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是什么?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影视传媒的功能又是什么?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吗?为什么要“反”全球化?……本论文集围绕着“全球化与身份危机”这个主题展开,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分析透彻,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图书 | 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新思潮文档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是什么?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影视传媒的功能又是什么?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吗?为什么要“反”全球化?……本论文集围绕着“全球化与身份危机”这个主题展开,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分析透彻,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全球化确实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倾向,但“趋同”绝不等于“趋一”。我们应当提出一种流动主体性、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份的概念,来阐释文化身份(认同)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化解而不是加深文化认同危机。本书以“全球化与身份危机”为主要议题,展开探讨。全球化、后现代与人文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西方全球化的现状和热点问题是什么?全球化是否必然导致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呢?…… 目录 金惠敏 总序 陈定家 导言 张世鹏 什么是全球化 陆 扬 全球化、后现代与人文科学的未来 王四达 全球化:一个逻辑与历史的进程 袁 明 全球化大趋势的特点 杨雪冬 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 倪世雄 蔡萃红 西方全球化新论探索 杨金海 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 张颐武 全球化的文化挑战 俞可平 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 金丹元 全球化背景下的解构与建构 ——处于多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视文化 杜书瀛 在全球化浪潮面前 王 宁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影视传媒的功能:中国的视角 尹 鸿 萧志伟 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 南 帆 全球化与想像的可能 姚新勇 世纪的焦虑:全球化、文化认同、中国、民族主义 ——关于中国文化特性/认同思考的反思 陶东风 全球化、文化认同与后殖民批评 沈湘平 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 杨申芳 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吗? ——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 庞中英 另一种全球化 ——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徐振东 为什么要“反”全球化 试读章节 全球化大趋势的特点 冷战结束,“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市场化、信息化。这可以被更确切地称为经济全球化。总体来说,它推动着和平与发展。20世纪末,史无前例的科技革命使它的进程更加快了。如果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科技则是一部看不见的引擎,它推动着人们的经济活动走向更复杂、更有效的层次。 在全球化趋势下,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全球化带有全局性,但目前只有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是一种现实趋势,其他如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生活方式有相互影响,但远未“全球化”。在许多地方,全球性力量正在遭到本土力量的强有力的抵制。 我认为“全球化”有以下特点: 1.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加快资本流动,引发管理方式、组织生产以及金融体制上的革命。 2.加速科学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就人们的科学思维而言,20世纪是分析的世纪,21世纪则走向综合。复杂系统理论、非线性科学、模糊理论等发展推动着人们的思维从分析式向整体式转变,向分析与综合的结合转变,而这一变化将进一步加速科技领域的革新与革命。 3.加快世界上国家、民族间的竞争,大家纷纷抢占市场,抢占资源,尤其是抢占科技制高点。 4.促使人力资源加快流动,其中最重要的是精英人才流动,优秀人才流向西方尤其是美国.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5.推动文化间交流,文化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但目前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式英语文化以强势在全球扩展,美国文化成了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 6.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国际组织作用增大,多边主义、地区主义呈上升趋势。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法律与规则在加速制定。 7.推动各国国内改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改革进程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反改革的力量也在形成和扩大。 8.刺激非经济的跨国活动,如环境污染和治理环境、跨国犯罪和打击跨国犯罪、恐怖活动和反恐怖活动、武器扩散和限制扩散等。 9.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贫富悬殊拉大,南北差距拉大。哥伦布与黎塞留在几百年前开创的西方主导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0.超国家的经济行为体出现了,并且迅速发展,如跨国公司。它们与发达国家一起进行着生产力要素的优势组合,垄断着资金和技术。 11.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依然是目前全球化进程中的推波助澜者。 总的来说,在“看不见的手”和“看不见的引擎”的推动下,全球化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根据本国国情和战略目标,对大趋势下的国家利益做出最实际的判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从目前最普遍的意义上讲,寻求“全球化”大潮中的国家利益首先就是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科技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周边安全、金融、贸易、投资安全),加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寻求国家利益更多的不是靠武力,而是靠谈判协商,靠互相妥协。 原载《世界知识》1999年第2期 P35-P36 序言 总序 金惠敏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曾经自信地划出了一个相对于“文革”的“新时期”,那确乎是群情激扬、光辉灿烂的峥嵘岁月。不过今天从思想史或者思想创新的角度看,“新时期”之“新”似乎仅具有拨乱“返”正的意义,是严格字面意义上的“文艺复兴”,它远承“五四”精神,近接50年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关注的主题如人道主义、人性论、主体性、异化、马克思手稿、美的本质、现实主义等等,均是大半个世纪以来时而低抑、时而高亢的老话题,而且,“左”、“右”对垒,阵线分明。“右”者坚信只要冲破“左”的禁锢,前景就是一片光明;而“左”者则认定,“右”将毫无疑问地导致动乱、无序和资本主义复辟。那时的“思想解放”其实只有两条路好走:要么解放,要么就仍然禁锢着。这种水火不相容的思想对抗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单纯而幼稚、激情而盲目,远称不上理性而深刻的“思想解放”。 进入90年代,思想界急剧分化,乱云飞渡,思潮翻涌。当我们感觉“新时期”这个概念已经无法表述我们当前的思想状况时,思想的“新时期”才真正到来。思维创新的佳境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它总是晦暗不明,难分难解,相互渗透,多种可能性并存。具体说,90年代的思想界不再是明朗的“左”与“右”,它呈现出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原生态,即使那些看起来不共戴天的学说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也不再能够划出个左右来,更兼以无从捉对厮杀的新儒家、全球化、知识分子、文化研究、身体注视、传媒哲学等等,一个问题甚至可能以其他所有的问题为其语境。 但是如果将思想还原为现实,那么可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运动以及当前的全球化与古老中国相遇的产物。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其思想界的主要议题是如何让传统发扬光大,如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就是让传统自己说话,而在中国则除了这层任务之外,更加之以如何与西方这个“他者”相对话。“传统”与“他者”可能就是当今最大的哲学问题。 将这些90年代以来的思想文本归档整理,决不意味着它们已经成熟或者完成使命。应该承认,这些思想还嫌稚嫩,更谈不上形成什么定论。但是,它们是我们走过或达到的一个个里程碑,是当今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实录,更蕴涵着无限的发展契机。如果我们还想继续前进的话,那么这些文本之作为历史资料的参照意义甚或作为思想地图的指示作用将都是不言而喻的。 知我者,罪我者,我们一概表示感谢。 惶惶然,谨此为序。 2003年8月29日 北京花园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新思潮文档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定家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91088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2 |
出版时间 | 2004-01-01 |
首版时间 | 2004-01-01 |
印刷时间 | 2004-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81-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河南 |
长 | 229 |
宽 | 153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