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史学人生
内容
试读章节

白寿彝教授谈读书

一封关于读书会的信

去年十二月上旬的一天,我接到白寿彝教授的一封信。这是一封打印的信,全文是:

xxx同志:

多年来,我总想有个经常性的机会,大家谈谈读书心得,交换对于新书刊的意见。我想,这对于开阔眼界,交流学术见解,推动学术工作,都有好处。现在想把这个想法试行一下。拟于一九八二年一月上旬,邀请少数同志谈谈对八一年新出史学书刊的意见。对一本书也好,一本刊物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希望您准备一下,最好先把题目告诉我。具体聚会日期和地点,另行通知。

此致敬礼

白寿彝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七日

读了这信,深受教育。寿彝先生年事已高,研究任务和社会工作都十分繁重,为何还要分出宝贵的时间亲自来抓读书会?当然,重视读书,讲究读书方法,这确是寿彝先生一贯的治学主张。但是,恐怕这还不是他主张把有关读书会的想法“试行一下”的直接原因。这个直接原因是:他认为,现在不少史学工作者,或从事教学,或从事研究,大多缺乏认真读书、深入钻研问题的工夫。他说:“现在学术界有的同志,抓住几条材料拼凑成文,没有下工夫读书,我看这不是治学的大路子。”寿彝先生当了多年系主任,近几年来又兼管北师大史学研究所的领导工作,他始终认为,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他抓读书会,看起来似是琐碎事情,实则是端正学风的大事。对于史学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来讲,亦可谓“治本”措施之一。

“要关心当代人的著作”

当代人要读当代书,这好像是不成问题的事情。其实,也不尽然。我们一些研究历史的同志,特别是一些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同志,虽说都是当代人,却未必都对当代书发生兴趣。要说这是一个优点,大概谈不上;若说是一个缺点,也真有人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但不愿承认它。一月上旬,我参加了寿彝先生邀集的读书会,他在读书会开始的时候说:“我们历史界有个习惯,不大关心当代人的著作。这就等于把自己封锁在小楼里了:不能广泛地吸取今人的成果,思想很狭隘,水平提不高。现在还是出了一些好书,漠然视之,是不对的。”他的这些话,不仅指出了一些史学工作者治学的缺陷,而且也说明了这缺陷的危害。

治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忽视今人的著作,不去汲取今人的研究成果,闭目塞听,自以为是,是难于在学术上有大作为的。有些搞中国史的人,常常慨叹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原始材料,穷年累月,无暇他顾,所以对当代人的著作也就不免有些冷漠。而冷漠的结果,是孤陋寡闻,常走弯路。记得《吕氏春秋`察今》篇有几句话是:“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这里讲的“近”与“远”、“今”与“古”、“所见”与“所不见”的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方法。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于读书来说,也还是有启发的。如果不关心今人对史事的研究,不努力从今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那么,即便“皓首穷史”,也未必能有所成就。

寿彝先生关于读书会的信,特意强调“交换对于新书刊的意见”,尤其是“对八一年新出史学书刊的意见”,认为“这对于开阔眼界,交流学术见解,推动学术工作,都有好处”。他的这些话,他提倡这样的读书会,正是他循循然希望我们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在治学的道路上,不要走这种弯路,吃这种亏。(P44-47)

作者简介
瞿林东,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北京师范大学资历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部召集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唐代史学论稿》《杜佑评传》《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中国史学史教程》等书。撰有《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探索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话语体系》等论文、评论三百余篇。
后记

记得是柴剑虹兄主持《文史知识》时,曾几次要我为《文史知识》的“治学之道”栏目撰文,我几次都推辞了,我认为写“治学之道”是老一辈学者的事情,我自己是谈不出什么“道”的。直到1993年,旧事重提,我实在不好意思再推辞,就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史学·理论——我是怎样研究中国史学史的》的文章,勉强“交了卷”,发表于《文史知识》1994年第1期。不过通过写这篇文章,也推动自己做了一次自我反思,进一步懂得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道理。同时,对“治学之道”的“道”也有了一点辩证的认识。

我和《文史知识》的交往,都离不开“文史知识”这个主题,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涉及历史知识和史学知识。在这方面,有一件影响到我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活动的事情,这就是在胡友鸣兄提议下“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连载栏目的设立,以及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一书(1994年出版,2000年重印)。关于此事的前前后后和《纵横》的连载在史学界的反映,我在《纵横》一书的“后记”中已约略谈到一些,这里就不赘述了。我要补充说的一点是,由于《纵横》的连载及结集出版,引发了史学界对史学批评的更多关注,从目前来看,其研究态势,可谓方兴未艾。从史学发展来说,这是要感谢《文史知识》,感谢中华书局的。

在同《文史知识》交往的三十多年中,我在《文史知识》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份份“答卷”,也是一次次攀登。其间,我逐渐认识到,《文史知识》一批又一批同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以“小文章”铸就“大事业”,这个“大事业”就是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史知识》的“雅俗共赏”的办刊宗旨,得到读者的认同、社会的理解,正是它的 “大事业”成功的标志之一。

在这篇后记里,我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和我的一点认识,来说明一家杂志对于一个学人来讲,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我想说:是良师,是益友,是助力,是动力!我写这些话,是为了向以往的和现在的《文史知识》编辑部同仁诉说这些年来积蓄于胸中的这份情谊。

这本小书的出版,得到《文史知识》编辑部刘淑丽女士、林玉萍女士的关心和支持,我向她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向《文史知识》编辑部致以深深的谢意!博士研究生于泳、硕士研究生朱露川两位同学协助我搜集、汇总文稿,我也向他们表示谢意!

