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暖若春风/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
内容
试读章节

弟弟陈蔚洲在厨房里,正吃着饭。他闷着头,我看不清他的脸。母亲说:“蔚洲,你哥回来了,快,叫你哥吃饭。”他头都没抬,衣服穿得很多,显然,这个以往一到冬天就跳进南渡江游泳,夏天就挂着条内裤睡楼顶的家伙已经抵不住凉气了,衣服是他的保护罩。他抬头,看着我,冷冷地,但还是笑了笑:“哥,你回来了。你是回来看我的吧?我告诉你哦,我走神了,人家都说我走神了,你说,我是不是呢?我也觉得我走神了,我还打坏了电视机,还往李老爹家扔了一块石头,砸了他们家的瓦!嘿嘿,隔壁阿姨的鸡,被我打死了几只,他们全家都说我走神了。嘻嘻!”父亲喝道:“叫你哥吃饭,谁说你走神了?叫你哥吃饭!你好好的人,别乱说。”陈蔚洲说:“哥,吃饭。”我没有把背包和行李箱放下,对比心中的沉重,背包太轻了。

陈蔚洲时不时自顾自地嘻嘻一笑,时不时地挥动筷子在空中乱捅,口中喃喃说着:“捅死你,捅死你个鬼,我哥都回来了,你还想来害我,告诉你,我哥比你厉害多了,你别想再掐我脖子。”我从父亲和母亲木然的脸上看出,他们对这一切已经渐渐习惯,甚至麻木,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嫌弃、难受或异样。

——对于疯子,我是熟悉的,哪个村子没有一两个呢?我们村早前有一个疯子,在和人家打架时伤到脑袋,前额露了一个洞,你甚至能看到洞里面有一动一动的神经和脑髓,让你担心一不留神,脑壳里的东西就要破洞而出。他身上的这个伤口,使得他成为全村小孩的噩梦。我自称胆子大,和他闲聊过,可他只蹲坐在家门口,傻傻地笑,并没有说一句话。远远走过的小孩,都指着他,笑骂:“走神的,走神的!”走神的,走神的,神都走了,当然就变得傻呵呵——村里的这个疯子,在一次南渡江大水时被裹挟而去。我弟弟陈蔚洲变成这样一个“走神的”,过于突然,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成了这样,没有过渡,没有中间的缓和地带让家里人慢慢接受。

陈蔚洲夜里三点左右开始闹腾,他的哭声在房内回响,凄厉悲伤。吃完晚饭,看了一会电视,他便要求父亲拿药给他吃,然后睡去,睡到三点时,他用号哭来证明自己走神并非浪得虚名。自从患精神病后,曾夜闯坟地的陈蔚洲觉得夜色中鬼气森森,要父亲陪着才能睡去,父亲便睡在他身边。母亲在自己房内睡着,并没起来,她白天下田太累,也已经习惯了陈蔚洲的闹腾——当然,她有没有在蔚洲抓狂时,在枕头上洇出湿漉漉的好几团水迹,我不清楚。父亲在安慰他,说:“蔚洲,你好好睡咯!你哥都回来了,别哭,你哥回来了。不会有人有胆子掐你脖子的。”陈蔚洲哭:“快点把鬼赶出去,赶出去。我让你给我买护脖,你不买,给我买一个戴上,就不会掐我啦!啊!啊!好疼,我要断气了,鬼在掐我,在掐我。”爷爷也在拍着陈蔚洲的后背,帮他捋着擦着,淡淡地说:“不会有人敢来这掐你的。我们家,怎么会有鬼敢来?要知道,我们家出过将军的,鬼敢进门来吗?”

