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通过玛丽亚·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师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陌生人。实际上,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和教师能从本书的许多具体事例和理论阐述中得到启迪。更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在书中所列举的许多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都可以看到。
图书 | 童年的秘密 |
内容 | 编辑推荐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通过玛丽亚·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师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陌生人。实际上,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和教师能从本书的许多具体事例和理论阐述中得到启迪。更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在书中所列举的许多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都可以看到。 内容推荐 玛丽亚·蒙台梭利的这本《童年的秘密》,揭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神秘面纱,提出了“敏感期”这一极富革命性的理念,即儿童在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和工作等方面的发展拥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期,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会根据“敏感性”的指令,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周围的环境中进行吸收和学习。抓住敏感期,将对儿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童年的秘密》也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反思,指出成人应该处于观察者的地位,不要压抑孩子的发展,要学会富有智慧地爱孩子。 目录 第1章 儿童的时代 第2章 成人应该受到控告 第3章 新生命拥有一种本能 第4章 新生儿的降生 第5章 母性的天赋本能 第6章 心灵的胚胎 第7章 儿童发展的秘密 第8章 儿童的秩序敏感期 第9章 儿童智力的发展 第10章 睡眠失调是儿童成长的障碍 第11章 行走 第12章 手的运动 第l3章 行动的节奏 第14章 人物角色的转换 第15章 运动的本能 第16章 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 第17章 爱的智慧 第18章 儿童的教育 第19章 对儿童的观察与发现 第20章 教育儿童的方法 第21章 娇生惯养的儿童 第22章 教育者的心理准备 第23章 偏离正轨的儿童 第24章 贪食与心理健康 第25章 成人与儿童间的矛盾 第26章 儿童拥有王作的本能 第27章 两种不同的工作 第28章 主导本能 第29章 作为指导者的儿童 第30章 儿童应该享有的权利 试读章节 童年的秘密 潜意识是个巨大的、尚未被开发的领域。对潜意识的研究需要新的学科和理念的充实和完善。新的学科和理念也许有助于我们通过观察儿童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来透析他们心灵发展的历程。通过尽早探究儿童内心的痛苦、挣扎,以避免他们误入歧途。这个过程也同时引导着我们对人类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心理分析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其婴儿期。那些被潜意识重新唤醒的往事让人们认识到:儿童是那些难以名状的痛苦的牺牲品。这一发现既令人激动,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因为这与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完全不同的。人在童年时受到心灵创伤所带来的影响是持久而缓慢的,但是却没有人认识到这些创伤是造成人们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这种心灵上的伤害往往是由喜欢发号施令的成人对处于自然成长中的孩子持续施压造成的。这些人通常是最能影响孩子的人,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孩子的母亲。 我们应该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原因从两个不同层面认真加以区别。一种是较浅的层面,即指人的本能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与他的意愿相违背时,他必须去适应环境。这样的冲突和矛盾是可以缓解的,因为人们对于那些会引起困扰的原因,是能够在显意识中进行思考的。然而,人们还拥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并会对其不断加以探索。在人们的儿时记忆中,有一种矛盾发生在儿童与母亲甚至其他成人之间,这种矛盾是不同于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的。 后一种冲突在心理分析中很少涉及,所以也难以解决。它们至多仅被当做患病的诱因,也很少有人着手去解决这类问题。 现在,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不论是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还是精神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在童年时的特殊经历。童年遗留下的疾病是最严重的,也是最难治愈的。事实上也可以说,成人的生活模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确定下来了。 尽管人类身体上的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医学领域一些具体分支学科的发展,如胎教和婴儿护理等,并且促使社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更为关注。但是,人类精神方面的疾病却没有产生类似的效果。虽然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成人遇到的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他们在适应生活环境时遭遇的困难,都起源于他们在童年时的遭遇,但是却没有人为调节儿童的心理矛盾做出努力。 这一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心理分析学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去探求人的潜意识。而这些技术只适用于成人,却无法应用在儿童身上。我们无法让一个儿童去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一切,因为他还只是个孩子。因此,与儿童打交道时,‘比询问更为重要的手段是观察,而且必须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观察,以发掘儿童与成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这种研究只需运用“观察”这一新方法来对待儿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需要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观察这一方法不需要对心理疾病进行分析,只需要把握好儿童的精神生活现状,这包括从出生时起的整个儿童的人生。但是,人们至今仍未能完全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历程,无法准确揭示出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障碍,以及儿童与不理解他们的成人之间的冲突,也不能准确论述儿童正在面临的那些难以名状的痛苦,他们幼稚的心灵正在遭遇迷惑、失败和自卑。 虽然心理分析学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带来的帮助微乎其微,但儿童心理研究却恰恰促进了心理分析学的发展,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是为了预防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心理矛盾,而心理分析学所关注的也正是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由此,一个能够科学探究儿童世界的全新的研究领域诞生了。