真诚欢迎读者朋友对我的这本小书给予关注和批评。

瞿林东

记于2015年10月14日

目录

题记

上编 领略师辈风范

 伟哉,七十岁开始做学问

 通识和器局——纪念白寿彝先生百年诞辰

 白寿彝教授谈读书

 历史:知识、修养、义务和道德——一个民俗学家的史学观

 不会忘却的纪念——写在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恭贺何兹全先生百岁华诞

 史学家的河山之恋——回忆史念海先生兼说白寿彝先生和史念海先生的学术友谊

 谈史念海先生的治学与为人——从几封信札说起

中编 品评史书旨趣

 永久的青春——谈谈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的魅力

 以匡正风俗为己任——读《隋书·李谔传》书后

 谈谈记述南北朝史事的“八书”“二史”

 “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说说书与天下的辩证法

 德行·勇气·责任心——读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

 文明的颂歌——《中华文明史》隋唐五代卷卷首语

 俯仰无愧怍 天地自然宽——读《楚图南著译选集》

 白寿彝教授和《中国通史》

 古代政治人物的肖像画——评《读史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登堂入室的门径——《史籍举要》重版前记

 史学怎样寻找自己——重读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

下编 探究史学底蕴

 中国古代史家的通识与智慧

 谈谈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中国古代史学观的理性发展

 杂谈正史和野史

 事实·褒贬·文采——宋代史家吴缜作史三原则说的理论意义

 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

 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

 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后记

序言

题记

从1959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时算起,我学习、研究历史和史学,至今已有五十六个年头了。其间,有许多时间并不是在思考专业,然而只要是思考专业问题,几十年来,想得最多的,莫过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感悟、回忆老师一辈学者的器识和风范;二是结合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研读一些史书,包括古人的和今人的,品评它们的旨趣;三是探索史学演进的轨迹,以及它跟社会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情怀和追求,或许可以概括我的史学人生。

自1982年以来,我在《文史知识》发表了几十篇文章,这是《文史知识》编辑部的厚爱,也是《文史知识》读者的关切。因此,我想寻找一种方式,把我上述三个方面的情怀和追求向《文史知识》的读者和史学界关心我的朋友们作一简要的汇报。“《文史知识》编委文丛”的编辑出版,使我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兴奋和感激之情,一言难尽!于是我拟了三个题目:一、领略师辈风范;二、品评史书旨趣;三、探究史学底蕴。乃以此为类例,选了二十几篇文章,短的千把字,长的万余字,分上中下三编,辑为一书,请大家批评。

上编,领略师辈风范:所辑文章皆关于老师一辈的学者,或直接在门下受业,或间接受到启迪和鼓励,或系忘年之交。笔者所受教益,终生不忘,几篇文章,难以表达其万一。

中编,品评史书旨趣:是根据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之古今论著而予以品评的文章,其中有两篇是综论性的。

下编,探究史学底蕴:所谓“史学底蕴”,似乎不太好理解,依我的肤浅认识,史学底蕴是指史学中的思想及其外在表现形态在社会上的影响。当然,也可以用另外一种说法,即探索史学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中的位置。这里辑入的文章,多着眼于思想。这是因为,许多年来外国学者多不认为中国史学有思想、有理论,即使中国学者似也不十分看重这一点。此种情况,应有所改变才好,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的。

瞿林东

记于2015年6月5日

内容推荐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无私的。历史无情,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历史无私,是因为它总是一如既往地给一代代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智慧。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这些遗产和智慧对于人们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识是通向智慧的路径,中国古代史学家多倡导通识,反映了他们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重视历史智慧的凝练,以及这些经验与智慧在现实历史运动中的价值。不论是从学理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这都是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发掘、梳理和阐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重要任务。

由瞿林东所著的《我的史学人生》一书便是中国史学通识文集。

编辑推荐

作者瞿林东学习、研究历史和史学,至今已有五十六个年头了。几十年来,只要是思考专业问题,想得最多的,莫过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感悟、回忆老师一辈学者的器识和风范;二是结合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研读一些史书,包括古人的和今人的,品评它们的旨趣;三是探索史学演进的轨迹,以及它跟社会与人生的关系。《我的史学人生》一书中所包含的这三个方面的情怀和追求,或许可以概括作者的史学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史学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瞿林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22527
开本 32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6-11
首版时间 2016-11
印刷时间 2016-1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392
CIP核字 2016259133
中图分类号 K0-53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