我走进蔚洲的房间:“蔚洲,好好睡吧,没事的,爷爷、爸,还有你哥,都在。”……

他没停止哭泣,闹了接近一个小时,实在累得动不了,才又睡去。而只有入睡的时候,他的脸才是平静的,才是那张我熟悉的脸,舒展、自然。我倒愿意他就这样长睡不醒。爷爷也站起来回自己房间,他的语气还是淡淡的:“每天这时候都这样。”我想和他多说几句,可听他的语气,对我义无反顾前去北京的事他好像没有任何态度。他老是这么一副冰冷的表情,我并不知这冰冷下掩藏着怎样的心事,但我知道,他原来并非如此的,他当了几十年老师,有和蔼过头的谦和,有笑脸迎人的平实,还有出手大方的热情。他是从哪一年开始戴上这么一副冰冷的面具的呢?是从叔叔陈可文被挑断脚筋开始的吗?还是从我初中那年反抗他的安排,擅自学画开始?反正,渐渐地,他把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陈蔚洲身上。陈蔚洲也确实比我要争气得多,开朗、随和、自信,是家中的希望。我和爷爷关系越闹越僵后,他更是所有人的焦点,在学校的成绩一直是年级前十。可现在,爷爷把蔚洲培养成大人物的希望犹如肥皂泡,闪着七彩亮光,却一触即破。

在家住了几天,我慢慢了解了蔚洲的情况。这些年,我都在外,读书、工作,除了春节等节假日偶尔回来,对这个家发生的种种事情并不了解。蔚洲在上高三后,就表现出了些许异常,沉闷、不爱说话、失眠严重、梦话很多……但因为家人都把这些当成高三学生的通病,是阶段性的,也不注意。没有料到事情急转直下、一日千里,等反应过来,已没法挽回。他在一个夜里开始号哭,第二天脸相已不正常,家人去开了些镇定药,没有效果,再后来,问了医生后,送到海南省一八七医院关了半个月。再回家,闹倒是不怎么闹了,但整个人愈加沉闷,萎靡不已,那是吃镇定药过多的后果——而他从一八七医院回来后,并没有好转,反而在药效消失后,出现了极大的反弹,如挣脱绳索的牛,闹腾得不休不止。P14-16

书评(媒体评论)

这种对现实的描摹令人震惊,作者笔下语言的精准、灵动、造型功力、草根底蕴非同寻常。生活之花蓬勃生长,给读者提供了一大堆探讨和争议的话题。

——韩少功

林森的小说风格,著名作家莫言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林森的小说就像一座庞杂的原始森林。确实,林森小说的错综复杂丰富多样,情节起伏变化多端,现在很多年轻作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这需要宏夫的视野和强大的控制力。

——李少君

《暖若春风》显示出作者出色的才华,林森以舒缓而不动声色的叙述,编织起家族叙事的经纬线,写出了人们对现代生活与外来时代冲击的创伤性体验与不知所从的困惑,以及蕴藏在生活内部的顽强生命力。

——刘复生

后记

所有故事的缘起

“金江,居南渡江之上游,为琼西之重镇,澄迈县治在焉。自县治南渡而南,二三里许,有北潭村者,以江北有潭故名。其地稍隆起于广原中,以应南蛇北来之势。外则双流汇合,小桥通津;内则五池清晖,游鱼成队;红棉烂漫,俨同天半朱霞;绿椰参差,宛若云中翠羽。而园林错落,屋宇绵连,上下明光,左右映带,真不啻图画者也。村中大小计十有余姓。聚族而居,俗尚敦魇,人存厚道。土有朴茂之美,农无浮沫之累……”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是十几年前,在一个友人家。那本书叫《嘉怀年录》,从台湾带回来的书,纸张泛黄,印刷并不好。这段话是这本年录里的第一段,所写的北潭村,正是我友人所居的村子,正是我其时所处之地;写下这段话的人,是我友人的曾祖伯父。其时夏日炎炎,屋外能把人晒化掉,从二楼的玻璃窗口处飘来的,是种在屋子后院的番石榴香味,我有些不知今夕何夕。我曾试图在漫长的夏天里把这本年录翻完,却终究没有,所有的记忆,仍旧停留在开始的这第一段,停留在那位至死也没能归家的浪子深情回忆的起始。多年后,借助万能的网络,我曾查到友人的曾祖伯父是黄埔二期的毕业生,与林彪是同届同学。友人的曾祖伯父后来去了台湾,把弟弟也一同带去,但友人的曾祖母并未跟着去,留在了海南,一家人成了两家人,一个岛就成了两个岛。友人的祖父、父亲都是海南岛最普通的农民,正渴望着我那友人有一天能天高海阔,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重新唤回祖上曾有过的荣光。

