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唯有孤独才有可能思考(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所谓的悲悯、宽容,应该从自身做起

卢欢:计划生育国策推行了多年,无疑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中国的小说家中写这个题材的似乎并不多。这次您借写作来直面这个社会敏感问题,七年前写了十几万字后放弃,三年多前又重拾来写。这般“难产”,在您的写作生涯中是常态么?

莫言:这部小说并不仅仅写计划生育的。我主要是想塑造“姑姑”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从50年代就从事妇女生育工作,经历了计划生育这个时期。写她,必然要涉及到计划生育这一历史事件。这一问题恰好又影响了中国几十年,影响了千百万家庭的命运。我想自然是格外引人注目。

小说的写作时间比较长,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心中酝酿很多年了。我童年时期基本上是在她的影响下成长的,把她当作了不起的人物来崇拜。2002年时,写了15万字后放弃,结构太过复杂。小说中的我,作为一个剧作家,在台下观看话剧演出,同时不断地回忆、联想,并把话剧拆散,揉和到联想中去,所以很乱。2006年夏天开始,又断断续续开始写;今年三四月完成初稿,反复修改直到年底。在我的写作历史中,这是写得比较慢的。原因跟自己写的作品越来越多有关吧,我不太愿意重复以前写小说的结构、构思。下一部作品可能会更加艰难。

卢欢:您的姑姑也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接生婆,您曾将她写进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还有《蛙》里。可以说,小说中的“姑姑”这位乡村妇科医生扮演了一个时代代言人的角色。您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满意的?

莫言:我的中篇小说《爆炸》、短篇小说《弃婴》也写了姑姑,只是作为次要人物来写。这一次是把她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小说中的“姑姑”和现实中我的姑姑除了同是妇产科医生,个人经历有相似之处外,差别非常大。小说的“姑姑”是八路军烈士的女儿,我的姑姑是地主家庭的女儿。这两种不同的出身,在上世纪上半叶政治环境中的处境是很不相同的。生活中的姑姑更有人情味一些,小说里的“姑姑”更铁面无私,更多的是我虚构出来的。但这种虚构也不是空穴来风,生活中确实发生过这些事情。从小说中“姑姑”的一生,可以让大多数妇科医生看到自己的心路历程,而且尽管职业不同,从当年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姑姑是我作品中人物系列中的第一个,跟以前的女性不一样。她的个性在于很难让人以好人坏人来区分,她始终处在激烈的心灵对抗中。我想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吧。

卢欢:“姑姑”曾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但到了晚年却活在悔悟中。她认为赎罪的最好方式不是死和善行,而是忍受各种各样的煎熬。叙述者蝌蚪在观察、参与、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罪而忏悔着。为过去“忏悔”,是否是这篇小说的主题之一?  莫言:这应该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吧,或者说我的一个重要的思考,借这个事件来大而化之地联系到我们对历史的态度。我们过去总是把眼睛盯在别人的罪恶上,很少能往内看,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照一照。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方面,内心都有阴暗面,在外界环境的压迫下都会做一些后来后悔的事情。好人有忏悔的能力,能意识到自己过去曾经伤害过别人,而且对别人的伤害会给他留下难以弥补的终生痛苦。所谓的坏人,他伤害了别人会忘得干干净净,别人对他的伤害却会牢记在心,睚眦必报。

作为一个写作者,过去一直在反映社会上的种种不公道、黑暗,社会对人的压迫。到了这个年龄,我觉得应该写自己的内心了。把自己当罪人来写,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罪人。也有可能犯过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样才有可能理解和宽容他人。就像马丁·瓦尔泽先生前几天在北京说“我们甚至可以原谅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一个人成为恶棍,并不完全因为本质不好,而是有外在的原因。某些犯下累累罪行的人实际上也有他们自己的痛苦的。所谓的悲悯、宽容,应该从自身做起。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罪和恶,那么悲悯、宽容、忏悔都是无根之木,会变成攻击别人的工具。真正的忏悔是出于自身内心深处非常迫切的需要。逼迫别人忏悔是一件很不对的事情。对于历史上的罪恶,批评可以,但应该是从自我出发,在理解和宽容前提下的批评,而不是一种抢占道德高地、置别人于死地的霸道批评。这样才能扶正。

卢欢:整部小说就是五封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信,加最后一部分是一部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剧本。这种书信体加上复调式的结构有别于您以往的任何一部小说。这是您的一种新的尝试?

莫言:我看到很多评论家肯定了这种结构,认为比较巧妙,使不太容易讲的故事能从容地讲出来。当然也有评论家批评这是在玩弄技巧。我不同意这种批评。我认为小说的形式感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一部小说总有最适合它的形式。好的形式与内容是相得益彰的,本身会变成内容的构成部分。

以姑姑这样的乡村医生五六十年生涯的故事来说,我觉得这是最适合的。如果改用编年史来写,就显得很臃肿,也难以取舍。小说前面写实部分是第一人称视角,受到很多限制。特别是关于陈眉的部分内容,在前面写是不真实的,而放在后面的话剧里,可以将她心里想说的话表现出来。写实风格部分不太好说的话,在话剧中可以随意地讲,这样的结构可以更加深刻地体现小说所包含的意义。这样的技巧是需要的。任何一个作家都不会把技巧看作纯粹的技术。我想,把技巧玩得很好,也是一个作家的基本功。

卢欢:小说开头讲到高密东北乡的古老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

P3-5

作者简介
卢欢,有名文化记者,以“欢谈录”栏目为载体,对300余位文化文学名人进行长期采访,有着较高的影响力和持续性。
目录

莫言:这一次, 把自己当罪人来写

贾平凹:我不喜欢太情节化的故事

王蒙:我宁愿回到文学里讨生活

洛夫:“魔”代表一种叛逆精神

阿来:行走于边疆,建构“小历史”

唐浩明:曾国藩一心想做圣贤

韩东:没有意外的写作痛不欲生

邱华栋:和一座城市不断较劲

周大新:我更愿传递温暖和希望

张执浩:快乐地从事着一个毫无指望的事情

胡学文:写出小人物人心之大

王安忆:边缘人物才能寄托我的美学理想

迟子建:小人物的苦痛和幸福最真切

方方:站在每个人物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写作

残雪:在精神废弃的时代,始终关心灵魂生活

须一瓜:愧疚之心是美好的

葛水平:我被乡村丢弃在城市

乔叶:我更喜欢低姿态的写作

笛安:写作是一个逐步接纳自己的过程

内容推荐

卢欢的《唯有孤独才有可能思考(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从著名文化记者卢欢所主持的。欢谈录”中,选取其与19位著名作家的对谈,以对谈的形式介绍作家对自身创造和当下文学现象的思考,包含大量不为人知的往事和个人化的细节,是一份生动而又罕见的当代文学谈话录,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坚持与坚守、如何彰显自身写作的绝佳教材。

编辑推荐

卢欢的《唯有孤独才有可能思考(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所采访的19位名家,均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文学领域的制高点,他们谈话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致入微的关于写作的技巧,值得青少年读者认真品味和学习,包括习作状态的调整、灵感的闪现、构思的坚信、文本开始和结束的处理、题材的选择、素材的取舍等等,均有着相当大的启发性。这是一个人人写作的时代,名家的写作经验是时代的精华。本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作家的整体性回顾,以及对当前状态的透露。回顾历程,有助于读者更充分了解作家作品,当下状态的介绍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当前的文学现状,对喜爱的作家进行一定程度“跟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唯有孤独才有可能思考(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94598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7-02
首版时间 2017-02
印刷时间 2017-02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30
CIP核字 2016155688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2.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