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塘(越角吴根又一秋)/江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不知你是否为性情中人?也不知你是否喜欢江南文化?乡镇,尤其是江南古镇,韵味悠长。闲暇无事时,沐浴在阳光之中,边喝茶,边看这本古镇西塘的历史文化,会是怎样惬意的事呢?不凡一试。

内容推荐

江南文化丛书·古镇之一。本书的介绍对象为西塘。它以文化为主题,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直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并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文化底蕴深厚,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目录

追根溯源

吴根越角

古镇沧桑

人物风华

南社雅集

与水相伴

水上虹月

水边廊棚

亲水而栖

古宅幽韵

宅院风景

曲巷幽弄

片砖青瓦

情致人家

收藏之家

文化之家

古镇人家

小镇风物

十里乡祭

小镇名花

鲜香美味

民腔乡曲

试读章节

老店沉浮

便利的水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西塘于元代即成市廛,且多手工业作坊。明代,西塘的漆器盛名远播,曾远销琉球等国。及至民国,手工业行业日渐增多,门类齐全。据民国3年(1914年)西塘浚河捐助名单上的记载,当时捐助的商行有266家,这其中还不包括米业和航船业在内。经后人的查对,能够分出行业的有130家,但却有60多家无法区分具体的行业。“商行”,一般多指出售货品的较大的店铺。一个当年仅是嘉善县属下的小镇西塘,能够称得上“商行”的铺子却有几百家之多,古镇当年的繁荣及热闹景象可以想见。

与江南其他地方的众多商铺一样,西塘的店铺亦采用前店后场、商工兼营的方式。规模较小的鞋袜、蓑衣、箬帽、灯笼、纸扎、铁木、竹器等业,往往在利用铺面从事手工制作的同时,兼顾搞一些商品的批发零售,算得上是工贸一体。即便是经营茶叶等纯商业的一些店铺,也至少具备了商品的加工、仓储和保管等功能。而规模较大的南货、酱园、国药等业,则均设有专门负责制作加工的工场。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号,更是不满足于原有的单一经营方式和项目,纷纷拓展业务,或多业经营,或一业多店,在西塘的商业舞台上叱咤风云、左右逢源。

店址位于塘东街的钟介福药店即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家商号。该店由里人钟尔墉(字道生,号稻荪)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设。钟氏早年投师于姑苏名医马小培门下,后又深得名医马文植悉心指点,精于外科兼擅内科。回乡后即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介福堂药店,后从店中分出,独资经营,遂更名为钟介福。钟氏医术高明,享誉江、浙、沪等地,甚至江西、安徽也有病患慕名而来,医业的兴盛带来了药店的发展。一百多年间,药店一方面非常注意贮藏保管,讲究药材质量,聘用有丰富经验的药工,进行切片、泡制,加工各类丸散;另一方面,对药材的采办和精细加工更为注重,做到非道地药材不进,并为此先后赴宁波、上海等地药市采办。据说抗战前,该店每年采购真驴皮约1500张。为提高阿胶质量,派专人开船去无锡惠泉装运泉水,以作熬煎驴皮胶之用。药店还参考明代陈实宗《外科正宗》的处方,创制了一种夏令防病食品八珍糕。除了精选八味中药外,所用糯米每年秋收登场就购进。以此制成的八珍糕,仅在每年小暑至立秋供应,不提前,也不延迟。钟介福药店经营得当,重视质量,扩大业务,使得药店的销售逐年增加。至民国26年(1937年)抗战前夕,钟介福药店已驰誉杭嘉湖一带,每年饮片配方、薄片驴皮胶、冬令滋补膏方等的销售总额均在10万元左右,业务长期不衰。

在上了年纪的西塘人的记忆中,建国前的塘东街上曾有一家开办于清末民初的朱仁记银楼。店内的装潢并不考究,但店家却十分讲究商品的信誉,其所铸黄金饰品皆镌有“定”字和“朱仁记足赤”等字样,购买者可持货直接在沪市大同行兑换。不过,许多人恐怕想象不到的是,有着这么一块响当当牌子的银楼却只是店主的副业,真正的主业竟是南货。店主朱定初是嘉兴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塘东街中段开了一家朱裕大南货店。沿街朝西两大间铺面,内设栈库。后又在南塘东街设立了糕点纸烛工场,可定制各式糕点和龙凤花烛,亦可现制现卖。该店的“津桃玉带糕”“绿豆燥片”“玫瑰椒盐酥糖”“杏仁饼”“眉毛饺”“肉月饼”等,皆以味美著名。另有冰雪糕、芡实糕等大众化糕点,薄利多销,也深得顾客赞誉。在乍浦还设有进货的庄口,及时采购海陆干鲜。在当时西塘众多的商号中,该店竟大胆地采取放帐赊销等方法,扩大经营,吸引客源,保持了营业的经久兴旺,其雄厚的实力可见一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南货店店主能够那么从容而又底气十足地成为银楼的主人?

