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文人画与文人写意园林
内容
编辑推荐

“移步换景,如诗如画”是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普遍的评价,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和绘画的关系的一斑。中国古建专家陈从周先生在《梓室谈美》一文中指出: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西方的哲学大师黑格尔也曾表达过:中国园林“是一种绘画”的观点。本书作者以丰富的资料、鲜明的观点就中国文入画与文人写意园林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论述,是一本引导读者了解和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底蕴的难得的读物。

内容推荐

园林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一,其独特的东方文化韵味令人回味无穷。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有过探讨和研究,本书就是其中的一种。本书作者将中国文入画与传统的文人写意园林加以比较研究,得出了二者一脉相承的结论,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艺术是相通的”这一常理,也让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综合性和相互渗透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书观点鲜明、资料丰富,对于人们了解中国文人写意园林的精髓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是一本难得的建筑文化读物,适合广大建筑学相关专业师生和设计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1 文人写意园的发展概况

从周至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明、清

2 文人写意园的风格特征

崇尚自然

写意手法

3 意境的创造

题材

文心

意在笔先,经营位置

主景突出,客景烘托

藏露互补,亏蔽景深

虚实相生

曲径通幽

独特的时空观

4 与传统的对话

今天的意义

传统的借鉴

自然化

意境美

后记

参考文献

参考图目

试读章节

    意在笔先,经营位置

园林意境的生成,离不开造园家“经营位置”的艺术章法,离不开园林从宏观到微观的控制调配。在园林设计中,“经营位置”是首要的原则,因为空间关系是园林中各要素最基本的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关于这一点,在中国画论中可以得到印证。

中国绘画美学,历来十分强调章法布局。南齐谢赫提出的著名的“六法”中,就有“经营位置”一法。所谓“经营位置”,也就是章法,用现代的语言说,它主要是要求宏观地进行控制,艺术地把握大局。这对于绘画的艺术创造来说,是有着决定意义的。山水画论中指出,山水布局,先从整体出发,大局下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穿插细节。清代蒋骥《读画纪闻》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也说:“作画之道,大类弈棋。低手扭定一块,所争甚小,而大局之所失已多。国手对弈,各不相争,亦各不相让,自始迄终,无一闲着,于此可悟画理。”也就是说要从宏观上把握一幅画的大局,这是决定创作成败的关键;至于画中微观的“细微处”,与作品的整体效果相比,是居于次位的,虽然对于艺术创造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作为立体绘画的文人园林来说,其布局亦复如是。如何才能体现这种审美的宏观控制呢?计成在《园冶·借景》中写道:“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而这“意在笔先”的命题,也是从中国绘画美学中借鉴过来的。中国历代画论中,有关“意在笔先”的论述甚多。唐代王维《山水论》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然后下笔,则疾而有势,增不得一笔,亦少不得一笔。”中国历代画家,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得出结论,认为在作画落笔之前,必须先有腹稿。如画山水,则丘壑之宾主位置,起伏开合,均已先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如写花木,则行干、布枝、着花、添叶,亦须预有意匠。清代笪重光《画筌》说:“目中有山,始可作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作山先求人路,出水预定来源。择水通桥,取径设路,分五行而辨体;峰势同形,谙于地理,象庶类以殊容。”这提出了艺术创造之前的一个整体思维问题。也就是说,在意境的酝酿过程中,先要有全局性的深思熟虑,如山水、树石、建筑、路径的系统相关性,山路、水源的意脉连络性,以及峰峦、桥梁“象庶类以殊容”的多样统一性等,这些都应该在落笔前就要有内心的整体视象。

文人园林及其意境的创造同样如此,在建构施工之前,必须先有意图,先有总体的规划,必须全局在握,然后再将胸中丘壑物化为园林,创造出园林的意境。文人园林审美意境的创构,其布局章法,一般有以下诸规律。

         P71-P72

序言

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的中国园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大地山川钟灵毓秀,历史文化深厚沉淀,孕育出这样一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赋予它与世界其他文明国度的园林迥然不同的艺术形象。造园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已有了关于苑囿的最早记载,历春秋战国秦汉两晋,至唐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园林持续发展,自我完善,创造了不可胜数的名园胜迹。

人类造园的历史可大体分为东方和西方两条主脉:西方以欧洲为中心,包括西亚和伊斯兰国家;东方以中国和日本为主要代表。按照园林的布局形式,则可划分为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两种体系。中国古典园林在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一直循着“崇尚自然”的道路,形成了以自然山水风景为表现主题和特征的布局形式,追求天人谐和的理想境界。诗文、绘画的融合又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它鲜明的民族特色——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以它独特的审美品质、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定的形式语言和构成要素,被学界公认为东方园林的主要代表、风景式园林的渊源。

