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审美秩序的重塑(1950-1970台湾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台湾研究系列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为厦大台研院台湾地区研究系列,全书共分五章:章,重塑秩序:国民党文艺政策的美学成规;第二章,重塑资源:台湾地区文学理论资源的重释;第三章,重塑理念:台湾地区文学理念内涵的重构;第四章,重塑范式:以小说创作方法为例;第五章,重塑批评:台湾地区文学批评标准与方法的实践。本书对1950—1970年台湾地区文学理论批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张晓婉,天津人。2012年硕士毕业考入厦门大学台湾地区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受到台湾地区研究院支持和资助赴台驻点学习,参加两岸学子论坛等学术活动,申报福建省社科青年博士论文项目,并获准立项,参与编写《台湾地区百科全书》电影词条部分,获得厦门大学邓子基奖学金。在《鲁迅研究月刊》《台湾地区研究集刊》《福建论坛》《华文文学》发表若干文章。 目录 导言1 章重塑秩序:国民党文艺政策的美学成规11 节蒋介石《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11 第二节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三民主义文艺论》20 第三节《当前文艺政策》的制定26 小结28 第二章重塑资源:台湾文学理论资源的重释29 节“五四”新文学文化的选择性继承29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学的再认识与吸收39 第三节外国文学的重新评价与借鉴47 小结60 第三章重塑理念:台湾文学理念内涵的重构62 节人性情感的调和与平衡62 第二节人生现实的审美净化与超越78 小结91 第四章重塑范式:以小说创作方法为例93 节“大时代,小儿女”:人性人情的细腻描写与情节冲突淡化93 第二节“向内转”:心理叙事时间与心理象征结构100 小结108 第五章重塑批评:台湾文学批评标准与方法的实践110 节纯正的批评标准:以艺术心灵烛照人性生命110 第二节专业的批评方法:从文本细读构建有机统一115 小结127 结论129 参考文献132 后记146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审美秩序的重塑(1950-1970台湾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台湾研究系列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晓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89366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4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60 |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 首版时间 | 2020-08-01 |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298 | 
| CIP核字 | 2020140669 | 
| 中图分类号 | I209.958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