那时候我们在读高中,属于最叛逆的时期,心比天高,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惯,便看书、写诗,在另一个友人家位于幸福路的小茶馆里高谈阔论。那些年月里,无论寒假暑假,我并没有回到自己家里,而是寄宿在友人家里,空耗时日,空耗体内所有的青春躁动。每天夜里,我睡在友人家二楼楼顶,看着满天星光发呆,跟友人笑谈会不会有外星人乘着夜风而来。闲得无聊,除了看看友人买的文学名著,也翻阅着他家里满满几个纸箱从台湾带回来的资料:数不完的台湾邮票、成堆的蝇头小楷写就的册子、友人曾祖父在台湾出版的书……这些资料都是友人的曾祖父晚年时候从台湾带回来的。当时,友人的曾祖伯父已死去多年,孤家寡人、一直未曾再婚的曾祖父在两岸开始交流之后,终于回到海南,并最终死在老家,死在他哥哥年录开头如诗如画般的故土。友人的曾祖父带了一些钱回来,买了一块地,新建了一栋两百多平的两层屋子,把一直务农的贫困家人安置在内,可他并没有住多久,就过世了。在友人家的墙壁上,看到他曾祖伯父与曾祖父的遗像,都是英姿勃发之人,有着那个年代的人胸怀家国的庄重与肃穆。对于曾祖父的那段往事,友人并不清楚,我就更无从得知,可有时望着墙壁上的画像,总觉得那眼睛之中,隐含着太多想说的话。

友人高中时就写很漂亮的诗歌,多年后由于生活所迫,一直在外奔劳,写得越来越少,可他仍是我所认识的人里面,诗歌写得最好的人之一。更重要的是,写就写了,他从未有发表的欲望,从未要借助诗歌获取世俗的利益与声名。多年前他就给曾祖父写过一首《曾祖父》:

他死了

眼皮紧闭

正躺在祖祠

幽暗的顶梁下

穿着族长的清服

三天三夜,双脚如石

他的心脏

没有声音了

但岁月长存

同我强烈的爱

插入他魂灵出窍的

两个世界

他那远方的名字

第一次烧成灰烬

天空之上

生活打开

我看见他骨头冰凉

在春天肥沃的土地里

抽芽生长成我七彩的梦

友人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和我一样,从事和文字走得很近的职业,而是开始北漂——不仅仅是漂在北京。他所从事的工作,是跟在大卡车上,与司机一起,把车厢里放置的变压器运送到全国各地。他当然也因此看遍了各处风景,看遍落日下的昏黄和夜里无边无际的荒凉公路。我曾让他把路上的经历记下来,但他除了在为数不多的诗歌里重现了那些场景,并没怎么提及那些在路上的时光。对于出生在海南岛的人来讲,要奔赴远方,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和身上不绝如缕的血脉牵扯夜夜斗争。友人几乎是我们一群朋友中,唯一一个至今还远在他乡的。在他娶了一位湖南姑娘后,我们都笑谈,他的儿子肯定不是海南人了。友人的家人不愿看到他离家这么远,但事实是,他也成为了家里人难得见上一面的浪子。

我倒是一直执拗地写着。在我写了很多文字之后,有一天,当年在友人家寄宿的很多场景开始浮现:友人耳背的祖父,整天拿着一张彩票图纸在画线,跟他说话要靠喊;友人的父母,每天要下田,有时会在家里腌酸菜;院子的番石榴树叶,总是随时吹来让人迷糊的香味;我们经常拐出巷子,到长安路上吃炒粉,喝无数碗酸菜汤;墙壁上总是欲语还休的画像……这些画面,最终交织在《暖若春风》里——当然,小说里远不止这些,小说里的故事要复杂得多,容纳的远不止这些场景。可重要的是,记忆中的这些残片给了这个小说最重要的东西:情绪。这种难以讲清的情绪,奠定了小说的基调、语言和故事,当然,也奠定了这并不是一个让人阅读了会觉得愉快的小说。

