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马一浮 | 
| 内容 | 内容推荐 马一浮(1883-1967),四川成都人,二十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师、一代儒宗。他的学问思想出入儒佛,圆融通达,与熊十力、梁漱溟等人共同建立起现代新儒学。他是现代学术界的奇人,不求闻达,潜心修学,蔡元培邀请他任北大文科学长,他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辞之,但自己却在四川创办复性书院,培养儒学人才,这在现代中国教育史来说,实在堪称异数。马一浮的主要思想在于六艺论,他通过对六艺的诠释,发挥了孔子仁学的义蕴,展示出一个本源本真的意义机制,试图以此解决近现代社会意义迷失的危机,安顿人们的身心性命。《马一浮/大家精要》作者刘乐恒通过靠前手资料,简述马一浮的思想的探索历程以及人生经历,其中不乏奇闻佚事,同时简要阐发马一浮的六艺论,讨论其当代性意义。 作者简介 刘乐恒,1981年生,广东东莞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2010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现代新儒学、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座右铭:进德修业而成教,养思归修以安仁。著有《伊川理学新论》(岳麓书社,2014年)。 目录 引言 第1章 游学西方回归国学 早年经历 西风美雨 返归传统 第2章 究心佛道因禅顿悟 究心佛道 楚泉点化 指归自己 第3章 返回六经弘阐六艺 志于六经 六艺新诠 蜀江清流 文化种子 第4章 晚年心境一代儒宗 西湖烟柳 确乎不拔 乘化而游 第5章 六艺论述要之一:六艺作为意义机制 六艺之为全体 六艺之为大用 六艺之为工夫 六艺归于简易 第6章 六艺论述要之二:六艺作为判教系统 六艺统摄诸子 六艺统摄四部 六艺统摄西学 六艺判教反思 第7章 六艺论述要之三:六艺互摄论 诗教以感兴通于六艺 易教以观象通于六艺 第8章 六艺论述要之四:六艺论的当代价值 国学的反本开新 儒学的反本开新 文化的反本开新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马一浮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刘乐恒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371534 | 
| 开本 | |
| 页数 | 15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00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7-05-01 | 
| 首版时间 | 2017-05-01 | 
| 印刷时间 | 2017-05-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261.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