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好不相见
内容
试读章节

在一股的公司里分为几种人。第一种人是领导;第二种人是人才,不用领导安排就能自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他不具备领导能力;还有一种人,就是领导安排的活儿我就干,认真干,没有安排我就休息,认真休息,这叫员工;最后一种人是人渣,就是无风就起浪、无雨就兴风,公司往前走他非要拽着,这种是最讨厌的人,但每个公司里好像都有一两个这样的人,而且还往往开不掉他。

我演的小波不是前面两种人,也不是最后一种人,而是员工。没有活儿他就高高兴兴,来了活儿他就不高兴了,但是让他干活儿他也闷头干。小波就是典型的员工。

小波不是一个把工作当事业的人,他是一个把家当事业的人。他最大的幸福是看着女儿成长,因为代替他的成长,他的成长是失败的。在世俗眼中,他是一个对社会、民族和国家无用的人。但是对一个家庭来讲,他是重要的人,他是父亲,是丈夫,是顶梁柱的那个男人。实际上,他是一个已经在内心让自己退休的人,他就是在养孩子,就是让他把丢掉的希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看着她成长。

跟我以往饰演的角色相比,小波太平庸了,这个是最不一样的,最难把握的。在开拍之前,我曾经就设计过好多东西,但拍的时候我发现用不上。因为表演上的很多办法、方法、套路和计划,都要用在一个能够给你发挥空间的人身上。

譬如我以前演过大汉奸,我把中国人所有卑劣的坏全提取过来,用在这个人身上。它能用,因为它的人物设定是个大汉奸头子,我演的时候会往最坏的去演,我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中国人不可以做汉奸。但是小波这个角色,我读完剧本,反复对剧本盘过几次之后,我其实挺为难的,我没演过这样的角色,这是实话。

小波这个角色是灰色的,既没有亮色,也没有暗色,是一个看一眼就能忘掉的颜色。在人群中,你永远不会说这个人是谁,永远不会去关注他,一眼扫过去,第二秒就会把他遗忘。他太普通了,普通到连我都不愿意让他如此的普通。

但没办法,小波的设定就这样。对这个角色的拿捏,是我演戏这么久以来特别发愁的地方,别的角色发愁是因为我在想想不出招怎么弄,这个角色是我想了无数的招用不上。甚至,我都不知道拿什么道具来延伸他的行为逻辑,不知道怎么展现他的心理外化。也可以说他没有心理,他的心理就是平静如水,就像一盆连盐都不放的汤一样,太清淡了,清淡到我很恨导演,不知道怎么去驾驭他。

我后来知道怎么去驾驭他了,就是放弃,放弃所有办法去塑造这个人物,就是演到平庸得一塌糊涂的地步,来成为他。这个过程挺有意思,因为我是个工作狂,我就把对于工作的欲望、事业成功的欲望、努力的欲望全放下,放得千干净净。而且我觉得来南宁和钦州拍戏非常舒服的是,也可以成就这个人物的是,这两个城市非常安宁,没有北京、上海那样激烈的竞争,没有尔虞我诈,而是一座安宁纯善的一座城市。小波在这个生存平台上显得格外踏实,也显得格外合适。

我以前去拍别的戏,到一个城市就要去了解它的风土人情、人的特点,去观察人,去琢磨人,但是来了南宁演这个片子,我就全部放下,不带任何目的。

为了这个角色,我就高高兴兴地每天去喝粥,高高兴兴地每天吃午饭。完全成为小波,只是为了活着,而且是高高兴兴地活着。天塌下来,有姐夫顶着,有公司的高管在,跟我没关系。他就是那种活得极其脱离这个竞争之外的生活状态。所以从这个角色走出来后,我也得重新习惯一个充满竞争和尔虞我诈的世界。

拍电影虽然很忙,但是小波这个角色让我休息了很多天。小波让我踏踏实实舒舒服服地休息了这几天,没有任何杂念,就像回到了读书的年代,很幸福!