这并不是我第一个长篇,也不是写得最晚的一个,更不是我最满意的,但我宠爱它——好像它是我的小儿子。我们总是对大儿子板着面孔,对小儿子更加宠爱。这个小说完成时,我二十七岁,身上仍有着某种赌气般的倔强——没有想到,这种赌气让这个小说以及接下来的另一个长篇《关关雎鸠》,经历了某种坎坷。也正是这种经历,让我见识了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也让我忽然决定消失几天,独自前往一个离开了接近二十年故地,印证另一些记忆中的残灰——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暖若春风》从春风中开始写,一直持续到闷热无比的夏天。海口那条幽深小巷子里,我住的屋子在四楼,只有十几平米,我一遍又一遍喝着冰镇的可乐或者冰红茶,双眼通红地敲着键盘。那几个月里,总有她陪在我身边,我敲击键盘时,她就在一旁安静地看书;完成一天的目标字数后,我们步行走二十多分钟,送她回家。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可当时,我们认识没多久,面对面坐着,也不多说话,各忙各的。这个故事开始书写于春天,当然也是它最终叫《暖若春风》的原因之一。

这个小说完成两年多以后,我比友人先得到去台湾的机会。临行之前,我跟他说,行程中有安排和台湾的海南同乡会见面。他让我问问,有没有人知道他的曾祖伯父和曾祖父在台湾的事迹的。后来,在台湾和那些海南老乡问起时,认识他祖父的人没有,而他的曾祖伯父,因为曾任国民党陆军少将,因此即便已故去整整四十年,仍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可要说得上具体的什么事,仍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

但,正是这些几乎散尽的记忆,在它消逝的地方,成为了小说的开始。我要讲的,其实是一个家族里的浪子不断离家与归来的故事。四代人,每人都有自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现实让他逃离,成为浪子,这现实也让他返乡,成为归客。在这个故事里,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可那些零星的、被我隐匿的真实,是我不得不感恩的部分——因为,那是这个故事所有的缘起。

目录

上篇:离去

第一章 无处可逃

第二章 梦的重量

第三章 浪子回家

第四章 走丢的牛

第五章 毒瘾发作

第六章 陈年旧事

第七章 他人嫁衣

下篇:归来

第八章 魂兮归来

第九章 冬日之寒

第十章 还乡之路

第十一章 暖若春风

后记

内容推荐

海南80后本土作家林森历时6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著《暖若春风》讲述的是一个海南普通家庭的故事,随着撤离海南岛的部队前往台湾的曾祖父,在离乡多年后回来,随后死在故土。曾祖父的归来,在带给子孙新的生活希望的同时,也埋下了阴影,直到他死去多年,那种笼罩性的阴影也一直没能散去——整个家族便开始了一种宿命般的挣扎。祖父、父亲以及我这一辈,都想活出自己的路,几代人各藏心事,无论是爱情与亲情,都经历了极大的考验,甚至希望逃离家园。长者们穷于应付,近乎发狂,而年轻的心灵则陷入迷惘和无奈。这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是几代人的流浪与还乡,是面对时代变化面前的无力与坚韧,同时也是当代青年的一部心灵书。

编辑推荐

本书是海南80后本土作家林森历时6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著《暖若春风》。

这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是几代人的流浪与还乡,是面对时代变化面前的无力与坚韧,同时也是当代青年的一部心灵书。

“这小说要表现的,是前辈与后辈间无声无息中完成了传承的精神和情感。”林森表示,小说故事是有原型的,他试图从原型去塑造大时代的人物,并思考大时代过后,人们怎么去面对一个碎片化的“小时代”,凸显当前的日常和当前对以往的追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暖若春风/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51392
开本 32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2014231827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7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