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艺术影像(22部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的文学阐释) |
| 内容 | 作者简介 王晓平,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美国得萨斯大学亚洲研究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现任厦门大学教授,“孔子新汉学汁划”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计划”入选者。 目录 头发乱了(1992):80年代“非主流”一代年轻人的青春成长史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回忆中的“启蒙时代” 《周末情人》(1995):自我认同建立的匮乏 《巫山云雨》(1996):“在期待之中”的时代“欲望” 《长大成人》(1997):“新时代”的钢铁为何无法炼成? 《月蚀》(1999):两个女人的故事与当代社会固化的阶层 《十七岁的单车》(2001):青春残酷物语下的时代逻辑 《绿茶》(2003):当代“中产阶级”的品味/品位与历史失忆症 《世界》(2004):后现代乐园,或后社会主义幻象? 《日日夜夜》(2004):“原罪”与救赎 《孔雀》(2005):一个匮乏时代的个人主义艺术家的狂想梦 《青红》(2005):“父亲”的转变与儿女的身份认同 《三峡好人》(2006):后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的“好人”们 《江城夏日》(2006):寻找归来的世界:救赎和希望 《租期》(2006):中国版“风月俏佳人” 《芳香之旅》(2006):一个新历史主义人性观下的当代中国“史诗” 《左右》(2007):作为主旋律电影的社会美学 《两个人的房间》(2008):中国式中产阶级生活与爱情 《二十四城记》(2008):工人记忆与国族历史叙述的形式问题 《立春》(2008):市场经济初期的艺术家和艺术 《纺织姑娘》(2008):一个青年女工的一生悲欢和记忆 《我11》(2012):少年记忆里的成长力比多 内容推荐 王晓平编著的《艺术影像(22部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的文学阐释)》细微地剖析近二十年来中国第六代导演的20部代表作,对其美学特点和意识形态内涵作了深入的阐释,对于理解这一代导演坚持电影的艺术抱负、对中国现实的反思、民间疾苦的深刻同情,提供了辩证认识的方法。作者不从俗见,运用西方分析文本和历史阐释学的方法进行写作,具有全新的风格和锐利理解。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艺术影像(22部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的文学阐释)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晓平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861153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7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70 |
| 出版时间 | 2017-04 |
| 首版时间 | 2017-04 |
| 印刷时间 | 2017-04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52 |
| CIP核字 | 2016256876 |
| 中图分类号 | J905.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7.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40 |
| 宽 | 169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