2)

跟小波完全不一样,陈文祥是另外一种人,他的生活跟小波太遥远。

陈文祥是另外一种生活样式,另外一种生活惯性,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式。他给人的感觉是,在生活中绷得很紧,而且他的情绪、所有的一切全要埋藏着,然后还要展现出另外一个样子。但他同时也有事业,也在努力,也在拼搏。

小波更多的是告诉陈文祥,生活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是一元一次方程式,就是平的,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这样过一辈子。小波有一句让我很感动的台词:“我没什么本事,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当爸爸!”这可能说出了很多中国男人的心声,绝不止一个小波,他说出了很多很多人的心里话:虽然我没有什么,但我有孩子,我孩子很好,我孩子非常好,这是我最大的幸福。而且这个幸福很让人感动,因为他让人心酸,可是同时他也有让人感同身受的那种幸福感。

实际上,小波是在向小陈传递一种东西。就是你自己可以生活得不精彩,但你可以在你的孩子身上映射到你生活的精彩,你可以不强加给孩子未来的幸福,但是你可以从孩子身上体会到未来的幸福。这是小波身上要折射给陈文祥的。

小波的大部分戏,都是在跟柏霖演的。虽然我不是一个偶像派,但让我感到有点不满意的是,陈柏霖这个家伙很帅,有他在旁边完全就把我就比下去了。

其实柏霖塑造这个角色是有难度的。一起拍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的他是一个很单纯的大男孩,他是个孩子,一个非常阳光的男孩,心里没有承载那么多事儿,很干净,很纯粹,而且他是一个雄性荷尔蒙很强的男人,他很喜欢看美女。

P216-P221

后记

来执笔做《再见,在也不见》的电影图书,其实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对我来说,更合适也更愿意的是自己写一本书。我是一个很独裁的人,至少在文字和文学内容上很独裁。但是做一本都是明星的电影书,要沟通,要磨合,要平衡,要妥协,并不是那么容易。同时也不想最后出来的书沦为众口不适。

但最后还是接了这个任务。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电影的出品人邓立大哥和制片人张建彬张总,出于情谊,出于工作,我没法不接;其二,我早几年给《南方人物周刊》做过一些人物专访,对口述历史也比较偏爱,那种现场的左勾右引、机锋相撞我很喜欢,容易探出一个人内心的过往和痕迹,这次正好旧业重操。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这件事我介入得还算早——在电影杀青拍摄海报部分时就曾和陈柏霖的经纪人张力交流过,他也很认同,但后来大家却都耽搁了下来。

后来旧事重提,我就得准备面对面的采访与交流。本来是安排去一趟台北,能跟陈柏霖有几天的沟通,不过因为办各种证件来不及,他也要去韩国和各地忙各种演艺的事,就决定用视频采访和纸笔问答的方式。最后的效果差强人意,但肯定不如现场来得好。有现场,才有“现”,才有“场”,才有温度和表情。

内容不足的部分,仍需弥补。幸好,全程参与电影的制片助理Stan之前做了这些工作。早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他就有意留心,做了很多视频采访,写了很多现场拍摄手记。这让我得以有足够的素材和现场资料,去做这样一本电影图书。

我所要做的,是看这些采访视频,并且尽力把每个人的每句话先变成文字,再根据这些文字和他们现场的语气、情绪、顿挫,或增或减或修或润地还原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我只作为一个筛选和呈现的媒介,并不参与任何内容创造。而这一部分工作,也多亏了林爱华妹妹的帮助,有很多文字都是她听打出来的。

电影工业在当代社会的发达,表现在它的全链条化运作。出一本书,自然也就成了当代电影的一部分。我想做的,其实并不是去为短暂的电影营销服务。也许,它还有更客观和更独立的存在:作为一种文本是对电影内容的解读,作为一种文献是对电影历史的记录,而作为一种文化,可能还是对电影工业的见证。

