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方的博尔赫斯
内容
编辑推荐

  新世纪之初,本书作者以数学教授的身份赴哥伦比亚麦德林市的最高学府访问。这座拥有300万人日的南美名城位于海拔1500米高的安第斯山上,有着丰饶的物产,奇异的果实,迷人的光,艳丽的女子和花都、春城的美誉,并以醇香的咖啡闻名于世。作为”死亡之谷”的同义语,麦德林又是世界的毒品中心和大毒枭埃斯科瓦尔的老巢,装备精良的游击队时常出没在郊外的丛林中。同时,一年一度的麦培林国际诗歌节也在此举行,规模和听众人数堪称世界之最,作者作为推一的中国诗人应邀出席。作者以清雅、隽永的笔墨,从政治、经济、人文、地理诸方面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这个载歌载舞、遥远神秘的大陆——拉丁美洲。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在拉美居留一年的实录,此书前五章讲述了作者在哥伦比亚、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巴拿马、智利、古巴等国停留一年的亲身经历,曾在《书城》杂志连载,尤其以对“毒品之都”和“死亡之谷”麦德林的描绘引起读者兴趣。书的最后两章是关于两位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和皮扎尼克,也曾在《万象》《新周刊》《经济观察报》等刊出。

目录

第一章 罂粟花的谷地

1 大西洋上空的鹰

2 玻利瓦尔的梦想

3 麦德林的春天

4 罂粟花的谷地

第二章 缪斯的节日

1 游击队员之歌

2 马格达莱纳河

3 缪斯的节日

4 热带丛林朗诵记

第三章 里约的诱惑

1 飞越亚马逊流域

2 里约的诱惑

3 天国之死

4 蒙得维的亚

第四章 在河流之间

1 拉普拉塔河

2 一个探戈的下午

3 在河流之间

4 格瓦拉的旅行

第五章 加勒比海之盐

1 雨中的巴拿马运河

2 加勒比海之盐

3 哈瓦那朗诵记

4 坚持直到胜利

第六章 南方的博尔赫斯

1 多支河流的交汇

2 欧罗巴的宗师

3 纸上的刀光剑影

4 南方的博尔赫斯

第七章 失眠的女人

1 骚动不安的心灵

2 巴黎的饷宴

3 失眠的女人

4 游戏的终结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大西洋上空的鹰

1.辞别英伦

离开赵毅衡博士家的那个凌晨天色尚未明了,我在他位于伦敦南郊的寓所里被一只古旧的时钟唤醒,穿衣洗刷,叠好被褥,提起行李准备出发。在系鞋带的时候,我发现旁边有虹影的一张便条和她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英文版,the daughter ofthe river(《河流的女儿》)。这一定是她昨天深夜最后一次下楼梯时放在那里的,因为此前我们的谈话主要围绕着伊丽莎白·毕晓普:一位浪迹天涯的美国女诗人,而拉丁美洲尤其是巴西留下了女诗人的生活踪迹。便条上写着:假如你厌倦了此书,就把它留给南美的任何一个朋友吧。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回长途旅行了,跨越国境线也有上百次了吧。可是,这一回却有所不同,不仅是新千年的第一次远足,也是第一次飞越大西洋。更令我兴奋不已的是,我是去南美那片遥远神秘的大陆。现在,我必须要乘坐早班地铁穿过大半个伦敦城,包括架着笨拙桥梁的泰晤士河。过去的一个多星期里,我冒着初春的寒风,独自一人奔走在这座城市的地上地下,有一个叫胡冬的家伙偶尔陪伴我,他早年想乘一艘慢船去巴黎,结果却到了伦敦。有一回,他开着一辆老爷车载着我,还有他的夫人凯丽和从德国汉堡来的Y小姐,晃晃悠悠地驶出了伦敦城。

