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精)
内容
亮点展示

5.jpg

编辑推荐

1. 中国当代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领域泰斗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倾力撰写,大家小书,重磅力作。
2. 从“不变”与“万变”的角度重新剖析中国史之要义,在兴衰、传承与变革中,全面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源与流。
3. 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词,从比较特殊的角度进入历史:如果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4. 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张宏杰推荐:“葛剑雄先生是我的老师,他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非常吸引人。《不变与万变》这本书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享了很多葛老师自己治学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希望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有所收获,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了解更多真相。”

作者简介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尤精于历史地理、人口史等领域。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黄河与中华文明》等,主编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等。

内容简介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
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目录

第一编 古代中国的骨架
导言:“中国”二字出现在三千年以前 /002
第一章 疆域 / 我们生活的土地
第一节 “大九州”与“一尺之棰”/007
第二节 古代中国究竟有多大? /012
第三节 古代中国疆域是怎样变迁的? /017
第四节 古代中央政府如何划分主要行政区? /023
第二章 城市 / 几经变化的都城
第一节 汉朝的长安和洛阳 /028
第二节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 /033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两都 /038
第四节 明朝的两京并建 /043
第三章 建设 / 土地的连接和分隔
第一节 不只起军事防卫作用的长城 /048
第二节 粮食供应的生命线——运河 /053
第三节 古代的交通网络——驰道 /058
第四节 被腐败“腐蚀”的驿站 /063

第二编 古代中国的血肉
导言:籍贯与出生地:你是哪里人? /070
第四章 移民 / 我们从哪里来,又在哪里停留?
第一节 何处家山:移民的出发地 /075
第二节 深受移民影响的都城文化格局 /081
第三节 “羌胡”的南迁与五胡乱华 /086
第四节 牧业部落的北迁与匈奴的南下劫掠 /092
第五节 古代人为什么要迁移? /097
第五章 人口 / 被政策影响的人口数量
第一节 古代中国究竟有多少人? /103
第二节 贞节观念与唐朝的寡妇改嫁 /109
第三节 为何宋朝的户口资料里平均每户不到三个人? /114
第四节 明朝的户籍制度与预编了十年的户籍册 /119
第六章 人物 / 由人“铸就”的时代现象
第一节 孔子:历代统治者肯定的“春秋笔法”/125
第二节 伏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者 /130
第三节 海瑞:为何只有海瑞一位清官? /135
第四节 王二:吏统官的奇特现象 /141
第五节 燕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147
第七章 外交 /“开而不放,传而不播”的古代人
第一节 与“开放”失之交臂的汉朝 /152
第二节 古代中国对外影响如何? /157
第三节 唐朝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吗? /163

第三编 古代中国的精神中枢
导言:英明的开国皇帝为何会成为暴君? /170
第八章 天下 / 得天下与治天下
第一节 胡服骑射与骑兵时代 /175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大规模屠杀——长平之战 /181
第三节 秦始皇与他的标准化 /187
第四节 项羽是刘项逐鹿的失败者吗? /192
第五节 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可信吗? /200
第六节 “推恩令”背后的政治智慧 /205
第七节 最早的“中央巡视”制度 /210
第八节 为何刘秀最终能延续汉朝? /215
第九节 为何是赵匡胤的宋朝结束五代? /222
第十节 宋朝为何少有军事政变? /228
第十一节 “厓山之后无中国”吗? /233
第九章 帝王 / 皇帝的“私事”
第一节 太子:最难定夺的皇室成员 /239
第二节 皇后:对皇上影响最大的人 /245
第三节 太上皇:皇宫里的“虚职”/250
第四节 宗室:并不好当的皇亲国戚 /256
第五节 后事:“视死如生”的传承 /261
第六节 记录:史书的“官方版本”/266

