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兴兴、郝爱娟编著的《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最易误解的东西方文史常识、文化典故,“最应该知道的东西方礼俗、礼仪,最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词和成语,最易说错的话,最常见的语病,到西方旅游的越来越多,文化个性异彩纷,呈。了解西方礼仪,使你举止得体、言语优雅雅,理解西方礼仪,使你获得文化启迪。
图书 |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于兴兴、郝爱娟编著的《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最易误解的东西方文史常识、文化典故,“最应该知道的东西方礼俗、礼仪,最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词和成语,最易说错的话,最常见的语病,到西方旅游的越来越多,文化个性异彩纷,呈。了解西方礼仪,使你举止得体、言语优雅雅,理解西方礼仪,使你获得文化启迪。 内容推荐 于兴兴、郝爱娟编著的《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内容简介: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有文化形象的问题。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有损个人文化形象的口误、笔误,除了公众人物会被媒体曝光进而吸取教训外,很多人可能没有自我发现和自我纠正的机会。事实上,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社会压力的增加,很多人并没有专门的时间与机会进行这种文化通识的检点。。 到西方旅游的越来越多,文化个性异彩纷呈;了解西方礼仪,使你举止得体、优雅;理解西方礼仪,使你获得文化启迪。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是一本学习工具书籍。 目录 1 言语的背后是涵养,更有观念 说称呼:直呼其名不礼貌吗 说告别:送到门口就分手不受欢迎真纳闷 说介绍:介绍别人用名字还是用头衔 说敬称和谦称:使用谦称不当会使机遇擦肩而过 说谦辞:谦虚是必要还是不诚实 说脱帽礼:帽子要不要摘下来 说闲聊:闲聊中哪些不能问 说赞美和反应:赞美的作用在哪里 说招呼:外国人打招呼明知故问为哪般 说致谢:频繁致谢太见外吗 2 交往的举止是礼貌,更是礼俗 等级观念:西方并不注重等级观念 电话用语:打电话要怎样说话 对待法律的态度:情大还是法大 目光接触:盯着对方看不礼貌 说拜访:不同国家见面礼仪也不同 说对女性的态度:对女性尊敬该怎样做 说赴宴:赴宴不是小事情 说欢乐:东西方欢乐文化有差异 说亲情:中国人重亲情还是外国人冷漠 说收礼:收到礼物要不要马上打开 说送礼:送小刀给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会生气 说微笑:对别人微笑不都是受欢迎 说握手:什么时候该握手 说姓名:外国人的名字是名在前还是姓在前 说隐私:外国人重视隐私 说约会:约会还要预定 说着装:穿着也是一种礼仪 说做客:做客的时候是否可以抽烟 谈尊老爱幼:不给老人让座就不尊重老人吗 戏院和音乐厅礼仪:在戏院里应该怎么做 注意形象:形象也是对别人尊重 3 无声的语言,丰富的蕴昧 说表情:目光的交流是最重要的 说接触:人需要触摸吗 说距离:同性手拉手就是同性恋吗 说手势:点头是否都表示“是” 说姿态:此时无声胜有声 4 餐桌上的文化品味 不同国家菜式有讲究 参加宴会时应该怎样打扮自己 吃西餐时不必喝酒 何时开始用餐 进餐速度太快不利于身体健康 “牢丸”“扁食”皆为饺子 外国人“吃什么”、“喝什么”有讲究 外国人喝咖啡有讲究 外国人停餐方式也有讲究 外国人饮食气氛有讲究 为别人夹菜很恶心 西方人的小费礼仪 西方宴会中忌喧哗 宴会礼仪知多少 宴会上的水果 应怎样拒绝邀请 怎样使用餐巾 中西餐具面面观 中西茶道有别 中西方喝酒的不同方法 中西方酒与菜的搭配也不同 中西方饮食文化反差大 中西方用餐礼仪的差异 中西喝汤的方法有差异 中西请客付账有差异 中西上菜次序之不同 中西食物搭配观不同 中西饮食方式有差异 祝酒有技巧 座次: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5 爱的天堂。到达的路径不一 并非所有的西方婚礼都铺张 穿什么衣服参加婚礼 服装:婚纱并非都是白色 戒指来源于东方 蜜月来源于西方 外国人也闹洞房 新娘的花束有讲究 中美婚俗的差异 中外婚俗习惯有差异 中西婚礼气氛有差异 中西婚庆仪式差异 中西婚宴差异大 6 灵魂归处,表达的都是祝福 丧葬仪式中的异与同 西方丧礼中也有“迷信” 中西方不同的丧葬传统 中西葬礼中服装的差别 7 商务细节中的文化个性 商业场合中的服饰 早到,分钟才是守时 中西谈判中的差异 8 生活观念,归源文化深处 说颜色 白色是否代表不吉 粉红色是否代表女性 黑色是否代表神秘 红色是否代表吉祥 黄色是否代表富贵 蓝色是否代表忧郁 绿色是否代表邪恶 说教育 蝉噪林欲静 教师的作用有多大 数字吉凶认识不同 学生作业差别有多少 中西对待宠物不同 中西家庭教育不同 中西消费观念差异 试读章节 目光接触:盯着对方看不礼貌 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做贼心虚,勒令停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她不愿冒着我。” 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有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 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 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对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 有个作家在一篇文章里描写过这种情况:“他们翻来覆去看菜单;摆弄刀叉,看着指甲——好像头一回看见它们。