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主要是由我国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它涵盖了中国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人物评价以及民族关系等,是一部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于是文言文,受阅读条件的限制,不少现代人对它望而却步。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它的殿堂,《传统国学典藏》编委会运用现代语言编写了这本《资治通鉴故事》。从《资治通鉴》中选录一些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篇章,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方便读者轻松阅读,掌握其精华,轻松体会其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并从中汲取真知卓见,进而深化、拓展人生阅历。相信这部《资治通鉴故事》能够让你受益匪浅,能够为你提供一把开启史学殿堂的金钥匙。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德必读史书。
本书《资治通鉴故事》更是以另类视角切入,以故事的形式解读这部伟大的著作,让读者轻松了解历史,让历史读起来更轻松更有趣味。
《资治通鉴故事》由《传统国学典藏》编委会编著。
忠义门客救孟尝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使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使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盂尝君名叫田文,是齐国的贵族。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只要有一技之长,为人正派,不分贵贱,他都收留下来,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3000多个食客。其中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但他也养着。
有一次孟尝君到了楚国,楚怀王对他很热情,送给他一张象牙床。田文派大夫登徒直亲自护送回国,为这事登徒直很为难,心想这么精致的床,价值连城,如果弄坏了一点怎么办?于是就找公孙戍想办法,并答应事成送他一把宝剑。公孙戍就到田文跟前,说:“你因光明正大,不谋私利而出名,若收了象牙床,别人怎么想呢?”孟尝君听了很有道理,就拒绝了楚王的礼物,并说:“今后凡门客看到我有错,能帮我改正的,即使受了别人好处,也会受到欢迎。”因此孟尝君名声更高了。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用几百块白狐狸腋毛制成的,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宫中的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那些人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都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便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他那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晚上,这个门客就从狗洞里钻进王宫,偷偷溜进秦昭襄王的内宫,并且找到了衣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交还给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见狐皮袍子偷了回来,大喜过望,当天就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口,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关里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便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口。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了,派人赶到函谷关,但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吃的是鱼肉,出去有车马;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些粗菜淡饭了。
有个名叫冯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谖当作下等门客对待。
过了几天,冯谖靠着柱子敲着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5天,冯谖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5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谖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谖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向老百姓放账,靠高利贷的剥削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城去收账。冯谖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谖到了薛城,把欠账的百姓都召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谖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谖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了。
冯谖赶回临淄,把收账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3000人吃什么!”
冯谖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短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虽然很不高兴,但也元可奈何。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便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便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3000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谖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100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对冯谖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明白了。”
孟尝君食养门客,不以貌取人,待人宽宏大度,以至在遭遇危险不幸的时候多次被门客所救,这样的故事留传至今。
P12-14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由我国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放、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它涵盖了中国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人物评价以及民族关系等,是一部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己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笔知识财富。清代学者王鸣成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通鉴》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使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即“通鉴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资治通鉴》由于是文言文,受阅读条件的限制,不少现代人对它望而却步。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它的殿堂,我们运用现代语言编写了这本《资治通鉴故事》。从《资治通鉴》中选录一些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篇章,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方便读者轻松阅读,掌握其精华,轻松体会其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并从中汲取真知卓见,进而深化、拓展人生阅历。相信这部《资治通鉴故事》能够让你受益匪浅,能够为你提供一把开启史学殿堂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