都在细分市场,电影在细分,文学在细分,图书也在细分。一网打尽普罗大众的年代,一次做成百科全书的做法,都已经渐行渐远了。大概在十年以前,电影图书作为一个品类就开始初显端倪,进而火焰崽岗。我后来就职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曾专辟过一个编辑室“电影馆”做电影图书,推出过《文德斯的旅程》《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魔灯:伯格曼自传》等影响颇大的电影读本。

拉开与电影的距离来说,这一类图书的确有、也应该具有独立的价值。

每部电影都在上演着一个世界,而每拍一部电影,那本身其实也是一个世界,其精彩或者有意义的程度未必输给电影本身:戏中所言,戏外所语,戏中所演,戏外所做,从中也都能看出每个电影人的故事。而做一本这样的图书,从策划,到下笔,到整理,到制作,到出版,到发行,也像是在拍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看过一本《费里尼谈话录》,记得在接受乔瓦尼·格拉齐尼的访问时,意大利大导演费里尼曾经这样说:“访谈最尴尬、最令人头痛的地方在于,被访问的人必须暂时变成另一个人——另一个无所不知,事事有看法,有世界性视野,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都能发表高见的人。”费里尼多聪明,他知道格拉齐尼是在给他拍电影。在他的电影被全世界观看之时,他也在书本中上演着自己的电影。

说远了。还是回到眼前这本《最好不相见》,一部我导演的“书的电影”。

这本书中的被访谈者,在被访问时当然也都会像费里尼所说的那样,“暂时变成另一个人”,会有正确的——而未必是准确的回答,会表达,也会表演:会说事,也会说辞。不不不,我这么说,并没有任何道德判断的意思。事实上我想说的是,无论陈柏霖、陈哲艺、蒋雯丽、忻钰坤还是其他人,在访问中都是非常诚恳真实的,有想法就说,没有想法就不说;愿意说就说,不愿意说就不说。

说与不说相比,我觉得其实不管说了什么,说比不说还是要强一点。即使他们所说的不全都是自己,那也无妨,那又何妨?片言只语,浮光掠影,也都不失作为一条进入他们内心的门径。如此你才能更懂得他们,懂得人也更懂得戏!

目录

序一

 另外的人生—陈哲艺

序二

 三十二年的生命印迹—陈柏霖

序三

 再见,再不见—林东林

第一部分 关于电影

 1.之初和之末

 2.关于80后

 3.男孩,男人

 4.哲艺和我

第二部分 父子:背影

 1.关于父子

 2.陈文祥

 3.在也不见

 4.戏里戏外

第三部分 湖畔:生死

 1.关于《湖畔》

 2.德明和仁政

 3.关于朋友

 4.关于表演

 5.关于生死

第四部分 爱人:再见

 1.关于陈志彬

 2.陈志彬和谢虹

 3.关于爱情

 4.戏外的人

第五部分 他们说戏

 1.陈哲艺说

 2.蒋雯丽说

 3.杨祐宁说

 4.冯粒说

 5.秦沛说

 6.忻钰坤说

第六部分 拍摄现场

 1.在台湾

 2.在新加坡

 3.在泰国

 4.在广西

后记一

 一代人的方式—陈耀宗

后记二

 书里的电影—林东林

序言

其实,这很可能是我近年来挑战的最有难度的电影。在三段故事中要饰演三个角色,有不认父亲的儿子,有面对旧友的朋友,还有重逢暗恋的老师的老师。

对我自己来说,这三个角色都不一样,而且跟我本人的反差也都很大,所以演起来并不容易。因为片中的三个角色都不是我自己的角色,我也没有这些角色的经验,如果是演我自己反而会容易一些。而且角色之间的转换时间很短,要突然换成另外一种心态,迅速从角色中抽离再进入下一个角色的过程压力更大。

在《再见,在也不见》面前,这些就是我要面对的压力,可能也是动力。

压力大,那就再继续深入角色一点,这样才可以演好每个不一样的人吧。这个压力是能驱使这个角色轮廓更深刻的动力,所以我会保持并握紧它,等到杀青的时候我才会放松。因为我在不用想这个角色的时候,就已经是在释放压力了。

