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伊丽莎白同行
内容
编辑推荐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美国文学和艺术学院院士,桂冠诗人,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她的诗歌以奇异的构民、丰富的想象力著称,注重精确的观察和细节描写,经过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诸多汉语诗人的译介,已成为近年来在中国最有影响的美国女诗人。而她的私生活放浪不羁,有两位情人为她自杀,不仅有异性情人,更先后有过五位同性伴侣,包括美国参议员、马萨诸塞州长的女儿和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的议员;她是不病理学上的酒徒,同时是位出色的厨师,其它家务则由女友操持。

  本书以作者的旅行为线索,追忆并分析了女诗人传奇的一生,从中反映了20世纪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诸方面的变迁,并折身出和她同时代的数十位欧美文化名人,包括八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轶闻趣事。作者抵达了诗人生活过的所有北美名城、长期旅居的巴西故都和山城,以及她曾游历过的西欧、北欧、南欧和中美、南美诸国,全书配有一百三十余幅诗人的生活照、旅行图,以及历史、风景图片,有不少是作者亲自拍摄或描绘。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的旅行为线索,追忆并分析了女诗人传奇的一生,从中反映了20世纪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诸方面的变迁,并折身出和她同时代的数十位欧美文化名人,包括八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轶闻趣事。作者抵达了诗人生活过的所有北美名城、长期旅居的巴西故都和山城,以及她曾游历过的西欧、北欧、南欧和中美、南美诸国,全书配有一百三十余幅诗人的生活照、旅行图,以及历史、风景图片,有不少是作者亲自拍摄或描绘。

目录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与旅行

第一章 波士顿经北

1 海湾那头的童年

2 奇装异服的少女

3 河边的瓦萨学院

第二章 从纽约到基韦斯特

1 悠游于大西洋两岸

2 南方的佛罗里达

3 纷纷扰扰的大都会

4 国会山的桂冠诗人

第三章 巴西,巴西

1 南回归线的伊甸园

2 一个美丽的春天

3 热带的忧郁和骚动

4 反复穿越的赤道线

第四章 西雅图和旧金山

1 西海岸的暖流

2 爱情的回光返照

3 旧金山湾幻像

4 欧罗·普莱托

第五章 哈佛:最后的岁月

1 名校的诗歌讲师

2 为了安逸的晚年

3 自相纷争的年代

4 不期而至的死亡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选

访谈:我对她并非一见钟情

试读章节

1

上个世纪末一个夏日的早上,天色阴沉沉的,我驾驶着一辆六缸的雪佛莱名人,从宾夕法尼亚的首府费城出发北上。一路沿着95号州际公路,经过新泽西、纽约、康涅狄克和罗德岛,前往马萨诸塞。就在头一天下午,我在电视里亲眼目睹了巴西人的惨败,阿尔及利亚出生的齐达内用秃头顶进两粒金球,令我产生了英雄横空出世的感叹,法国人终于如愿以偿,第一次捧走了大力神杯。

我梦游似地穿过哈得逊河上的乔治·华盛顿大桥和上曼哈顿,跨过哈莱姆河之后,又横穿了整个布朗克斯区,几乎到达了长岛海峡,才左拐向北。车过新伦敦附近的泰晤士河以后,四周的景色豁然开朗,路中央的隔离墩也被草地和鲜花取代。我的头脑才清醒起来,逐渐踩大了油门,并把速度固定在每小时70英里。

在马萨诸塞州的欢迎中心,我索取了一份波士顿地图,顺利找到了通往马萨诸塞大街的出口处。稍事休息,即向大西洋边的那座文化名城进发。车子拐上波士顿的环城公路不久,右前方出现了一个小海湾,转眼间市中心落在了后面,再通过查尔斯河上的哈佛大桥,就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所在地坎布里奇。

大病初愈的上海诗人孟浪在一条偏僻小巷的一扇铁门前迎候,他戒掉了烟酒,剪除了长发,看上去气色不错。可就在几个月以前,我们还不得不依赖电话或传真联系。我把车停在街边的计费器旁,五点J后(周末全日)照例免费。然后我们坐上了地铁红线,只一站路,就到了名闻遐迩的哈佛广场。  

