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板如何管营销(高段位营销的16个关键点)/博瑞森管理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战略的孤独

如果筛选什么对中国企业最重要,但又最不敢谈、不愿谈的关键要素,恐怕非战略莫属。这种情况就像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女,反而变成了比烟花寂寞的“剩女”。

美女的孤独往往来自天生的矜持,战略的孤独同样来自战略自身的内在逻辑。以下七个内在要素都是战略必须克服的对象,每个对手都能让战略一刀毙命、胎死腹中。

战术。战略总是与宏观、产业、模式、文化和领导等相关联,但不能落地到战术上的战略,无疑变成了一张大饼,看得见、吃不着。没有用逻辑一致的战术措施去推动落地的战略,战略规划里的三层面、目标分解高层次行动等,都是梦话。

执行。用执行质疑战略的核心是:谁能执行战略?这个质疑有两面性。合理的一面是,执行这个战略的关键人具备“送信给加西亚”的行动力吗?不合理的一面是,这个战略能否被执行?质疑战略能否被执行而不是关键人是否具备执行力,就像在战前要决策者论证飞夺泸定桥是否可能一样,是不合理的做法。

资源。需要对战略进行质疑的,是达成战略规划所需的资源是否具备?如果没有具备,在可控的范围内如何解决?或者即使要在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冒险决策,在预期目标没有实现后,预备方案是否依然符合战略的总体方向?资源限制是战略第一个真正的也是最大挑战。因此,保险的战略通常是杀鸡用牛刀。如果战略可用的资源达不到这种富足度,则被称为战略规划,只是企业家的愿景与梦想,不是真战略。

配称。即战略战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顺序关系、关联关系等是否匹配,是否能够实现正相关、正互馈的正循环。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要做中国太阳能的开创者与领导者,不去保持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转向投入太阳能住宅的商业地产蔚来谷,这是战略与战术缺乏配称,结果四季沐歌后来居上成为太阳能热水器销量第一的品牌。

时间。被称为战略的规划,都不是几个月甚至一T一两年可以达成的,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是放弃还是坚持,这是战略的第二大挑战。再精确的规划、再充分的资源、再好的执行人员,都不可能规避战略实现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都不能使战略“水到渠成”。战略从规划到实现的本质,就是无中生有,即波士顿咨询公司布鲁斯·亨德森所言,是改变自然竞争的自发性与渐进性。战略是突变、算计与野心的综合体,战略的不确定性是内在具有的。能够穿越时间的战略,才能达到终点。领导。无论是设计战略,还是执行战略,首要因素是组织的领导者,团队是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没有领导就不会有执行战略的团队。考察一个组织的战略,只要考察领导者的言行,就不难评估其战略的前景。《孙子兵法》提醒“将有五危”,不仅因为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而且知兵之将是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战略不仅是规划,也是领导者的意志、情感和心智。

认知。战略的第三大挑战是对战略概念的认知分歧。共和国的建立,是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路线做了清晰阐述后达成的共识,蒋介石包括孙中山,都没有真正统一过国民党的战略思想与路线。马云发文要求阿里员工前三年不要谈论阿里巴巴的战略问题,说明其战略已经出了问题,其B2B退市、7大事业部架构即是解决问题的战略调整。对战略的概念、要素、结构和关系不能达成共识的组织,很难有真正的战略设计与战略执行。

对战略的质疑、指责、嘲讽无非来自上述七个方面,且从来不乏道理与证据,但这恰恰说明,具备战略并能坚持战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又正是因为坚持战略导向如此之难,所以战略成功的企业才凤毛麟角,有非凡成就。

有上述七个如影随形的强硬对手,战略必然是孤独的。但高处不胜寒,恰说明了高处的真正价值:战略首先是要克服组织内部的矛盾,才能形成对外有杀伤力的战略作为,改变自然竞争轨迹,实现突破性的战略意图或目标。