当然,说到西塘的商号老店,历史较长、规模最大的鼎懋新酱园是不能不提的。鼎懋新酱园一直由有“西塘首富”之称的江家经营,原名江鼎懋腌腊店。据镇志记载,第一任店主人江氏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安徽歙县南迁而来,可算是西塘镇上较早的徽商之一。店始设于北栅街,兼营官盐,后增设槽坊。同治末年(1874年)改建为酱园。虽说是卖盐卖酱油的小本生意,但江氏非常善于经营。酿酒制酱,严格把守质量关。入夏发酵制酱,三伏曝晒,经散发、沉淀、密封等工序。酱菜冬腌腊制封存半年,夏季供应,务求产品符合标准。因此红白晒油,各式酱菜远销外埠,颇负盛名。江氏持家有方,加上做人、经商又恪守一个“礼”字,在古镇西塘获得极佳的信誉和极好的口碑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江家不断扩大店铺规模,据载,其鼎盛时期曾在陶庄、莘塔、丁栅、平望等江浙沪三地开设了江鼎升、江鼎兴、江鼎盛、江茂盛等三十几家分号,前店后场,皆颇具规模。至清末,江鼎懋腌腊店已入全县名店之列。民国5年(1916年),该店由江家后人江积仁继承,更名为鼎懋新酱园。

西塘镇盛产稻米,其“晚白粳”品质优良,色泽晶莹,成饭香糯,时你“西塘薄稻”,名闻遐迩。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水运条件,西塘遂成为四乡重要的粮食集散地,镇上的米行也就特别兴盛,东西南北都有,以卧龙桥东堍一带尤为集中,该地段也由此得名“米行埭”。当时,西栅的胡德兴(原名胡信泰,清光绪年间开设)、南栅的裘信成(1910年开设)、北栅的义懋(1925年开设)和永成(1927年开设),被并称为“西塘四大米行”。这些米行不仅具有四五千石米的资金,而且兼设碾米厂,备有18~30匹马力的内燃机和两三台碾米机,并加工糙米,内设堆栈,还长期雇有15吨以上的驳子船,供运销上海等地的米市。这其中又以裘信成米行的资财最为雄厚,列全镇米业之冠。其业主裘丹仁自光绪初年到西塘垦荒发家后,先后开设槽坊、米行,其碾米厂不仅自营碾米运销,更长年代客加工,形成商农兼营、农工商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业务日趋发达,资本保持相对稳定,成为全县富商之一。

翻开西塘的镇志,顾合丰竹行、恒益提庄、高松茂饭店、民兴旅馆、益源槽坊等商号老店,也都曾在西塘的商业发展历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历史的风云是无情而又残酷的,当它的冰霜一遍又一遍扫过之后,这些当年风光无限的一家家商行老号就如同天空中的星星,在熠熠生辉之后光芒逐渐地黯淡下来,直到最终陨落成为流星,划过历史的天迹,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被人们淡忘。

P22-25

序言

传统中国是一个小农社会,小农的基本生活空间是怎样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刻画。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这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

每户也许有一人每三天去—趟市镇,也许去出售一些土产或者购买别处的一点产品,但无论如何总得在茶馆里、庙宇里或路上会会朋友。……婚姻通常是由镇上的媒人撮合的。人们在镇上庆贺节日,秘密团体也可能在那里举行分会的会议,从村里来的人还在那里会见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收租帐房和税吏。