在这片狭小的三角形空地的中心上,有一家以销售报刊为主的小书店,四周混杂着各种谈话声、脚步声、吉它声和吆喝声。风景依旧,在相隔四年以后重游故地,我感到分外亲切。走过广场拐角的布拉特尔街,我忽然想起曾在哈佛任教多年,富有传奇经历的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

2

1970年初秋的一天深夜,露水沾满了坎布里奇校园里的草坪。即将年满花甲的伊丽莎白·毕晓普从南半球飞抵波士顿,悄悄地住进了一家小旅馆。说起伊丽莎白此行的目的,她是来接替诗人罗伯特·洛厄尔出任哈佛大学的诗歌讲师职位。在离开令她心碎的巴西小镇欧罗·普莱托之前,伊丽莎白先到故都里约热内卢定制了几套衣服(依然像从前那样注重装扮)。

伊丽莎白是那样的害怕做一名教师,以至于行前仍在犹豫。她想打电话问问波士顿方面,是否可以推辞或改变行程。之所以迟迟难以做出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两年前她在旧金山逗留期间曾应邀来坎布里奇朗诵诗歌,虽然那次活动听众反应热烈,堂堂的哈佛大学竟然不愿意出路费,而由洛厄尔和另一位友人代为支付。

可是,如果伊丽莎白继续一个人留在欧罗·普莱托,无疑她又会酗酒过度,甚至可能直接导致死亡。事实上,此前伊丽莎白已经在州府贝洛奥里藏特的一家医院里连续接受了一个多星期的药物治疗,她的朋友洛厄尔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让出自己的位置的。

伊丽莎白近来酗酒频频,她尤其爱喝一种叫旁波的烈酒,这是一种用玉蜀黍和裸麦酿造的威士忌,原产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波旁县。一段时间里,收到她信函的同胞都会读到这样的字句:“巴西的旁波酒实在太贵,你要是来看我时带上几瓶就好了。”不难想象,在告别生活了18年的巴西前夕,伊丽莎白悲痛欲绝。洛塔的自杀和苏姗娜的离去使她心力交瘁。

就在不久以前,伊丽莎白还隔三差五地给苏姗娜寄去一封封信,期待她能够回心转意,却总是如石沉大海。而当飞机到达波士顿上空,伊丽莎白心头又点燃起新的希望,她期待苏姗娜也会来波士顿。苏姗娜与伊丽莎白共坠爱河时,年纪只有她的一半,两人双双飞往巴西。几个月前却突然撇下了她,独自飞回了西雅图。

3

在流浪了将近半个世纪以后,伊丽莎白·毕晓普返回了出发的地方,她的出生地伍斯特在波士顿以西40英里处,几乎处在马萨诸塞州的中央。我在从波士顿返回纽约的途中,曾穿过这座城市的边缘,它位于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90号州际公路的第十个出口,是马萨诸塞第二大城市。

伊丽莎白的双亲相遇在波士顿,当时她的父亲因患阵发性抑郁症住进了麻省总医院,而她的母亲是这家医院的护士。在伊丽莎白紧随着新英格兰一场罕见的暴风雪降生以后,这个家的不幸便接踵而至,她先后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的关爱,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外祖母和波士顿的姨母轮流抚养下长大。

任教哈佛的第四年,伊丽莎白从布拉特尔街搬到了濒海的刘易斯码头的高层公寓,从她的阳台上可以俯视整个海湾,以及童年和姨母住过的两处地方。这个码头如今还在,与查尔斯河的人海处和同样位于水边的洛根国际机场近在咫尺。伊丽莎白有时会用笔记下过往船只的名字,她的曾外祖父是新斯科舍的一位船长,经常往来于欧洲和南北美洲的各个港口,他驾驶的商船或许在她的视野里停泊过。

每当有在巴西注册的船只开来,伊丽莎白都会特别留意。她自己的一生也处在不停的迁移之中,仅仅美国就在五个风格迥异、相距遥远的州生活过,她选择的全是海滨城市:大西洋边的纽约、基韦斯特、华盛顿、波士顿,太平洋边的西雅图、旧金山。除了北美和拉丁美洲,伊丽莎白还曾数度赴欧洲旅行。

