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李晓红,1982年生,2001-2013年就读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历史学博士后证书,2013年7月起就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南北朝文学与历史文化,在《文学遗产》、《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南朝“文体新变”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南朝“文体新变”研究概况与本书思路 第一章雅乐歌辞文体新变——以五帝歌为中心 第一节《宋明堂歌》五帝歌辞“以数立言”之创制 第二节“以数立言”造作五帝歌辞的原因与寓意 第三节“以数立言”制辞方式的传播及其历史意味 小结 第二章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开新 第一节声律审美发现时代与创首者之争 第二节永明声律审美与生民歌咏 第三节“音韵尽殊”与“易读诵”中的自然旨趣 第四节通融旧传统与新学风之文化品格 第五节永明声律审美对诗体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绝句体的确立与其文化背景 第一节绝句是否为“唐题”与唐前的绝句观 第二节五言四句体的兴盛与士族文化取向 第三节绝句的名义与其文体特色 第四节从“绝句”至“截句”及其文体史意义 小结 第四章齐梁七言诗起源论 第一节《柏梁诗》与齐梁文人对七言体的接受心态 第二节南朝诗体观念对“兮”字句式的扬弃 第三节《柏梁诗》作为七言诗体始篇之影响 小结 结语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走向 附录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苏小小的形象塑造 一、先行研究及存在问题 二、形塑的起点:《钱唐苏小歌》 三、苏小小多重性格的形塑 四、苏小小传奇:情欲与浪漫主义 五、从幽魂到人:生死存亡的选择 小结 附录二 论八言诗及其相关问题 一、八言与其诗体的界定 二、卢群与庾信八言诗考 三、翟灏八言诗及其诗体创新尝试 四、八言诗世罕见的原因与其特点探析 小结 附录三 卞彬童谣与宋齐革易之历史书写——从《南齐书·卞彬传》据《南史》补字说起 一、《南齐书》与《南史》对卞彬童谣的不同记载 二、童谣文体与卞彬之指刺 三、《南齐书》卞彬童谣的历史语境解析 四、《南史》卞彬童谣的历史语境解析 五、文学修辞与历史书写的复数镜像 小结 本书各章节发表说明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一书系统探讨南朝雅乐歌辞、永明体、绝句体、七言诗等代表性文体之新变现象。全书交叉运用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南朝学风与士族文化的考察,对乐府“以数立言”的体式创新与九言诗之兴、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开新、绝句诗确立的文化语境、《柏梁诗》作为七言诗体始篇的地位确立与南朝新兴文士的自我士大夫化等论题做出富有新意的研讨,展示出中国文学体式从汉魏风骨走向盛唐气象的内在脉络。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晓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2472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00000 |
出版时间 | 2017-08-01 |
首版时间 | 2017-08-01 |
印刷时间 | 2017-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39.10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3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