这个新领域与心理分析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它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而不是精神病患者。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揭开儿童精神生活的神秘面纱。它的研究目标是让人们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儿童,意识到由于自己潜意识导致了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并敦促成人改变这些错误态度。P4-6 序言 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是20世纪享誉全世界的杰出幼儿教育家。1870年8月,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出生。父亲亚历山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并且性格平和。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知识渊博,善良,开明。玛丽亚·蒙台梭利是独生女,深得父母的宠爱,自小受到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养成自律、自爱、乐于助人的独立个性。 蒙台梭利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给世界教育带来翻天覆地变革的蒙氏幼儿早期教育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对欧美国家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她认为,一直以来,儿童的成长都在受成人的压制,成人在各个方面干涉儿童的自由行动,成人对儿童的教育都是强制性的。她提出,成人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力量,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而教育只是为了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挥。蒙台梭利教授通过观察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儿童发展敏感期、心理胚胎期、儿童在“工作”中成长等一系列对今天的早期教育仍然影响广泛的规律。 到目前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以蒙氏教育为基础创立的早期教育班和幼儿园,受到越来越多父母和儿童的喜爱与信赖。 为了传播蒙台梭利的经典早教理念,我们策划出版了本套蒙台梭利早教经典原著系列,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内容、结构进行了梳理,以更加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希望广大父母通过对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理论的学习,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发现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也是对她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本书揭示了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通过应用本学习法,孩子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掌握阅读、计算的基本能力,还能掌握相当多的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为一本操作性手册,是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播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时所写。所有“儿童之家”运用的教具都有相似之处,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针对儿童使用这些教具,以及该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以刺激儿童观察力、认知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蒙台梭利在书中强调,教育每个孩子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成人的作用是让孩子自己去试验,自己发现错误,甚至在学习中让他们冒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本书是蒙台梭利教学方法的全面讲授,是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必备手册。 《童年的秘密》,揭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神秘面纱,提出了“敏感期”这一极富革命性的理念,即儿童在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和工作等方面的发展拥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期,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会根据“敏感性”的指令,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周围的环境中进行吸收和学习。抓住敏感期,将对儿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书也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反思,指出成人应该处于观察者的地位,不要压抑孩子的发展,要学会富有智慧地爱孩子。 《发现孩子》,提出了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指出每个孩子都应该去观察周围的世界,都应该学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都应该自然地进行学习和成长。蒙台梭利以此为基础,努力地进行着打破传统教育的探索,去寻求爱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新方法。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展现了她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具有的内在潜力,展现了儿童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和成长热情的方法。她将幼儿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而成人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成长。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儿童发展的规律,教我们真正地发现孩子。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集蒙台梭利的理论思想与方法经验的大成之作,呈现出了蒙台梭利的革命性教育观念。本书中,蒙台梭利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结合实际的现象和自身所得经验,揭示出了大自然赋予儿童的内在发展力量,阐释了儿童具有吸收能力的心智特点,思考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本书体现的是蒙台梭利后期的一些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念超前于她的教育界和心理界的同行,特别是,书中提出了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孩子的知识是通过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获得的,以及教育必须与人类自身的实际相符合等。本书对儿童发展和传统教育的思考与分析,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及所有研究儿童和社会的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书编委会 2011年12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童年的秘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
译者 | 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27031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10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1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