免不了目光相遇时,立即转移视线,注视窗外沿途景色。既应避免盯着看,也要避免显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 “要看他们一会儿表示看见了,随后立刻把目光移开。” 目光接触是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着,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西方人认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坐着,在火车餐车里他们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吃饭的时候,说些无关紧要或者是无聊的话;也可以互不理睬,极力避免与对方的目光相遇。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相距8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同相识的人谈话时根据美国习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而不抬头看看听众,对听众“说话”,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地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得漂亮——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中国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 “眉目传情”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一,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就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 说拜访:不同国家见面礼仪也不同 与外国朋友见面时,因为对象、场合的不同,礼节也有所差异。我们要根据每一个国家的传统和习俗来拜访他们。 对于日本等许多东方国家,鞠躬是常见的传统礼节,行礼时立正站直,双手垂在眼前面,俯身低头,同时问候,弯身越低,越示敬意。对日本人、朝鲜人的鞠躬礼,每次必须同样还礼。对日本客人,眼睛的直接接触和身体的直接接触都不提倡,因为这代表傲慢,不要看他的眼睛,取而代之的是看他的领带打结处,以表尊敬。在日本鞠躬要哈腰,头要低到身体一半处,双手放在一起。你见到的人的年纪越大、职位越高,你的鞠躬应该越深。这时你的声音和态度应该平静,不要嘈杂。 而欧洲各国的礼仪则又大为不同,他们更喜欢拥抱的礼节,有时还伴以贴面和亲吻。但要注意,在亲吻时,不可吻出声。但是在商务活动中一般不行此礼,而且中方人员一般并不主动拥抱、亲吻外宾。男士还有特别的脱帽礼和对女士的吻手礼。同样是西方人,但对德国人,握手很正式并伴有几乎感觉不到的鞠躬,除非对主人很了解,其他的接触,例如拥抱和接吻面颊是不提倡的。对英国客人,人们穿得很正式,最好不要有身体接触。可以拥抱,但不能有其他身体接触。而对意大利客人,握手很重要,在业务活动中表示很正式的尊重。对于拉美客人,握手和拥抱则很频繁,说话时他们也比美国人站得更近,此时向后站是不礼貌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则又有不同,在社交场合中握手后又在双方脸颊上互吻,要同样回敬。对佛教国家的外宾要行合十礼;对军人要等其行举手注目礼后再行握手礼。 拜访客人要不要带礼物?什么时候送礼物比较合适?这在礼仪中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过节有其不同的讲究。法国人在礼仪方面,重视情意的表达。比如去亲友家做客,叨扰了几日,回去后总要即时写一封措辞美好的感谢信。如果去远方旅游,总要给亲朋好友寄张风光明信片,与之分享旅游的快乐。在回来时也总要带点礼物分赠亲友,一枝当地的铅笔、一张小画片、一对富有异域风情的吊耳环等等,都会带来惊喜与快乐。而我们中国人一般并无这种习惯,即使有,也多限于家庭成员之间。因此我们有时特别不习惯,因此也应特别注意。 应邀去外国朋友家中做客时,务必要准时。一般性拜访可送小礼物,若赴家宴,可再丰厚些。礼物应交给女主人,并说“我希望你能喜欢”(I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话,千万不要按照我们的习俗说“小意思,不成敬意”,“东西不好,请笑纳”等中国人送礼时常爱讲的话。我们觉得是谦虚,但是会让外国人觉得你看不起他们。 一般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所以假如你应邀到美国人家做客,一般不要带礼物。假如你觉得不好意思“白吃白喝”,那么你也可以带一束花表示敬意。在外国人家做客时,不要对他们的摆设大加评论,也不要随意欣赏某件物品,那样会导致主人一定要将你极为赞赏的物品送给你,引起不必要的尴尬。如主人家养有猫、狗等宠物,对它们务必要友好。外国人是十分珍爱宠物的。美国人办事讲究效率,重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绝不希望有人突然来拜访,因此要拜访他们,事先约会是必不可少的。P20-2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于兴兴//郝爱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816403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0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3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1.26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4 |
宽 | 164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