虽然,伊丽莎白的同性旅伴不断变换,可是,所到之处却都是临海的国家,地中海滨的摩洛哥、加勒比海的海地、古巴和墨西哥、秘鲁,大西洋中的百幕大群岛(隶属英国)、太平洋中的科隆群岛(隶属厄瓜多尔)也留下了她的足迹。有一次,伊丽莎白告诉一位朋友,“如果我是一个男孩,一定会去做一名海员。”

P11-14

序言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与旅行

1

1979年10月6日,20世纪美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在波士顿的海滨寓所里溘然长逝,结束了她浪迹天涯的一生。三年后,毕晓普的诗歌全集在纽约和伦敦两地同时面世,而纽约派诗人领袖弗兰克·奥哈拉的诗歌全集则要在他死后30年才得以出版。我提到这一点并不想暗示毕晓普当时的诗歌地位有多高,而是想说明她的写作数量实在太少了,收集起来比较容易。在这个意义上,毕晓普很像她所欣赏的英国诗人吉拉尔德·霍普金斯。

1911年2月11日,毕晓普紧随着新英格兰一场罕见的暴风雪降生在马萨诸塞州的第二大城市伍斯特,当年身患阵发性抑郁症的父亲就病故了,母亲随后进了精神病院。虽然祖父拥有万贯家产,包括美东最大的一家建筑公司,毕晓普却是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外祖母和波士顿的姨母轮流抚养下长大,她从哈得逊河畔的瓦萨女子学院毕业后,即开始了一生的漫游和流浪,先后在纽约、基韦斯特、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和波士顿定居。或许是出于天性,20岁刚过的毕晓普就适应了迁移的生活,她在《地图》一诗中写道:

地理学并无任何偏爱,

北方和西方离得一样近。

这首诗被置于毕晓普多种诗集的开头,令诗人终生着迷的是地理和旅行,而不是历史,她曾数十次在加拿大、美国和拉丁美洲之间南来北往,或者横渡大西洋去欧洲。毕晓普每一部诗集的名字,《北方和南方》,《旅行问题》或《地理之三》都与旅行有关,这不能说只是一种巧合。从20世纪5b年代初开始,毕晓普干脆定居巴西,先后长达18年,她在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和两座山区小镇佩德罗波利斯、欧罗·普莱托生活、写作,度过了自认为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她和她的巴西情人洛卡居住过的房子如今已成为游客观光的景点(这使我想到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和他的塔希提岛)。

2

就在伊丽莎白·毕晓普去世的那一年,大西洋彼岸的法国首映了一部根据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苔丝》,影片的导演是波兰人罗曼·波兰斯基,苔丝由初上银幕的德国少女娜塔莎·金斯基扮演。我很荣幸地在第二年就看到这部影片,印象最深的是临近尾声的一句台词,“又梦见巴西啦?”出自那位诱奸苔丝姑娘的少爷之口。此时苔丝仍然爱着的情人安吉尔结束了在南美的多年游荡,刚好在那天早晨回来找她。苔丝突然萌生了杀意,她在与安吉尔私奔的途中被捕,随后被处以极刑。从那以后,巴西在我心目中便成了神秘国度的同义语。不过,我那时尚且是个未开化的少年,既没有获得写作的灵感,也没有读过一首现代诗歌。

20世纪90年代,我有幸两次赴美国访问,在加利福尼亚中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我借阅了几盘介绍美国诗人生平的录像带,其中就有伊丽莎白·毕晓普,我对她的经历尤其是旅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反过来让我重新阅读她的诗歌。后来,我用两个夏天游历了北美,先是坐灰狗和火车,接着又亲自驾车,有意无意地抵达了生活过的每一座城市。在一首即兴创作的短诗中,我这样写道:

我去过我向往的城市和风景,

在夜的皱褶里我梦见过巴西。

可是,就在我准备动身去南美时,却意外地受挫。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促使我最后下决心写一部关于伊丽莎白·毕晓普的书,以弥补未能在20世纪去巴西的遗憾。