在伦敦期间,我还有另外两次即兴的旅行,分别是坐火车和长途汽车去北边的剑桥和南边的布莱顿。剑桥当然尽人皆知了,以至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同名小镇也只好译成坎布里奇,那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人们不了解的是,剑河之水的宽度和两岸的风光(一年一度的牛津剑桥划船比赛在此举行),那非得亲自来一趟无法获得印象。布莱顿却不大为我们所知,原因在于它并非通往欧洲大陆的渡口。虽说也是英吉利海峡的一个港口城市,有着充足的阳光、柔软的沙滩和秀美的景色。同时,它离开伦敦的距离比起多佛尔来也近一些,并且是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布赖顿硬糖》的故事发生地,那部小说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曾经数度被改编成电影。

 那两次短途旅行都是当天返回,似乎是为了更好地欣赏伦敦,体会从不同的方位进入这座城市的感受。此时此刻,我真的要告别伦敦了,而重访英伦又显得遥遥无期,这让我有了一小会儿伤感,那也是洲际旅行经常有的。可是很快,这一忧伤就被对新大陆的向往冲淡。

希思罗机场位于西郊,是伦敦三个民航机场中客流量最大的一个,与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和纽约约翰·肯尼迪机场齐名,以至于我想当然地以为它的命名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前任希思首相有关。上午八点,我迈进伊比利亚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飞机,从系蝴蝶结的空姐到彬彬有礼的机长,以及耳机里传来的弗拉门戈音乐,一股浓郁的西班牙风扑面而来。

2.比斯开湾

伊比利亚是西班牙最大的航空公司,在欧洲也久负盛名,尤以经营马德里和南美之间的航线见长,这自然与哥伦布当年发现新大陆有关。相比之下,英国的航空业虽然出奇的发达,可是它在拉丁美洲只有一个小小的殖民地圭亚那,该国区区80万人口中又有八成是印度人和黑人。因此,伦敦到南美的航线比起马德里来不仅稀少,也昂贵许多,这是我选择伊比利亚的主要原因。飞机升空以后,径直向南偏西方向飞去,这使得我——一个喜欢对旅行路线想入非非的人终于确信,我们不可能经过爱尔兰了。在穿越了英吉利海峡之后,飞机从塞纳河湾西侧切入布列塔尼半岛。巧合的是,那是我少数几个没有游历过的法国大区之一。

虽然与南方的里维埃拉海岸和比利牛斯山区比起来,布列塔尼离开首都巴黎并不算遥远,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在法兰西一直处于比较孤立的位置。自从一世纪被尤里乌斯·恺撒征服后,布列塔尼就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将近六百年以后,罗马人才被迫从那里撤走。之后,从英国和爱尔兰来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他们世世代代在那里居住。布列塔尼曾经多次引发过英法之间的武装冲突,可是在赫赫有名的“百年战争”期间却保持了中立。

假如没有英吉利海峡,布列塔尼的归属仍将是个问题。这片肥沃的土地冬暖夏凉,可以种植各类谷物,渔港星罗棋布,甚至濒海的沼泽地也被改造成了优良的牧场。

布列塔尼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或者阿尔巴尼亚,因此飞机只消一刻钟便穿行而过。紧接着是一片辽阔的水域比斯开湾,这个三角形的海湾面积和英伦三岛差不多大,几乎是布列塔尼的十倍。海湾周边坐落着南特、波尔多、毕尔巴鄂三座名城,同时接纳了卢瓦尔和加龙两条大河。让人费解的是,依据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的考证,比斯开在巴斯克语里的原意是“森林的居住者”。此时天空已经完全放晴,蓝色的苍穹既近在眼前,又高高在上。因为我们乘座的是头班飞机,乘客十分稀少,空姐们服务起来较为轻松,咖啡、吐丝、煎蛋,加上一杯红茶,一顿典型的英式早餐。

