿尔弗雷德了。”

“这么说,你没有去阿尔弗雷德那儿?可是,别的医生根本不了解情况呀!”  “瞧你说的,亲爱的。几个星期以来,我一直受着怀疑的折磨,现在总算好了,至少我知道了真相。我去找过贝尔纳德大夫,他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我。”

“不,他告诉你的不是真的。他一定是想吓唬吓唬你,好让你今后小心一些。”

“亲爱的,我和这位先生的谈话是非常严肃的。我必须了解真相。你知道,这也是为了你。”

“费利克斯!费利克斯!”她张开双臂抱住他。“你在说什么呀?没有你我一天也活不下去,一个钟头也活不下去。”

“好啦,安静些吧!”他平静地说道。他们来到普拉特公园的出口,这里又开始热闹起来,四周人声嘈杂,灯光明亮。大街上车辆来来往往,有轨电车的哨声和铃声不绝于耳。一列火车隆隆地驶过他们头顶上的高架桥。玛丽大吃一惊。所有这些充满生气的东西突然带上了讽刺和敌意的色彩,深深地刺痛了她。她拉着他,朝家走去。他们没有走那条宽阔的大街,而是选择了一些小街小巷。

她突然想到他应该乘坐马车,但是却又犹豫不决,没有说出口。他可以慢慢地走嘛。

P3-7

序言

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1862—1931)是奥地利著名剧作家和小说家,也是最早介绍到我国的德语作家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施尼茨勒就受到我国作家和学者的关注。著名作家茅盾首译发表了施尼茨勒的成名独幕组剧《阿纳托尔》的第四幕《界石》(1919年),以此拉开了施尼茨勒进入我国读者视野的序幕。之后,他的许多作品相继翻译出版。施尼茨勒之所以受到中国学界的青睐,是因为他“善于用哀感顽艳的辞句,表现愁苦不全的生活”。郑振铎在为《阿纳托尔》中译本作的序言中这样评价施尼茨勒的创作:“好像一个弹琴的高手,琴弦虽只有几条,而经过他的拨弹,则琴音高低拟扬,变化无穷,时如迅雷疾雨,时如清溪小流,时如深夜沉寂中,闻寡妇之哀哭,时如微风过松间,悠然清楚。”

这个时期对施尼茨勒小说的译介,作家和学者施蛰存功不可没。他先后翻译出版了施尼茨勒的多部小说,为众多的中国读者展示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使之构思巧妙、笔触细腻和充满伤感情调的小说风格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施蛰存对作者创作主题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读者对这位异国作家的接受:“显尼志勒(施尼茨勒)的作品可以说全部都以性爱为主题的。……但是他描写性爱并不是描写这一种事实或说行为,他大概都是注重在性心理的分析。”

一位尚在世的作家,当时能够引起中国学界和读者的如此关注,可见其作品的魅力和审美价值所在。然而,之后好长时间,这位奥地利作家几乎再也无人问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内才又出版了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集。作为一个对德语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施尼茨勒的作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我们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位作家比较全面地呈现给中国读者。

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根植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之中,并且在这种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其独有的内涵。十九世纪末,当多瑙河王朝步人风烛残年的末世时,奥地利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各种独领风骚的精神潮流和文化现象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对当时的,而且对后来的以至当今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举世瞩目的维也纳医学学派的兴盛催生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为人类认识自我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上盛行的实证主义孕育了马赫的感知哲学,又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存在和社会的认识模式。伴随着这些文化现象,维也纳现代派应运而生,涌现了一批像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等时代人物。他们在艺术思想上一反传统,分别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出发,把精神分析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心理化的表现替代了外在的描写,潜意识的王国成为艺术发掘的对象。作为医生出身的作家,施尼茨勒第一个把意识流手法引入到德语文学中,以表现心灵、意识、下意识和内心情感为宗旨的心理艺术风格,使他成为世纪转折时期德语现代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左拉曾经把诗人奉为科学实验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施尼茨勒当之无愧,堪称把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法结合的典范。在他身上,文学与科学达到了理想的融合,因为他享受的是医学教育,当过医生,后来成为作家;医生的科学经历为他那独有特色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厚实的先决条件,而他的作品又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表现了科学探讨的结果。作为同代人,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对施尼茨勒不同凡响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我们在同一源泉中汲取营养,在探讨着同样的对象,我们每个人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而在结果上的一致显然证明二者的工作都是正确的。”施尼茨勒在一次采访谈话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认同,他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就是弗洛伊德教授的双影人”,他们分别通过“文学手段”和“科学研究”在探讨着同样一个领域,这就是“人的心灵世界”。