通过对毕晓普的作品和身世的深入了解,我逐渐发现,诗人的生活是如何被不幸的童年和严重的哮喘病所困扰。不过,正如她在回复年轻的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信中所坦言的,“尽管我拥有‘不幸的童年’这份奖品,它哀伤得几乎可以收进教科书,但不要以为我沉溺其中。”与此同时,毕晓普发现旅行和写作是解脱痛苦最好的精神避难所,她的诗歌题材也因此变得广泛多样。毕晓普的一生,由于疾病、酗酒和情场失意等原因造成了写作的迟缓,旅行越来越成为她的一种需要,她生命的一部分,在一首描写流浪汉鲁宾逊的长诗《英格兰的克鲁索》中,她孑然一身,萍踪无定地进行探索;

是因为缺乏想象力,才使我们离家

远行,来到这个梦一样的地方?

3

毕晓普的诗歌既接受了从赫伯特·里德到威廉·华滋华斯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养料,她在大学时期就结识了T·S·艾略特和玛丽安娜·莫尔,与莫尔的友谊更被传为文坛佳话。两个年纪相差20多岁的女人虽然在性格、诗风、地位和生活态度诸方面截然有别,却在第一次晤面时意味相投,她们对怪癖、样式奇特的事物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都喜欢诳动物园,看马戏表演,了锯纹身的知识。毕晓普十分重视客观事物,这使人联想起那些优秀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也使她接近前辈诗人华莱士·斯蒂文斯,但两者的出发点不同,毕晓普更为朴素、谦逊和好奇,这一点倒是与罗伯特·弗罗斯特一致,她的敏捷、仁慈和准确无误使她的诗歌既快乐又蒙上一层不可言说的哀伤。

毕晓普的诗歌通常开始于观察,无论一种生物、一处风景还是日常生活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方面的导师是查尔斯·达尔文,她曾到伦敦郊外和太平洋的科隆群岛寻访生物学家的踪迹。毕晓普用一种安详的笔触获得了自然的话语和声调,喜欢细节描写是她的天性。同代诗人兰德·贾雷尔曾说,“她的诗写在这句话的底下,我都看见了。”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在《舌头的管辖》里称赞她是最缄默和文雅的诗人,说她通常把自己局限于一种调子,而不会去干扰陌生人在一座海滨酒店用早餐时那种谨慎的低声谈话。

毕晓普的诗歌构思严谨,表面上传统,却能产生令人惶惑的奇特效果,莫尔小姐在她身上发现了“一种闪烁无定的随意”,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在《批评的激情》中称之为“幻想的现实主义”,他认为毕晓普身上具有波德菜尔热爱的品质反常,还说她的眼睛是一位奇思异想的画家的眼睛。罗伯特·洛厄尔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也赞扬说,“毕晓普找到了一个世界,她很少写没有探索意义的诗。”这是毕晓普写作较慢的原因之一,她总是把诗稿钉在墙上,然后填进更合适的文字,洛厄尔将这段轶事写进了他的诗歌《随笔》:

你是否仍将词句挂在空中

十年也不完美?

毕晓普的目的是对平凡琐事不断进行超现实的探索,使它们在清醒的世界变得不真实,从而取得意味深长寓言般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毕晓普依赖的是一种强烈的音乐节奏、复杂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她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的某种男性气质使得大多数女诗人望尘莫及。洛厄尔常在波士顿大学的写作课上提到毕晓普的作品,可他的两位高足西尔维娅·普拉斯和安妮·塞克斯顿似乎不为所动,惟有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尤莉·格雷厄姆和加拿大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例外。据洛厄尔的一名学生回忆,他曾把毕晓普列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四位女诗人之一,想必指的是英语世界,那么另外三位是谁呢?布朗宁夫人、爱米莉·狄金森、伊迪丝·西特韦尔抑或玛丽安娜·莫尔?