把握机会增长,创造战略增长

中国第一代创业者都是把握机会的勇士与高手:无论是早期的“倒爷”,还是价格双轨制、特区开发、产业政策、出国潮、公司热,把握任何一次机会,人生命运都会由此改变。

早期的机会把握更多凭借企业家的勇气、胆气,也就是行动力或“冲动力”,真正在机会中成功沉淀下来的其实还是少数。

透过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发现,机会是促成某种行为的起点,但修成正果还需要更多的能力与素养。

那些不管在多偶然的机会场合勇敢把握的人,取得最后或阶段性的成功,在于把握机会后的竞争力,无论是产品、渠道、推销,还是供应链任何一种超越对手的能力,以及机会背后市场或生意来源的客观潜力(选对行、行业本身处在上升期内)。

对于“做企业”来说,把握机会是必然的,但不需要对偶然的、外在的机会太在意。

从成功关键因素角度看,机会背后的产业背景、把握机会者的个体竞争能力(比较优势),才是一个企业家需要作为“战略问题”(存亡之道)经常考量的。

中国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产业复苏型机会赶集”。在三十多年恢复性增长大背景下,在机会导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企业,却形成一种“侥幸心智模式”及观念体系,并且将之系统地作为“总裁智慧”(如帝王之术般神秘)进行传播。

P2-4

后记

跋:好营销,坏营销

中国的营销为什么给消费者留下了忽悠的印记?甚至有人质问,营销能否不作恶?

责怪跳大神的“大师”(“大忽悠”)太多,或者悲叹人心不古、利欲熏心者太多,是对此简单直观的解释。但营销病症的根源,真的如此简单吗?

不乏从人文、战略、社会价值等角度开出的“校正营销”药方,但这些药方听起来有理、做起来却不知如何人手。比如说人文价值是营销的核心要素,却无法证实若没有人文价值,营销就一定会失败;也无法证实,有了人文价值,营销就一定有效。这样的营销3。0升级版,最多算是一种营销追求或情怀,并不能成为营销的新趋势或新方法论。

出现混乱的地方,最后的根源都是认知的混乱,或者更精准地说,是判断标准的混乱。如果赚到钱(有效果)是唯一标准,那么骗子都会被当作成功榜样。这种标准的单一化,不是自由选择的问题,而是价值标准的错乱,是对“成功”这种商业现象的认知及其判断标准的错乱。

中国营销的真正病症,是由对营销的狭隘认知造成的,也就是说,对于什么是好营销、什么是坏营销,缺乏经得起推敲的、完整的标准。

营销好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总结本土营销成败的现象与规律,我们或许可以对营销应该是什么、区别好营销与坏营销的评估与判断标准,给出一个“中国解答”:好营销的九条金线标准。

标准1:有效(effect)

营销最终都必须接受有效性的检验,但有效并不是营销的唯一标准,也不是最高标准,有效并不拥有对其他标准的一票否决特权。

营销的有效标准,必须具备真实、持久的客户价值,这是真有效;等而下之者,则是蒙骗渠道商、欺诈消费者,或利用人性弱点的巧取豪夺,如无限承诺、有限兑现的服务,这是伪有效。

有效性必定有真假之分,否则人类社会就退化到了动物世界。那些高喊有效是硬道理的,不需要与这种伪命题进行论辩,只要检视这些企业行为的有效是否经得起其他标准的考核即可。

那种只管把货塞给渠道商,却不管如何动销的一脚踢式招商,是一种以邻为壑的伪有效。连锁加盟里的骗局、招商里的厚黑,这样的营销效果,会得到认可吗?再光鲜的广告,与这种邪恶的目的相关联,还能持久吗?

