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镀金时代”的中国影像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孙佳山著的《镀金时代的中国影像》以上篇“‘镀金时代’的外在影像空间格局及其想象力的穹顶”与下篇“‘镀金时代’的内生影像空间结构及其深层次的危机”两部分,分别论述了当今影视行业的前沿热点话题,内容丰富深刻,语言流畅犀利,评价清晰透彻,为文化研究学者及广大读者揭示与展现了“镀金时代”大幕之后的篇篇中国影视现象佳作。 作者简介 孙佳山,2009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参与组织、策划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青年文艺论坛”的各项相关工作(“青年文艺论坛”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品牌)。合编有《热点与前沿――青年文艺论坛》(现已出版2012年至2015年共四册)。相继在《读书》《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中国政协》《文汇报》《环球时报》等报刊发表过六十余篇文章。曾获“第十届中国靠前网络文化博览会评论奖”一等奖。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韩流”背后的“举国体制”研究》、文化部专项委托课题《2017年网络游戏作品评价体系建设项目》。 目录 序言 上篇 “镀金时代”的外在影像空间格局及其想象力的穹顶 第一节 “走出去”:中国影像的历史十字路口 第二节 日本法西斯形象的变迁与东亚“新”空间 第三节 “举国体制”,成为韩国“四项基本原则”的“韩流”问题 第四节 港式警匪片:东亚“后冷战”文化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第五节 沉重的枷锁:香港现实与未来的影像博弈 第六节 生态话语与这个时代想象力的穹顶 第七节 “泛科幻”话语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未来逻辑 下篇 “镀金时代”的内生影像空间结构及其深层次的危机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刺秦”之变 第二节 国民IP的当代命运 第三节 民族风格实践的困境 第四节 小镇青年,票房增量的罪与罚 第五节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三种乡愁纪实形态及其悖论 第六节 正在来临的总体性广电危机 第七节 网络游戏:文艺的“旧观念”与时代的“大变革” 第八节 让网络游戏讲好中国故事 附录 《人民的名义》,反腐剧、涉案剧爆红背后的产业成因与传播逻辑 网红的产业脉络和现实困境 当“韩流”开始中国制造――东亚大众文化的未来格局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镀金时代”的中国影像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孙佳山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56478 |
| 开本 | |
| 页数 | 18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35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7-1 |
| 首版时间 | 2017-08-01 |
| 印刷时间 | 2017-08-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905.2-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32.00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