4  与诗歌中的节制和精确截然相反,毕晓普的私生活放浪无羁,她的机智、幽默、恰到好处的愤世嫉俗和脉脉含情非常诱人。毕晓普和狄金森、莫尔一样终生未嫁,却不像她们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她一直把生活看得比写作重要。毕晓普有过五位同性恋伴侣,其中两位比她年轻近30岁,另有两位情人为她自杀,但她厌恶爱伦·金斯堡那样的宣泄狂;她是位病理学上的酒徒,同时是个出色的厨师,其它家务则由女友操持。毕晓普和小她6岁的洛厄尔毕生相爱,却充分意识到两个诗人在一起生活的后果,这一点她比普拉斯明智,后者因为与英国诗人特德·休斯的婚姻破裂导致精神崩溃。

毕晓普的诗歌和小说大多在《纽约客》上刊登过,这家杂志和她签有长期的首选合约。虽然她的诗歌全集只有两百来页,却得到了数十项形形色色的奖励和荣誉,其中《北方和南方:一个寒冷的春天》获得普利策诗歌奖(1956),《诗合集》获得全国图书奖(1970),《地理之三》获得全国图书批评家奖(1977)。她的小说(还有翻译和绘画,均有作品集问世),是她的诗歌的有益补充,代表作《在村子里》曾获得《党派评论》小说奖。此外,毕晓普担任过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还获得Neustadt国际文学奖,巴西总统勋章和美、加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晚年毕晓普当选为美国文学和艺术学院院士,出于谋生的需要,她返回故乡马萨诸塞,在哈佛大学教书。  

毕晓普以罕见的意志力为我们的时代奉献出一首首美妙的诗歌,她的幻想翱翔在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的天空,每一次写作都意味着冒险和付出代价。毕晓普的早期作品《人蛾》包含了一整个新的世界,她从中分享到一种深度的逃避:

若你逮住他

举起手电照他的眼睛。里面全是黑瞳仁,

自成一个夜晚,他瞪着你看,那毛刺的

天边紧缩,而后闭上双目。从他的眼睑里

滴出一颗泪,他仅有的财产,像蜜蜂的刺。

他隐秘地用手掌接住,如果你没有留意

他会吞下它。但如果你发现了,就交给你,

清凉宜人犹如地下的泉水,纯净可饮。

5

法国数学家、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尔认为,“几乎所有灾难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屋子里。”这句话曾经被他的同胞诗人查理·波德菜尔引用到散文集《巴黎的忧郁》里面,但毕晓普不以为然,“帕斯卡尔或许不完全正确”。对毕晓普来说,一张地图可以提供给她一次完整的神游经验:

我们能够抚摸这些迷人的海湾,

在玻璃镜下面看上去快要开花了,

又像是一只笼盛放着不可见的鱼。

然而,毕晓普最初的旅行或迁移并不令人愉快。六岁那年,祖父母亲自到新斯科舍接她回美国,在返回马萨诸塞的火车上,她感觉自己像是被绑架似的。当她开始在伍斯特上小学,每逢要向星条旗举手敬礼时,总觉得自己背叛了加拿大。从被迫迁移到喜欢流浪、漂泊的生活,诗歌无疑起了关键作用,反过来,旅行也是她写作的主要源泉。对大多数人来说,旅行只是一种爱好和愿望,惟有毕晓普倾其毕生心血,记录她的所见所闻,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整个20世纪,或许只有波兰出生的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可以与之媲美。记得在一架国际航班上,一位法国海员曾经提醒我,康拉德是全世界被水手们阅读得最多的作家。

有一年夏天,毕晓普主动要求和洛卡的一位朋友结伴去游亚马逊河。起初,那位朋友颇有顾虑,担心诗人摇摆不定的情绪,没想到出发以后她就换了个样,变得那样随和,容易相处。毫无疑问,大自然唤起了她的童心,旅行使她的灵魂得以安逸。还有一次,小说家阿尔都斯·赫胥黎夫妇来访,在毕晓普眼里,这位慈祥的英国老头把自己束缚在渊博的知识里,他想给人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却未必能够奏效;然而,他的小说对地理的依赖却让诗人获得共鸣,在一番深入的交谈之后,她决定抽出几个星期的时间,陪伴客人游览巴西西部的印第安人居住区。