事实上也不单是我压力大,哲艺的压力更大。我拍过那么多戏,我唯一看到的就是只有他这样的监制每天都在,每天那么早出班,也是最晚走。其实他也不单单是监制,他有时候是演员,有时候也是编剧,有时候还是副导演,他其实什么事情都做,甚至有时候还是造型指导,有时候还是口条指导,他已经做了非常非常多的事情。这很难得,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一个像他那么热爱电影的人。

这一次,能和三个不同国家的导演合作,我感觉会是一首美丽的交响乐,感谢电影使我们相聚。我一个人分饰三个故事中的主角,有一种平行时空的感觉。我觉得也做到了让自己与自己保持距离,希望观众能在电影里面看不见陈柏霖。

我也常常觉得,我并不是只在演戏的时候才是一个演员。有时候私底下,大家都在演一个角色,演一个状态,都是在为了迎合这个世界去做好自己的表演。所以,如果能在角色里与深藏的那个真的自己相遇,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虽然在《再见,在也不见》中的三个角色,陈文样、陈德明、陈志彬——好巧,我也姓陈,未必就是在内心中深藏的那个我自己,但是终究也是另外一种人生体验。

这三个角色,对我来说虽然都是在表演,但是我的情感和状态很真实,这反而也是一个做自己的机会。银幕上的另一个自己,未必就不是真的自己吧!

而接拍这样一部戏,也难得让我有机会回首这么多年来拍电影的经历。

还记得刚出道的时候,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电影,没有微博,网络还不够发达。想念一个人,发一封简讯,要六块新台币,去一趟北京,还要在香港转机……

那时候,我只要好好拍戏就好了,不用发微博,不用Po广告,不用跟粉丝去解释我在干吗。现在,多了很多你要做的事情,因为平台多了,观众多了,电影的需求量大了。相对来说,演员这件事情已经不是那么的纯粹。它已经变成一个复合式的概念,并不只是执着在表演那么简单,你要顾虑的东西也变多了。

所以我现在开始觉得,归根结底,电影到最后还是一个娱乐产品。那就看你选择让观众在银幕里面感受什么,就那么简单,没有对错,不是文艺的就比较高级,商业的就比较低级。观影过程跟观影之后的愉悦度,也还是很重要的,起码不要让观众觉得好无聊。拍文艺片也好,商业片也好,至少要做到这一点吧!

但是《再见,在也不见》这样一部电影,不管文艺也好,商业也好,也许只有等过了30岁才能真正理解它。如果你让我在10年前拍这个,我可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可是现在对我而言,我会有十几年不见的兄弟,会有十几年不见的前女友,对父亲的认识也会达到这个年纪才会有的理解。我今年32岁,这恰好也正是我爸爸当爸爸的年纪,所以我就可以理解,他那个时候的焦虑和选择。

所以,很感谢在32岁的年纪有幸能遇到这样一部可以将自己留在里面一辈子的电影。可以说《再见,在也不见》是对我过去32年来生命印迹的梳理!

内容推荐

林东林所著的《最好不相见》收录文艺男神陈柏霖首次记录拍摄点滴,2015金马国际影展开幕影片,2016值得期待的文艺电影《再见,在也不见》台前幕后的故事。

编辑推荐

《最好不相见》是关于《再见,在也不见》的一部电影文学作品,电影《再见,在也不见》是2016年度最值得期待的文艺电影力作,由著名导演陈哲艺监制,中国、新加坡、泰国三地导演携手缔造。本书由知名青年作家林东林执笔,收录了对领衔主演陈柏霖的独家专访以及他在电影内外的心路历程,以及蒋雯丽、秦沛、杨祐宁、冯粒等主演和导演团队陈哲艺、忻钰坤等对电影的不同解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好不相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柏霖口述
译者
编者 林东林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72514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603851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