现实的场景远比这复杂,但透过这一“理想类型”不难发现,乡土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并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它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之枢纽和润滑,这样,小农的实际生活其实是置身在一个市场共同体之中。作为共同体中心的市镇便成为富有社区特色的民间文化展现的第一块滩头。明清以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大批专业性市镇蓬勃而生,成为近世中国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充满活力的历史生长点,其间的文化样式亦自成一格。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山镇依山濒水,临水的一面是河街,居家多是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而吴冠中先生从小生活过的小镇则滋润在青绿苍翠的江南沃野中,“镇与乡之间难划明确的界线。镇的尽头,已是船坞、独木桥、菜畦,极目四顾,处处都是丛丛新柳掩映着的江南村落”(《水乡四镇》);广东的地主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肯轻易移居墟市,始终坚持“在乡地主”的立场;而江南的地主却很早就由乡居转化成镇居,成为市镇居民,享受着近代文明的成果。川西某镇的茶馆里,赌客们玩着纸牌的时候,苏南盛泽的茶馆里也许刚刚成交了一桩丝绸买卖。在内地僻远某镇里,某人要到省城一趟,可能会被镇上人当作一件大事,议论许多天;而在江南城郊、镇市上的人大半从事商业,进取一点的则把生意做到了苏嘉杭沪的城里,其中一部分人成为经常出没于共同体与外部世界的乡村领袖。节令佳日,贵州乡场上跳着神秘的傩舞,华北集市上扭着秧歌;而在江南的市镇上,此时或许正演奏着温雅的赞神祭歌。茅盾先生曾组织过“中国的一日”的调查:1936年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是安徽天长人“烧忙香”的日子,城厢镇的街道上,“满挤着人,踵接踵,肩碰肩,提着腰篮子,穿着蓝布裤子的,带着油瓶、卷上裤子的泥腿儿,光着脚穿草鞋的,扎黑蓝布的包头,围着红带子的围裙,穿着古式有鞋叶拔的鞋子,还有一些拖着满清时代的大辫子”;而在江苏太仓的璜泾镇,这一天则在迎赛猛将神,“猛将庙外面挤满了不少游客和小买卖的商人,玩戏法的江湖佬,菩萨摆在庙门前、香案上,有四面斩旗上写着斩犯某某字样。……坐着的老太一共有三十多桌,每桌八位,同时三百多张嘴,一起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同一天,在东西两个不同的市镇上演的社群活剧何其相似,又别具风情。

为此,我们聚焦乡土江南,精心绘制独具特色的市镇文化长卷。应该说,对于江南市镇,人们并不陌生,据一位市镇史研究学者的不完全统计,1980~1999年间,国内学者发表的市镇史论文近700篇,区域市镇史研究论文为500余篇,其中江南占了近一半(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但略加检点可以发现,以文化为主题,或者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之作并不多;特别是,那里充满着的浓厚的学究气息,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参与本丛书撰写的主编和作者还够不上学究的资格,因此我们着意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直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总之,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当然,我们的初衷未必能完全实现。  江南名镇太多,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周庄、同里、东山、角直、盛泽、南浔、西塘、乌镇这8个市镇。选择哪些市镇作为考察对象,实在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我们的选择可能会有遗珠之憾,但这8个市镇堪称历史文化名镇,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对她们的考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我们开始了江南文化之旅,古镇是我们抵达的第一个驿站。

后记

对于我这样一个生活在苏州的人来说,周庄、同里等水乡古镇已经不止一次地去过。对于西塘,踏上旅途之前的想法是“与其他古镇差不多吧?”但是,当我刚踏上西塘的石板路时,长长的廊棚、串串的红灯、幽幽的宅弄竟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视线。当我在廊棚下徘徊、在小巷中穿行时,眼中看到的是西塘人淳朴谦和的面庞,耳中听到的是西塘人侬软的语调,心灵中感受到的是西塘人品味不俗的文化涵养。应该说,是古镇西塘弥散着的怡然恬淡、与世无争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了我,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长居于此的冲动。虽然当初来西塘时,旅途辗转给我添了不少麻烦,但或许正因为西塘还藏身于“深闺中”,使得这个未谙世事的江南古典美人仍然保有着小家碧玉般的清新、秀丽,甚或一尘不染。带着心中的这份喜爱,我写完了全书。

在搜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相关的著作,西塘镇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给予了我大力的协作,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此外,我还走访了有关单位和景点,得到了桐村雅居的钱锦铭先生、水阳楼的徐永明老师、尊闻堂的冯孝雄老先生等人的指点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塘(越角吴根又一秋)/江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丽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841132
开本 其他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33
丛书名
印张 7.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6
18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