结语: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的史书? /272

精彩书摘

古代中国究竟有多少人?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到底有过多少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要精确地回答。因为古代的人口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像今天这样再做一次人口普查或做一次人口调查。所以,如果古代当时没有做过人口调查,或者做了而没有留下记录,我们今天只能根据已有的史料做出一些估计。有人曾经在历史书上翻到说大禹的时候有多少人,周朝的时候有多少人,还精确到个位数,那我告诉大家,这个数字是完全不可靠的,显然是后人编造的。
大禹的时候这个人口数是怎么来的?要调查。当时有这样的条件吗?而且更主要的是,一直到周朝实行分封制的阶段,最高统治者是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去调查统计有多少人的。因为一个个的诸侯国,大国下面的小国,每个国它都是自己在管理,只要按照规定纳贡,贡上来多少东西或者多少人就行了,所以没有必要去调查它们下面具体有多少人。所以包括《周礼》里面讲的“登人”——调查人的制度,大部分都是后人的一种设想,并没有真正实行过。既然当时就没有调查过,我们今天要精确地说出大禹时候有多少人,周朝时有多少人,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些数字大家完全不要去相信。
到了战国后期,因为有些大的诸侯国已经开始设立郡县了,诸侯要知道这些郡县里有多少人,所以已经有一个叫“上计”的制度,每年或者是每三年,当地的地方官就跟诸侯报告这个地方有多少户口,这样应该讲就有一些局部的数据了。
我们知道,要调查人口本身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调查人口的目的是什么呢?
无非三种,一种就是征兵。征兵的话就要知道有多少男性人口,当兵有一定年龄限制,因此不仅要调查男性的人数,还要调查年龄。还有一种是服劳役,也需要调查有多少人,也有年龄限制,太小了不行,太老了也不行,就有调查人口和岁数的必要。因为服兵役、服劳役的对象基本上是男性,所以女性就没有必要调查。再一种是纳税,就是要调查该纳税的人口。如果女性也要纳税,那么女性人口也有调查的必要了。
所以从秦朝开始就要进行全国性的户口调查,因为普遍实行劳役、兵役制度。汉朝还实行人头税制度,每个人都要交纳“口赋”(口钱),那么不但男性,女性也要被调查了。秦朝统一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朝廷直接统治下面的郡、县,已经有条件通过各个县调查人口,然后各个县把数字汇总起来报到郡,郡再报到朝廷。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户口数字,就是秦始皇的时候形成的。到刘邦攻占咸阳的时候,萧何专门接管了秦朝留下的档案,其中就包括全国的户口数,一个郡、一个县有多少户口都查得到。
为什么讲户口,不直接讲人口?因为当时调查的指标主要是户,劳役、兵役一般就是以户为单位征集的。一户里面有多少口,并不等于我们今天讲的人口,每一个人都要调查到,它的重点显然是跟征兵、跟赋役、跟纳税有关的那些人。譬如老人、小孩,就不一定都调查,或者都要求调查准确。
以后每一个朝代都有这样的户籍,可惜今天有些数据早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现在要讲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口,只能根据还保存着的这些户口的数字来推算、估计。
有几个阶段,户口数是比较接近实际人口数的。
比如西汉时,国家既有劳役、兵役,又征收人头税。因为征人头税的对象是七岁以上的男女人口,为了保证不漏征,对这些人口都要认真调查。汉武帝时把起征年龄提前到三岁,调查对象几乎覆盖全部人口了。所以西汉期间的户口数与实际人口数非常接近。
要了解中国历史上某一阶段的人口数据,还有一个条件,这个阶段的行政效率要比较高。如果行政效率不高,很多调查进行不了,或者地方敷衍塞责,甚至在数字上胡编乱造,即使调查的范围包括全部人口,结果也不可靠。西汉时期的行政效率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高的,符合这个条件。又如明朝初年,朱元璋曾经出动军队,到地方上去查户口,规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而且做了详细的登记,以后又规定每十年要编修一次户籍。特别是在他在位时期的这一两次调查,规定非常仔细,他实行严刑峻法,官员们都不敢怠惰,更不敢违法。有这样高的行政效率,这一阶段调查的户口数基本上覆盖了全部人口。但在朱元璋以后就做不到了。
另外一个条件是这些数据被保留下来了。像秦朝的户籍数字只留下个别县的,用处有限,更无法了解全貌。非常幸运的是,西汉末年的数字,全国总数、郡级单位的户数及口数,还有个别县级单位的数字都被保留下来了。
户口数比较接近实际人口数的另一个阶段就是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皇帝宣布实行一项政策——“盛世添丁,永不加赋”,就是说现在到了太平盛世,朝廷对此后新增加的人口,只统计数字,永远不增加赋税。本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隐瞒户口、少报人口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少交赋税。现在赋税与新增人口脱钩了,还有必要隐瞒吗?当然,官员、百姓不会马上相信这样的政策,特别是会怀疑政策能不能落实,所以还会或多或少地隐瞒,但毕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

前言/序言

当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必然会遇到两大难题:
第一,中国历史覆盖的时间很长,范围很广,人物也很多,因此无论是普通的爱好者还是专业的研究人员,都极难去进行全面的了解、学习和研究;
第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或是未来可能再发现的所有历史,其实都是作者有选择、有意识的记载。特别是官方史料,都是胜利者为了证明他们的合法性和正确性而写就的。而即使是个人记录,也离不开作者本人所了解的范围和所持有的立场。
因此,要复原历史、了解真相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选取一些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词,以一家之言,从比较特殊的角度来进入历史: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精彩书评

葛剑雄先生是我的老师,我一直非常喜欢上他的课,因为他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非常吸引人。葛老师讲课如行云流水一般,总是能以具体事例来阐述理论,所讲事例也都生动鲜活。而且,葛老师不单是精于学术研究,他的兴趣和涉猎面也都极广,打通了各种学术领域,也打通了学术与现实社会的壁垒。在《不变与万变》这本书中,葛剑雄老师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享了很多他自己治学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希望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有所收获,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了解更多真相。
——张宏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剑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13752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21-01-01
首版时间 2021-01-01
印刷时间 202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602
CIP核字 2020185903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13: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