在施尼茨勒六十大寿之际,弗罗伊德意味深长地说:“每当我专心致志于您那美妙的作品时,我总是觉得在那文学表象的背后找到了同样的假设、同样的兴趣和同样的结果,熟悉得就如同我自己的一样。您的决定论和怀疑意识——被人称之为悲观主义,您对无意识的真实、对人的本能的执着,您对文化传统安全感的剖析,您在思想上对爱与死的对立的钟爱,这一切都以一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触动了我。”

施尼茨勒被视为维也纳世纪转折时期一个融感伤与纵情为一体的风俗作家。他的作品很少涉及什么重大的社会问题,自称表现爱情与死亡是其文学创作的主题。它们大都描写当时没落贵族、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在无度的享乐中对待爱情、婚姻、家庭和性生活的扭曲心理,从各种不同的视角,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灭亡前维也纳社会充满危机的现实和趋于崩溃的文化价值。

施尼茨勒对人的观察十分细致,善于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爱情与死亡是施尼茨勒创作最典型的主题之一,也是一个放荡纵情而垂死挣扎的时代的镜像。在花花公子与维也纳“甜妞”形形色色的生活片断中,这种纵情享乐的挣扎融解于若即若离的情感气氛之中。在表现社会特征和行为方式上的匠心独运使得人物世界的“轮舞”显示为一定的历史现实。

施尼茨勒一生钟爱戏剧创作,特别是独幕剧。在他完成的四十四部剧本中,有二十七部是独幕剧。即使他创作的三幕或五幕剧,大都是由相对独立的片段结构起来的舞台作品。他自己认为,独幕组剧最适合于他的戏剧形式。组剧《阿纳托尔》和《轮舞》集中地体现了施尼茨勒的戏剧创作风格。

组剧《阿纳托尔》(1892)是施尼茨勒的成名作。这出剧是由七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独幕剧组成的,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是阿纳托尔,一个名符其实的维也纳花花公子。而在其中不断变换的则是一个个频繁出现在施尼茨勒众多作品里的“’甜妞”角色。这里没有戏剧情节,也没有戏剧行为,只有主人公与一个个“甜妞”之间发生的一场场对话。而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对话片段从心灵深处表现了阿纳托尔爱情不需要忠诚,只“相信无意识状态”的心理危机。在这个自称“轻浮而多愁善感的人”看来,他周围世界的人的行为显得“很典型”。在这里,施尼茨勒首先关注的是心灵的展示。那些多愁善感、充满病态的对话模式深深地渗透着一种醉生梦死的生存空虚和一切价值走向崩溃的维也纳世界的脆弱。正如霍夫曼斯塔尔在为这出剧写的序言中说的,《阿纳托尔》表现的是“我们心灵的喜剧/,我们感觉中的昨日和今天”。

组剧《轮舞》(1896—1903)是施尼茨勒通过戏剧方式所描绘的世纪转折时期维也纳社会风俗画的经典之作。这出剧曾经遭到种种非议,甚至引起轩然大波,被斥之为伤风败俗的色情剧,发表后一直遭到禁演,直到一九二○年,全剧才得以在柏林首次上演。《轮舞》的精美构思在世界戏剧文学中可谓绝无仅有。全剧由十个情景组成,有十个人物登场。他们没有姓名,只有身份和地位,上到伯爵,下到妓女,角色相互交替组成性爱伙伴,实现绝妙的轮舞表演。在这出不同凡响的戏剧中,施尼茨勒有意识地表现了这些无名无姓、只有等级和类别的人物,着意描写的是他们性爱前后的对话和行为。作者当然不是以描写伤风败俗的花柳桃色为目的,而是以短小精辟的艺术形式,展示出典型的行为方式。这场几乎包罗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轮舞,其意义不在于无度的纵情享乐抹去了社会等级区别,而最根本的是这种身体的行为使得社会典型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施尼茨勒以心理学家透视的目光所虚构的经典对话,既自然而然,又极具讽刺性地表现了人物扭曲的内心世界,无情地揭示出了价值的空虚、爱情的卑劣、道德的沦丧、人性的虚伪。