由于受北大西洋环流的影响,比斯开湾内的海流作顺时针方向运动,这一现象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海湾多风暴,一年四季都可能遇到威胁航行的飑(依照气象学上的解释,是指风向突然改变,风速急剧增大的天气现象);二是北部法国海岸的浪潮比起南部西班牙海岸要高出许多。正因为如此,虽然比斯开湾地处英法西三国的会合点,19世纪初那场著名的海战并没有发生在这里,而是在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特腊法耳加角附近,这就像两位绅士的决斗总要选择在一块平坦的土地进行一样。结果英国舰队击败了法西联合舰队,使得特腊法耳加成为拿破仑的海上滑铁卢,但英军主帅纳尔逊上将却不幸中弹身亡,这为伦敦增添了一处不可多得的名胜——特腊法耳加广场。

P1-4

后记

有许多次我被友人问及,“你游历了那么多国家,什么地方最令你难忘?”我的回答总是干篇一律:南美洲。确切地说,应该是拉丁美洲,即北起墨西哥南达阿根廷那片广袤的土地,包括加勒比海中的岛屿。在我看来,“南美”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拉美”则包含了某种人文因素。

坦率地承认,这本书也是我的南美回忆录。只不过我把学院生活加以浓缩,而把更多的笔墨留给了旅途和诗歌。书中所写的,除了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和文学批评以外,几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依然忙碌不堪或悠闲自得。

之所以敢于披露一些朋友的隐私,是因为语言和距离的阻隔,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那些在中国或北半球的其他国家使人难堪甚或名誉扫地的事情,在南美算不得什么。例如,作家们的公开隐私,教授与女学生的暖昧关系,酒吧或街头里的“性游戏”,等等。

说来也巧,就在这本书即将付印之际,我收到了安第基奥大学吉尔伯特·加西亚·普尔加林教授的来信,此前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络了。吉尔伯特就是那位把我引导到南美的哥伦比亚汉子,他告诉我,自从乌里韦就任总统以来,哥伦比亚的局势有所改观。在相隔五年之后,麦德林增加了一条地铁线路,那里的一些朋友也发生了变化。

尼日利亚人力维终于从故乡娶来一位姑娘,并领养了一个哥伦比亚男孩,随后全家移居美国。迁往美国的还有奥尔伽小姐,就是那位梦见我做了她男友的女秘书,她带着一双儿女远嫁蒙大拿。而那位不学西班牙语的印度教授仍在安大,目前他刚在麦德林的医院做了胃切除手术。

吉尔伯特自己退休已两年,但被安大返聘指导研究生。哥伦比亚教授的退休年龄是55岁,我这才知道他出生在1949年。而系主任海曼和阿曼多教授仍在教学第一线,不过年底也要引退了。吉尔伯特还告诉我,我离开麦德林那年圣诞节前夕他便离婚并再婚了。

不用说,他的第三任妻子就是我见到过的那位绯闻女生,两人目前住在卡塔林娜庄园。看来,他违背了不再重组家庭的初衷。他还说起,小女儿路易莎上大三了,她和她的母亲住在城里,儿子卡洛斯在伦敦留学。遗憾的是,吉尔伯特自始至终未提起吴教授和他的夫人。

仔细想来,冒险真是一桩美丽的事情。新千年的拉美之行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使我了解到那个遥远神秘的大陆和居住在那里的载歌载舞的人民,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内乱和游击战争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这一代生活在远离战火的人来说,这样的经历当然是十分难得的。

随着拙译《美洲译诗文选》的出笼(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以及《今天》、《翼》和《译文》等杂志的推介,皮扎尼克(还有波契亚)在中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博尔赫斯依然是博尔赫斯。这两位居住在同一座城市的阿根廷人生前互不往来,死后终于在我的书里会面了。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曾在(老)《书城》杂志上连载,另外一部分也先后在《万象》、《新周刊》、《文学界》和《经济观察报》上刊出。感谢之类的话这里就省略了。值得一提的是,我为这本书和她的姐妹篇《与伊丽莎白同行》所作的努力,似乎比别的作品要多。因而,也更为我所珍惜和期待。

蔡天新,杭州

2006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方的博尔赫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天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9048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1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