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造园联合会(IFLA)会议上,英国造园学家杰利科致词说:世界造园史中三大动力是古希腊、西亚和中国;并指出,中国造园艺术对日本和18世纪的欧洲都有过影响。在公元6—7世纪,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就曾随宗教文化的传播而影响到东亚的其他地区。日本从中国引入苑园,经吸收同化后,发展了真山水的池泉园、枯山水的石庭和无山水的茶庭,自成一体。它在其不同发展时期都一直从中国汲取养分。在18世纪,中国古典园林又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而进入英国,促成了当时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中的浪漫主义的出现。在单调、完全是摹仿大自然景观的英国风景园林中大量出现中国的亭、塔、桥、假山等点式景物,人们将这种园林称之为感伤主义园林或英华式园林。欧洲大陆的风景园是从摹仿英华式园林开始的,结果却带来了园林的根本变革,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园的面貌,最终奠定了近代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基础。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造园与欧洲乃至世界范围造园艺术的源渊关系。

19世纪末,中国古典园林暴露其衰微的倾向,并随着其赖以生存的封建社会的解体而终止了它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园林作为世界性的文化潮流不断冲击着古老民族的传统。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的情况而言,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是必由之路。中国新园林的发展正经历着由现代化启蒙而导致变革的过程。在“城市病”广泛流行的今天,紧张的都市生活又使更多的都市人渴求生活空间与自然的结合,渴望公共空间带来生活的交往、精神的放松和美的景观享受。可游、可居、可赏的文人写意园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宅院,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水平。它所创造的平淡天然的居住环境,“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城市山林,正是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理想环境。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画的渗入,不仅创造出如画的景观,而且产生了“形外之意、象外之象”的园林意境。在其物质构建中蕴涵了士大夫们的观念、情感和哲理,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它不仅在古代对世界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国现代的园林建设同样有着借鉴的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并传承。

金学智在《中国园林美学》中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大型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它几乎拥有一切艺术门类的因素。这个综合系统工程包括:诗或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以及建筑、工艺美术、盆景等,另外,还有音乐、戏曲等。它们相互包容、相互表里、相互补充、相互生发,建构着一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艺术综合性与中国人特有的中庸思想和文化上的中和现象有关。在中国哲人的眼里,生命无所谓内,无所谓外,惟其能中,所以可久。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艺术侧重于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相通性、包容性、综合性。“书画同源”的说法由来已久,把画说成“无声诗”,把诗说成“无形画”的理论可谓俯拾即是。这与西方美学侧重于门类艺术之间的区别性、独立性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象。

“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中国画”(童离《童窩文集》)。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两者的创作道路相同,造园从立意构思到具体技法都全面借鉴于绘画,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兴起子宋代的文入画又是促使园林创作,尤其是文人园林创作由写实转化为写意手法的主导因素。文入画的纯写意的画风被借鉴于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成为写意山水园确立的契机。

1.文人写意园的发展轨迹

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宋代,文人园林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主流,并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同时其影响还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元明清时期,文人写意园达到成熟,占中国造园的主导地位。在这过程中,山水画、文入画的发展对其成长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2.文人写意园的风格特征

(1)崇尚自然

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形成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追求天道,重在探求人的生命与自然和谐之道;道家主张“以人合天”,提出“法自然”、“法天贯真”。“天人合一”精神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原理,也是中国造园艺术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师法自然、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2)写意手法

写意,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性也正是在于它是写意的。受文人画及禅宗思想的影响,文人园林立足心性,以壶中天地、须弥介子的有限空间容纳片山勺水、拳石数竹的典型景物,达到心物相应、情景交融的境界,表现诗画意境之美。这种写意手法尤其在叠石造山上得到了最典型的表现,发展了“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写意风格。

3.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国诗、画艺术都十分强调意境,绘画重写意、贵神似。文人写意园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意境的蕴涵远比英国和日本的风景式园林要广而深。追求表现形外之意、像外之像,是中国文人写意园最大的特点。

(1)题材

文人写意画借助山水、林石、花竹、禽鱼,状物言志,抒写画家的主体情致。这类题材又是园林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运用比、兴的手法,文人写意园通过这类物质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

(2)文心

文人画通过在画上题跋以及给予画以诗意的标题,来渗透文学趣味及加强绘画的审美因素。园林中的匾题和对联既是表现“诗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

(3)经营位置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而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中国画与园林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构成意境的原理是相通的。园林空间的经营首先要从“意在笔先”开始,然后再经营主从关系、亏蔽景深、虚实相生、曲径通幽等,构成如画的景观,产生园林意境。

          赵思毅 张贇

          2006年5月于南京

后记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开始更多地转向寻求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满足,现代信息传播的便捷,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因此,人们对于自身相依存的环境寄予了新的期待,有了改变的愿望和再建的行动。由于这是全社会的心愿,包括了政府、企业等方面的努力,客观上为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事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设计界经历了二十年学习与反思的过程,对于现代和传统的理解无疑开始于趋向成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历经3000年的发展、演变,已创造了不可胜数的名园胜迹,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立足于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理解去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文人园林,我们会发现一条绵延不断的文脉,正是它,可以推动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

中国文人园林是一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它几乎拥有一切艺术门类的因素。本书仅仅是探讨了文人园林中文人画的一个因素,要深入地研究中国文人园林艺术,还有待进一步的探寻。因此,本文所能做的工作只是初步搭建起一个关于文人园林中文人画因素的理论框架,并给以后的研究廓清思路,理顺线索,找出方向。

             赵思毅 张贇

             2006年5月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文人画与文人写意园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思毅//张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344966
开本 16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1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