戏剧是施尼茨勒文学创作的核心,小说是核心的衍射。同戏剧一样,他的小说创作也打破了传统的模式,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形成了新的风格。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小说创作融会了各种叙述文学的风格,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小说类型。

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施尼茨勒为后世留下了丰厚而广泛流传的佳作。他的小说大都表现出对人的个性经历持久执着的兴趣。爱情与死亡构成了其创作题材的基础,捕捉人物的’心理瞬间是他艺术表现风格的根本所在。由于他的艺术注意力更多地趋于再现人的心理感受,崇尚一种在逻辑上无规律可循的心理表现,因此,作者往往以强有力的形象语言、细腻分明的感受和鲜明的价值对比,展现了多愁善感的主人公的回忆、预感和梦境,仿似一幅幅若即若离的语言油画,开辟了一代新的风格。

《死》(1892)是施尼茨勒自认为艺术上最成功的第一篇小说,是“心理艺术”最早的典范之作。这篇小说捕捉的是一个病人膏肓的年轻人最后在爱情关系上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作者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几乎以心理学家的兴趣描绘了主人公在死亡直接威胁下的生存心理。施尼茨勒在这里以敏锐的感受力和小说形式对人物相互交织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惟妙惟肖的“临床诊断”:一方面是费力克斯的希望、沮丧和突然爆发的残酷的自私自利,另一方面是玛丽无私的爱的奉献,日益冷漠的同情和再次赢得自己的生存意志。每当情节进入高潮时,烘托氛围的外在情景描写突转为内心独白,让人物的意识和心理状态自然而然地得以直接而充分的表露:无论是玛丽不断增长的情感疑虑、她的动摇和最终断然地解脱,还是慢慢走向死亡的费力克斯的内心冲突迭起的图像和幻影,都是以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这种表现手法几乎贯穿施尼茨勒后来的全部小说创作之中,特别在《古斯特少尉》和《埃尔泽小姐》中,可以说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斯特少尉》(1900)无疑是施尼茨勒影响最深远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辛辣的讽刺揭示了奥匈帝国军官的“荣誉观念”的虚伪,作者因此被撤销了预备军官职务。在这之前的小说中,施尼茨勒只是片断地运用了内心独白手法,而到了《古斯特少尉》,内心独白便成为贯穿始终的叙述原则;外在的情节仅仅来自于主人公下意识的动态回忆中:古斯特少尉一次听完音乐会后,在衣帽间由于他愚蠢的傲慢被一个地位低下的面包师斥为“无赖”,他若不能与之决斗,便要以自杀来保全体面,以维护奥地利军官的荣誉。然而,当他黎明时得知那个面包师已于午夜中风身亡时,他便如释重负,从耻辱中得到了解脱。这篇小说没有脉络清晰、冲突跌宕的故事情节,施尼茨勒刻意记录的是主人公在其荣誉观念受到伤害后转瞬即止、稍纵即逝、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心理活动,外在的情节自始至终融化于少尉神经过敏的内心独白中。通过跳跃不定的心理语言描写,那些互不关联的心理过程仅仅表现为相互交错的回忆片断,时断时续的情绪瞬间,一系列的幻觉和梦境,突如其来的意识逆转和违反常理的荒诞念头,下意识的冲动,只言碎语的讲话方式等。在这里,古斯特的自由联想代替了逻辑思维,意识活动充满随意性;“心理时间”取代了空间时间,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由直觉与幻觉、记忆与印象、想象与幻想、梦境与现实交织成的万花筒。《古斯特少尉》以充满梦幻的意识流手段,从“内部”勾画出了一个异化的自我、一个变态的心灵、一个分裂的主体,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艺术典范。