营销追求的有效是第一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标准2:有料(mingingful)

广东话里的有料,指汤的味道来源(原料)真实、正宗,无料则是指用味精调出的汤。营销的有料,不单指有客户价值,而且指满足的是客户正向、有意义的需求与欲望。

有料并不取决于企业自己宣称有什么,而是产品、品牌和营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内容。一部《寿司之神》,让全世界知道了这家几十年如一日做最好吃寿司的日本小店,世界知名、宾客如云也不会改变这家寿司店的经营状态。格力电器一向以品质优越为追求,一句“掌握核心科技”的广告语告诉消费者使用效果背后的原因,这就是有料。

标准3:尊敬(respect)

尊敬来自何处?用专业的语言表述,就是企业收入来源不能建立在购买者利益受损或不满意的基础上。

百度的搜索竞价模式,是一种不被尊敬的商业模式,以出价高低确定搜索排序的做法,损害了用户的搜索权益。百度搜索,已经是垃圾搜索的代名词。搜索引擎可以商业化,前提是必须确保用户搜索需求的满足,而不是倒果为因地不顾用户的基本需求,将企业自身的盈利放在首位,将用户不需要的结果放在最前面。这种营销模式如不依赖垄断,早已被用尸抛弃。

不少博眼球、想奇招制胜的新奇创意,如果违反了这一条标准,无论大小,都未必会有好效果。如京东商城发布的以男女关系为画面的物流系列广告,以及小三致原配一封信的某化妆品广告。

这种触碰社会价值底线的玩火创意,轻则损伤品牌,重则让企业一命呜呼。不用过多举例,企业必须明白,对用户的尊敬,是品牌的核心战略优势,不能轻易丢弃。

标准4:喜欢(love)

有人诟病迷恋品牌是一种拜物教,这种偏激观点忽视的是一个基本事实:企业有了品牌意识,才会珍惜市场声誉与关心消费者的态度。品牌所赋予产品的,不仅仅是一个注册商标、包装,而是企业对未来的一种期许与追求。企业正是希望消费者看到品牌及LOGO后,就产生信任感,乐意快速购买,甚至引以为豪、与朋友分享,所以才会花费资源在品牌的经营上。

因为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衣服,所以才会在香奈儿或ZARA等品牌之间,做出选择。决定这种选择的,不仅是购买力,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喜欢哪个品牌,这种“喜欢”里体现消费者的价值观、审美偏好与情感形式。在喜欢这种驱动力面前,有用、更好和更先进等,都是毫无意义的。

iPbone从硬件性能上说已经不再代表最先进的配置,即使iOS系统,也有了安卓的替代,但是从iPhone4到iPhone5s,依然引发换机狂潮。尤其是iPhone5s的土豪金,竟然打破手机拼大屏、拼厚度、拼几核处理器的硬件逻辑,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一次喜欢的威力。

……

标准8:传承(Education)

营销的传承,与人类一切事物的传承规则是一样的,即取决于事物本身的价值性,而不仅仅是诞生时的效果,如书法、绘画、文章、器物和建筑等。

营销可以有教化价值、能够被传承的,不是一个产品、设计、广告创意、传播和活动等赚了多少钱,而是那些营销带给后来人多少启发,尤其是总结为理论或方法论的营销案例及思想。

比如,以生活形态与价值观(LSAV)的消费者分析模式、定位论方法、蓝海价值曲线与四步框架、奥美360度品牌管家、里夫斯的USP和DDB(恒美)的ROI工具等,这些理论与工具,让营销成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可以持续创造营销亮点,而不是随兴所至。

一个工具被反复应用都能屡试不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工具才会由方法成为方法论,才具备传承的潜力。中国营销界的出书热,大多数提供的不是方法,而是神话:惊天创意如何让企业盈利从多少变成了多少。

若千年后,后代人对于一个品牌花了多少钱、请了什么巨星、当时如何铺天盖地这类信息,可能毫无兴趣。曾经的辉煌并不是传承的入场券,如TCL的宝石手机。营销的传承价值在于,不仅让人欣赏你的成功,而且可以帮助别人复制你的成功。

