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诚外无物
内容
编辑推荐

《穷人之间的感动》、《不放弃不抛弃》、《温暧的通知》、《请农民工兄弟吃顿饭》、《流年似水》、《父亲》、《母亲》……这本《诚外无物》的每一篇文章都至淳到美,充满着人生的洞见。

吴友邦局长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事业有着宗教般的情怀。

内容推荐

《知止》、《曾国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曾国藩的三次自杀》、《穷人之间的感动》、《不放弃不抛弃》、《温暧的通知》、《请农民工兄弟吃顿饭》、《流年似水》、《父亲》、《母亲》、《舅舅》、《姐姐》……吴友邦编写的《诚外无物》分八个版块,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几乎都是有关教育的话题。

目录

一 教真育爱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两位美籍华人妈妈的“育儿经”

 好孩子没有统一标准

 教育孩子要用辩证方法

 学会放手

 学会常识别人

 要适时地打开孩子看世界的眼睛

 倪萍的姥姥教育孩子的方法

 有感于一些幼儿园的教育方式

二 诚外无物

 公共危机的艺术处理

 教育是良心工程,是用心工程

 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高考升学率与GDP

 “度”

三 藏风纳气

 高考期间家长一些疯狂行为的背后

 距离

 “为富”不能“不仁”

四 醒醐灌顶

 放下

 区别

 日本小蜜蜂的“优势”

五 馥郁人生

 知止

 曾国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曾国藩的三次自杀

六 爱洒人间

 穷人之间的感动

 不放弃不抛弃

七 敬读先贤

 温暧的通知

 请农民工兄弟吃顿饭

八 岁月静好

 流年似水

 父亲

 母亲

 舅舅

 姐姐

 腊肉

试读章节

小刚给家人的遗书一开始就这样说:“我曾想过要一个人离开这里,独自流浪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没有你们在身边的生活,那样至少我还活着。但我明白,只要活着就无法忘记你们,所以我选择了死亡。”

这真的不像一个17岁孩子说的话。

“也许我应该为我的成绩不好而对你们感到愧疚,但我自杀的原因绝不是这个,而是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真的太累了,你们不允许我有自己的爱好,不允许我出去玩,不允许我有朋友,不允许离开你们的视线范围之内一步。你们从未把我释放出来过,我像一个囚犯一直待在你们精心布置的牢笼里。以前我偷偷用钱买了心爱的小玩具,你们却大声地呵斥我,把它扔掉。我不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我知道,你们就是这么残忍地对待一个天真的孩子和他的梦。我不敢写日记,怕你们翻看,偶尔在纸上凌乱地画上自己的心情,也会立刻把它涂得认不出原来的字迹,再把它远远地扔掉。我提心吊胆地回到家里,生活在你们身边,永远都不会展开那张只有在外面才会出现的笑脸。”

小刚是有个思想的孩子,成绩也不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他现在的成绩和高一入学时相比进步了很多。我们从小刚遗书中也能感觉到这个孩子的文字洗练,很会表达感情和思想。

但我们在小刚的遗书中感受最多、最沉重的就是这个孩子的“累”。

小刚选择死亡,也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

“你们依旧当我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吗?我知道你们对我的爱和呵护,对我的殷切期望,也清楚你们对我的良苦用心。但我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们总是把你们的一切都强加给我,你们只知道命令,从不沟通。你们不相信我,你们从未相信过我,也不会有人相信我,既然如此,我也再不相信别人,永远。我没有独立的意志,你们说的就是我要做的一切,我永远只能生活在你们的阴影之中,我还有什么是自己的?我就像一只手脚被你们打上死结的木偶,你们肆意地操纵着我,想要我怎样我就怎样。我还是你们养的小猫小狗,高兴了就由你们牵出去遛遛,不高兴了就整日拴着铁链。可你们拴住了我的身体,我还可以用心去感触这个世界。你们这样会让我更加渴望挣脱束缚,逃出这个我不喜欢的世界。”

我真的不想再继续看小刚写给他家人的遗书了,越看越揪心,越看越心疼,多么好的孩子啊,就这么遗憾地走了,撇下伤心欲绝的父母双亲,告别了依然留念着的美丽校园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

小刚留下的不仅仅是给他的父母,也给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对于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深深的思考。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小刚的遗书中吸取什么教训呢?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真的要好好思考思考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样培养就怎么样培养,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孩子从一出生,许多家长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他(她)制定好了宏伟的、远大的人生规划,甚至将来上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都完全按照家长自己的一厢情愿给孩子量身定做了。于是,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像木偶一样被家长操纵着,强迫着孩子甚至绑架幼儿园教授孩子到小学才学的知识。孩子从上小学开始,除了在学校读书,还被家长们想方设法地送进这个班、那个班。孩子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几乎没有童年,更谈不上快乐。家长们一直以自己的思维,以自己的喜好和意志左右着孩子的一切,从不考虑孩子在想什么!从不考虑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做什么!