施尼茨勒晚期的小说《埃尔泽小姐》(1924)把作者在《古斯特少尉》中运用的内心独白手法发展到了极致。从叙述结构来看,这篇小说由于完全放弃了传统的叙述者,从而消解了任何形式的审美距离,整个叙述仅仅限定在一个人物的感知世界中;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被主人公的心理感知内在化。小说的基本线索是:与亲戚一起在意大利度假的埃尔泽小姐不得不遵从母亲的电告,去向在同一地度假的艺术商人道斯戴借一笔巨款,以使其父免遭破产和牢狱之灾。可道斯戴借款的条件是要能够观赏她那裹在“星光中”的“倩影”。埃尔泽小姐因此陷入极度痛苦的心理冲突中。而在母亲的再三逼迫下,她不得不接受遭受屈辱的条件。于是,她身上仅裹着一件黑色睡袍,在宾馆里四处去寻找道斯戴。她当着聚集在音乐沙龙里的客人脱光衣服。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最终在房间里服下了早已准备好的毒药。弥留之际,她那渐渐逝去的意识重新回到了越来越遥远、越来越幸福的童年时期,直到完全消失。在《埃尔泽小姐》中,施尼茨勒以小说形式表现了精神分析学关于神经病的认识和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并且把社会批判意图融贯到这个别有风格的心理案例中;在主人公瞬间感知的联想中,始终反射着那个值得令人反思的外在世界。

世纪转折时期维也纳特殊的文化氛围造就了施尼茨勒这个独具风格和审美价值的作家。正如德国著名作家亨利希·曼所说的,“他是弥足珍贵的时代灵魂,无与伦比的维也纳心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世界文坛的关注,越来越为各国读者所喜爱。特别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施尼茨勒热潮以来,这位作家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也得到了应有的认识和重视。时至今日,施尼茨勒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许多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在二十世纪德语文学中,奥地利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从维也纳现代派以来,它一次又一次地开创了新文学潮流的先河,一次又一次地让世界对德语文学刮目相看,如卡夫卡、里尔克、穆齐尔、布洛赫、茨威格等早就在我国读者的心里占有了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内对奥地利文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奈克获得二○○四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就更加引起了我国读者对奥地利文学的兴趣和关注。然而,要了解和认识二十世纪奥地利文学,施尼茨勒和霍夫曼斯塔尔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是这个举世瞩目的辉煌的奠基者,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人民文学出版社现在推出的《施尼茨勒读本》,是在对这位作家的全部创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精选而成的。读本包括三个部分:小说、戏剧和箴言。在编选过程中,编者既考虑到这位作家各个创作时期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代表作,又顾及到作者整个创作中在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变化,力图提供一个概括性的全貌。出版这个读本,意在让我国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位维也纳现代派文学的开路人,追寻二十世纪奥地利文学辉煌之源。但愿这个读本能够带来新的阅读感受和愉悦。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选编和翻译疏漏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韩瑞祥

二○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弥足珍贵的时代灵魂,无与伦比的维也纳心声。他的城市如此造就了他的世纪。他如此成为大师。

他把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艺术呈献给生存的两个伟大力量。这两个伟大力量就是爱情和死亡,而且它们结成了同盟。它们的诗人就融贯在其中。爱情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死亡存在;要是没有爱情,也就没有死亡。

——亨利希·曼

毋庸置疑,他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象征,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他的戏剧和小说成就与“新生代”那些可笑的隐私自白和报告文学有天壤之别。诗人忧伤的魅力使他的语言绽放出炉火纯青的色彩,没有一丝赤裸裸的事实堆砌,也没有政治控诉的慷慨激昂。

——约瑟夫·罗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施尼茨勒读本/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阿图尔·施尼茨勒
译者 蔡鸿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0168
开本 16开
页数 4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21.15
丛书名
印张 2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