标准9:经典(Classic)

经典比传承容易。因为经典是被关注最多、被不断提及的案例,经典的营销案例,是营销成为专业的最佳证据。同时,经典本身未必一定会传承,经典仅仅可以释放短暂的光芒。万宝路的品牌创造过程,是营销史的经典,却很难传承(越来越严格的禁烟限制)。

小糊涂仙酒、来福灵杀虫药、铁达时腕表和柯达一刻都是营销史上的经典,这些品牌即使风光不再,也依然闪烁光芒。它们的创意都符合李奥·贝纳总结的规律:好广告要以信心与希望穿透人心。

小糊涂仙将历史文化的幽默智慧与产品进行的巧妙嫁接,借力发力,体现了营销的最精髓价值:以小撬大、兵不血刃地占领市场,这才是营销的经典。

正在发生的营销新经典是小米手机,代表着从传统营销路径进入社交化电商时代。

小米3的首发记录是:86秒销售10万部手机,算上部分购买配件的,手机部分现金回款超过2亿元。与苹果土豪金相比,小米的一年销量仅等于苹果的一周销量。与天猫相比,小米还是轻量级。但是,86秒回款2亿元,与24小时获得191亿元销售额(2012年淘宝、天猫“光棍节”销售额为19l亿元左右),哪个更具革命性特质?

小米3的回款速度是233万元/秒,天猫的回款速度是22万/秒,小米是天猫的10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电商订单与银行系统的效率,已经可以支撑“天量级零售”。这是小米营销必会进入经典行列的意义所在,小米的营销模式,是一个正在到来的新世界代表。  营销是活泼、灵性、丰富和多彩的,绝不只有土豪式十指黄金戒指这一种显示成功的方式。营销的成功,可以有超过利润回报的更高价值,是营销人值得为之贡献才智之所在:用营销的金线,织就品牌的金缕衣。

目录

第一章 战略增长:机会增长堆沙堡,战略增长滚雪球

 战略的孤独

 把握机会增长,创造战略增长

 战略:销量的驱动力

 【案例1】中粮为何不能重现五谷道场辉煌

第二章 产业导航

 从产品营销到产业营销

 什么是产业营销战略模式

 产业营销思维对企业的价值何在

 【案例2】朝阳行业里的侏儒企业

第三章 减法剃刀

 什么是减法营销

 做好减法:要啤酒不要泡沫

 【案例3】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虚火”与“真金”

第四章 斗乱不乱

 先有竞争乱斗,后有过度营销

 如何面对乱局:以斗乱,治乱斗

 一线企业VS过度营销:如何从大乱到大治

 二线、三线企业VS过度营销:如何火中取栗

 红海:硬球策略

 【案例4】皇明为何在行业成熟期从领先者变成落伍者

第五章 渠道红利

 中国市场的渠道疲劳症

 渠道价值链正在重新构造

 深度分销的模式红利已经到头

 系统分销:销售管理模式的创新

 【案例5】食品能否“飞”起来卖

第六章 动销驱动

 广告先行的悲剧

 品牌天下知,产品不出门

 动销驱动先于广告驱动

 动销凶狠:渠道战的八正八奇战法

 为什么区域畅销产品不能实现全国化销售

 模式复制的力量

 【案例6】饮料的啤酒化卖法

第七章 渠道隐杀

 红海市场盈利术

 渠道价值链操盘法

 【案例7】看不见硝烟的绞肉机

第八章 市场布局

 中国企业市场战略的歧路与迷途

 样板市场:美丽的陷阱

 中小企业的市场布局之道

 布局:局成点活

 销量的成色:追求高含金值销量

 【案例8】中国啤酒市场的攻坚战法

第九章 零售绞杀

 电商:零售门口的野蛮人

 传统零售连锁的电商转型

 强势线下零售连锁企业电商模式的战略要点

 【案例9】悬崖边的苏宁

第十章 模式杠杆

 商业模式的魅力与魅惑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销售模式

 新经济商业模式的五大杠杆

 无中生有的创新,是商业模式的魅力所在

 【案例10】团购商业模式还有没有活路

第十一章 品类找空

 如何发现产品大机会

 品类战略的四项基本原则

 价格带:诞生新品类的富矿区

 大品种滚雪球的长“坡道”