家长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能思考的“人”,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们,把他们当成真正的人去看待。他们的人生之路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走。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或适当地做一些被孩子们需要的、受他们欢迎的人生的引导、指导,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能把孩子当成“木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烦恼、有不安、有压抑,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反应,作为家长,要知道这些,要适时地进行心理干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和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即使沟通得不科学、不理想,也比不沟通、中断沟通要好得多。现在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认识上有个误区,就是认为为孩子做了许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因此就认为是对孩子负责任了。从没有考虑过自己所做的,孩子需要不需要、对孩子适合不适合。P12-13

序言

准备出这个集子时我刚好50岁。贾平凹50岁时有《五十大话》,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至淳至美,充满着人生的洞见。我不敢与大师相提并论,更不敢妄言,只想通过这个集子说说普通人的一些家常话、心里话。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人生过半,完成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一道作业。

集子分八个版块,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几乎都是有关教育的话题。因为一直从事我热爱的教育工作,对教育事业有着宗教般的情怀。

“教真育爱”:何为真正的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就是教育应该回归本真。而“真”和“爱”就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原点。任何情况下,离开这两点谈教育都是痴人说梦,自说自话。教育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孩子成长亦如此。违背这些规律,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当前,在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对教育的各种议论都有。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人人对教育都能说几句,这很正常。我想借这个版块,谈谈自己对教育本真的认识和理解;和朋友们共同探讨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规律。

“诚外无物”:“诚外无物”出自《礼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不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杨振宁、莫言、范曾三位大师和大学生座谈时,范曾曾用“诚外无物”这句话作为给大学生的寄语。

“人类追求的目标如果由物质为中心转向以心灵为中心,世界将充满了美好。 ‘诚’是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这正是我通过“诚外无物”想与朋友们分享的。

“藏风纳气”:我们的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文化碰撞激烈,各种思潮涌动。同时,这又是一个言论自由、文化多元的时代,百家争鸣、兼容并蓄。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和分析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笔者正是基于此目的,谈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粗浅认识。

“醍醐灌顶”: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隔的整体。自然界中那些看似神秘的甚至不可思议的现象,都能在人类的生活中找到影子。人类与自然界其它物种之间在一些现象上乃至于本质上的相互印证,相互启发,有时的确能使凡夫俗子的我辈有茅塞顿开之感,也应验了道家“玄之又玄”的感叹。

“馥郁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有馥郁之气?有人说年轻时要浓烈,中年时要淡定,夕阳西下时要厚重。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同样的人生,不同的人去解读、品味,感受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人生都是美好的! “馥郁人生”表达的是我对美好人生的赞美。

“爱洒人间”:我们是离不开爱的。爱如雨露,如清泉;如烈酒,如香茗;如梅花疏落,如竹影横斜;如雷霆霹雳泣鬼神,如雪落大地静无声!

有爱,就有温暖。拥有爱的人被别人温暖着,又以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别人。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正能量!

天地问,无论悲风如何凌冽,灾难如何难料,只要让爱的能量不断传递,人们就一定能度过重重难关。

“敬读先贤”:因为篇幅的原因,只收集几位先贤人生的趣闻轶事。先贤们的人生是“巨著”,也是历史的“丰碑”。这“巨著”和“丰碑”不仅仅属于先贤个人,也属于整个人类,光照千秋。我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在研读这些“巨著”和“丰碑”。尽管只是寻章摘句,但徜徉其间,涵咏咀嚼,能品味到先贤人生的悠远和清芳!

“岁月静好”:记得我刚上初中时发现家里挂在墙上镜框里我的一张照片很丑陋,就趁着大人们不在家时悄悄的取下来毫不犹豫地撕掉。这是我童年时唯一的一张照片,现在只要想起来就后悔不跌。 “岁月静好”意在复原那被我撕毁的照片,复原一路走来的如歌岁月。

古人读书有三个地方——厕上、马上、卧榻之上。现代人不骑马改坐汽车了,在汽车里读书对眼睛不好,但在其它两个地方读点书还是有可能的。好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不会耽误诸君太长的时间。如果能让大家把在厕间和床头富余出来的时间消磨掉一点,心愿足矣。

衷心感谢为本书付梓作出贡献的朋友们。

作者

201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诚外无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友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93167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5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201425698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