直到因脑动脉瘤破裂猝死那年,毕晓普仍身体力行地倘佯在自然中,或许是考虑到总有一天自己会走不动,诗人对最后一个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以便足不出户就能面对世界。从她的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波士顿湾,以及童年和姨母住过的两处地方:客厅里竖立着一面巨大的威尼斯镜子和一只装着彩色小泥人的玻璃柜子,这些小玩意是法国南方人用来装饰圣诞马槽的;墙壁上挂着两件船首和鸟笼的雕刻,还有巴西人用来祈祷病人康复的头像,是用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的白塞木做成的:卧室里有一支木桨,上面镂刻着一面巴西国旗,那是她漂流亚马逊河最好的纪念品。正如批评家海伦·文德勒指出的,参观毕晓普的寓所犹如阅读她的一首诗,每个细节都非常别致考究。

6

自从处女诗集《北方和南方》(1956)问世后,毕晓普在美国诗坛的地位即已经建立起来,她那构思独特、想象奇诡、画面清晰的诗歌感动了三代读者,包括约翰‘阿什伯里、詹姆斯·梅利尔、马克,斯特兰德、C.K.威廉斯和尤莉‘格雷厄姆等风格迥异的诗人都承认毕晓普对他们有着主要的影响,甚至同时代的罗伯特·洛厄尔也从她的作品里受益匪浅并对她推崇备至,兰德·贾雷尔在一次演讲中引用了洛厄尔的评价,称她是他们那一代最杰出的诗人。

虽然如此,由于前有玛丽安娜·莫尔和希尔达·杜立特尔(欣赏她们的同代诗人艾略特和庞德的名望超过了洛厄尔和贾雷尔),后有西尔维娅·普拉斯和安妮·塞克斯顿(她们的自我剖析尤其是对死亡的谋划和提前实现使其诗歌地位飙升),再加上毕晓普本人的羞怯、缄默(多次拒绝参加女诗人选集和同性恋游行),长期远离文学中心,作品数量少得可怜,灵魂又“躲在她的文字背后”(小说家玛丽·麦卡锡语),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太平洋另一头的中国,翻译家和批评家们会轻视她,诗人的作品和知名度限于小范围的圈子里(这些人对她倍加珍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毕晓普当年的崇拜者阿什伯里、梅利尔和斯特兰德逐渐成为英语世界的顶尖诗人,美国当代最权威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和海伦·文德勒对她激赏不已,特别是她的两位生前好友奥克塔维奥·帕斯和谢默斯·希尼(分别写有《伊丽莎白·毕晓普:缄默的权利》和《数到一百:论伊丽莎白·毕晓普》)以及另一位推崇者德雷克·沃尔科特先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毕晓普的诗歌地位和声望日隆,她甚至“证明了越少即是越多” (希尼语)。在毕晓普去世20多年后的今天,她终于被确认为是继爱米莉·狄金森、玛丽安娜·莫尔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并被牢固地安置在爱默生、坡和惠特曼开创的传统中。

我在告别波士顿之际,曾经开车途经纳提克(诗人上中学的地方)和伍斯特(诗人的骨灰安放在家族墓地里),目睹一辆汽车从后视镜里消失,忽然联想起毕晓普诗歌中的美。那绝不是精巧和对称一类,也并非痛苦和裸露一类,而是像江河的支流、高远的飞鸟和夜晚的萤虫那样蓦然显现。可以告慰诗人的是,她在《旅行问题》中表达的疑虑:

哦,我们是否必须梦着我们的梦

并且将这些梦留存?

已经被部分消除,毕晓普的梦连同她的作品一起留在热爱她和她的诗歌的人们心中。

书评(媒体评论)

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有一种视觉上的奇特想象,在绘画上被称作“幻想的现实主义”,她身上具有波德莱尔热爱的品质:反常,她的眼睛是一位奇思异想的画家的眼睛。

——奥克塔维奥·帕斯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最缄默和文雅的诗人,她通常把自己局限于一种调子,而不会去干扰陌生人在一座海滨酒店用早餐时那种谨慎的低声谈话。  ——谢默斯·希尼

伊丽莎白·毕晓普找到了一个世界,她很少写没有探索意义的诗。……她的某些作品使我想起了佛朗兹·卡夫卡。……她是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诗人。

——罗伯特·洛厄尔

在美国诗歌的传统中,狄金森、莫尔、毕晓普与爱默生、弗罗斯特、斯蒂文斯十分相似,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由单纯的资质或意识形态所造成,而应该归因于一流的艺术。

——哈罗德·布鲁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伊丽莎白同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天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9031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6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