 剩下的1%:心智可以创造市场及新品类

 【案例11】“碗粥”如何成为新品类

第十二章 山寨抢道

 山寨是个好策略

 山寨式创新:后发制人

 山寨的力量1:后来居上成为行业第一

 山寨的力量2:借势而上成为老二

第十三章 战术素养

 执行:战术素养

 人的力量

 执行细节的专业功夫

第十四章 与狼共舞

 不对称较量:跨国公司的傲慢与变脸

 本土企业夹缝成长

 跨国公司的战略弯腰

 本土企业需要战略进化

 【案例12】刘老根大舞台离太阳马戏团有多远

第十五章 外向赋值

 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差异化

 四种差异化隐杀力

 品牌差异化:产品差异化的终极归宿

 外向赋值:品牌创新的核心工具

 【案例13】一颗糖果的创意冒险

第十六章 营销进化

 新消费形态驱动商业变革

 营销的“路径革命”

 云营销的五种新势力

 云营销的价值链轮廓

跋:好营销,坏营销

序言

战略营销才是未来

管理学博士、《境界管理》作者、《销售与市场·管理版》前执行总编鲁培康

作为一个学科、一门学问,营销早就从国外舶来了。营销的威力、魅力甚至魔力,早就在跨国公司的攻城掠地及与本土企业的激烈对抗中尽显。

但本土营销人的真正出现和漂亮转身,只是近十来年的事。回溯以往,很多满嘴营销的专家,实际上都只是销售的拥趸。但这并不奇怪,长期的计划经济,早就麻痹了人们的营销神经。在那些年代,有一些市场思路和销售点子,已经不易。因此,营销就是销售,这是中国特色和市场的阶段性特征。

概念怎么叫,似乎并不重要,但是,把销售当作营销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人们别无选择地把营销当作战术,当作各种推销的点子、竞争的招数。于是,举国上下一夜之间就冒出了上亿人营销大军,营销很快就成了无师自通的把戏。回顾市场和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只有历经那个时代风雨洗刷的人,才会真正知之愈深,感之愈切。

《销售与市场》正是中国营销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如果二十年前有更加清晰的“营销”概念,也许这本杂志就叫《营销与市场》,但这样的命名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中国营销人的“黄埔军校”。然而,刊物发展十几年之后的现实是,一方面,它毋庸置疑地戴上了“中国营销第一刊”的皇冠;另一方面,它的高端读者却在流失,发行量也在下滑。在既往的岁月里,这本刊物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作为一名本土营销人和媒体人,我对它充满感情。

2007年岁末,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与李颖生社长的一次长谈,使我走上了挑战自我、挑战权威的主编岗位。在我看来,发行量下滑是必然的,这是互联网冲击的结果。高端读者的流失,也是必然的,因为刊物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读者群的需要。广告下滑,除了市场的原因,还有定位的影响,因为购买广告的根本目标在于读者群。

毫无疑义,如何提升内容定位,特别是在当时三刊界限不明的情况下,如何巩固母刊的市场地位,就直接摆在我的面前。此后,“大型战略营销管理期刊”的口号明确地标载到了封面。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营销的认识,都是建立在传统营销,特别是菲利普.科特勒的理论界面上。有很长一段时间,第一营销网异常热烈的讨论,其中对营销的根本分歧,正是传统营销与战略营销的认识分野。

作为杂志主编,我很少直接参与网络讨论。但在原则问题上,因为涉及刊物定位,所以我绝不会因为他人的高声喧哗而降低声调。我一直以为,一名合格的专家和学人,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才学,二是要有良知。有才学就是要有知识、有经验、有阅历,而有良知就是只向他人和社会传播正确的才学。古人作诗文,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今人做学问,为了博人眼球,不惜矫枉过正。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战略营销,企业如何选择,这取决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认识水平。而且,传统营销发展到今天,它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而最大的不足在于孤立地看待问题,因而往往导致企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战略营销管理(SMM)是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对于市场本质的深刻认识,也是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对营销方法的有效把握。传统的4P营销以企业为中心,它更多地强调产品的作用,而4C营销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市场营销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然而,传统营销更强调满足顾客的当前利益,由于需求的不断变化及竞争者的干扰,企业往往陷入困境。战略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观念和思维方法,它认为,市场营销是产品导向、顾客导向和竞争导向的统一,是系统营销要素的整合。

战略营销还强调,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如果企业只关注产品和顾客,而忽视竞争对手,就会在市场营销中失利。因而,战略营销是一种基于竞争的思维方法,其目的是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前提下,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它不再只是把营销视为一个部门职能,而是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市场、管理营销,要求企业把营销战略当作企业的核心战略,把营销问题视为企业的重要问题。但是,战略营销从不排斥传统的营销理论,并认为企业要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就需要把4C作为价值思考的起点,把4P作为价值交付的终点。可见,战略营销是一个精细化的营销模式,它包含传统营销的所有过程。不同的是,战略营销的所有活动都是以顾客价值为导向,以客户价值为归宿。因此,战略营销管理实现了产品导向、顾客导向与竞争导向的融合,而且其竞争是基于顾客需求并创造顾客需求,也是从市场驱动转化为驱动市场,这既反映了市场的规律,也反映了营销的本质。

当年的《销售与市场·管理版》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刊理念和内容定位而创立的,但是,作为一本早已深人人心的杂志,要想彻底提升它的定位、改变它的风格,这无异于一次艰难的探险,几年下来,其间的甘苦至今令我难忘。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一一《老板如何管营销》,正是在我担任主编期间,史贤龙先生参与执笔的多个封面专题文章的集成。贤龙说,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和我有关系,因此嘱托我写几句。这些内容我自然很熟悉,现在想想,如果不是当初我们反复压榨他的营销智慧,就不会有今天这本书的面世。而且,我相信无论对今天,还是明天的中国营销,它的价值都将无可置疑。再想想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不仅决定着一本书的诞生,而且还加快了一种营销方法论对市场的影响,对此,我真的很欣慰。

2014年5月26日上海

内容推荐

营销是一个系统的执行工程,更是一个智慧的知识工程,绝不是拿概念简化的4P、4C、4R.或单点决定论(定位、品类等)可以涵盖的。如果想成为执简驭繁的营销高手,首先需要放弃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单点决定论等思维误区,进入真正的底层,去认识决定营销效果的战略逻辑与战术举措。

史贤龙著的《老板如何管营销(高段位营销的16个关键点)》以战略增长、产业导航、减法剃刀、乱中取势、渠道红利、动销驱动、渠道隐杀、市场布局、店商触电、模式杠杆、品类找空、山寨抢道、战术素养、与狼共舞、外向赋值、营销进化十六个招式,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详细阐明了高段位营销的具体方式方法。

编辑推荐

为什么有些企业一直能赢?为什么不缺资源的企业没有把握住行业机会?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白手起家?

史贤龙著的《老板如何管营销(高段位营销的16个关键点)》以战略增长、产业导航、减法剃刀、乱中取势、渠道红利、动销驱动、渠道隐杀、市场布局、店商触电、模式杠杆、品类找空、山寨抢道、战术素养、与狼共舞、外向赋值、营销进化十六个招式,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详细阐明了高段位营销的具体方式方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板如何管营销(高段位营销的16个关键点)/博瑞森管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贤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09519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2014100810
中图分类号 F274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