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创盛世的明君(唐太宗传)
内容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史三百多位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众多封建帝王的楷模。唐太宗在位不过二十三年,但他却建立了让后世帝王钦慕不已的丰功伟绩。他的雄才大略,使得唐王朝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书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经过自身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一代明君的传奇一生。作者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新旧交汇的文字功底,凸显出这本普及读物的一种朴素单纯。
作者简介
汪篯(1916—1966),江苏江都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师从陈寅恪先生。先后任北大历史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文革初去世。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身后文稿札记集为《汪篯隋唐史论稿》,计二十二篇。
目录
上篇 唐太宗传
一 唐太宗所处的时代
二 晋阳起兵
三 唐太宗的战略战术
四 玄武门事变
五 唐太宗的用人政策
六 “贞观之治”
七 边疆问题和民族政策
八 唐太宗中晚年的政治
下篇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
关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源地问题
李渊晋阳起兵密谋史事考释
唐室之克定关中
唐初之骑兵
唐太宗“贞观之治”与隋末农民战争的关系
唐太宗之拔擢山东微族与各集团人士之并进
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
导语
本书的写作方法是对每一问题先搜集材料,编为长编,第二步写成专门论文,第三步综合几十篇专门论文,融会贯通地写成此书。本书视野开拓,见解独到,行文轻松畅达,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自然,对史料来源逐一做出了说明,更方便读者查证。
书评(媒体评论)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
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
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
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
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
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柏杨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
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
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
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
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
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
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
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李敖
精彩页
一唐太宗所处的时代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在历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是推进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想了解唐太宗,就必须首先了解他的时代背景,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物质条件。
中国的封建社会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从战国到南北朝是前期,从隋唐到鸦片战争以前是后期。在前期,大族豪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部曲佃客制占据优势地位;在后期,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户制占据优势地位。唐太宗处在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户制形成和走向成熟的阶段。
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何时,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个人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战国开始,而不是从西周开始。在西周,农业的生产工具还很落后,是用木和石制成的;施肥的知识也很有限,主要是利用腐烂了的田间杂草和草木灰做肥料。烂草和草灰的肥效不高,不能保持地力,因此,一块田地种上三年五载就不能再种下去了,就要换一块耕地。等到撂下来的荒地长上小树以后,人们才能重新加以利用,因为木灰肥效要比草灰肥效高一些。这种耕作制度叫作熟撂荒制。那时,每换一次耕地,人们就得大力芟一次草,除一次木。使用木石工具来挖树根,这是很困难的,个体生产简直无法进行,必须依靠简单协作。所以,在西周,耦耕是习见的耕作方式。我们知道,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这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在个体生产情况下,封建经济所必需的,是“直接生产者必须分有一般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同时他必须束缚在土地上,否则就不能保证地主获得劳动力”。在个体生产情况下,封建经济制度的条件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如果地主没有直接支配农民个人的权力,他就不可能强迫那些得到份地而自行经营的人来为他们做工。所以……必须实行‘超经济的强制’。”由此可见,像直接生产者与土地相结合,超经济强制这样一些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也都是由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所规定的。西周既然还不具备个体生产的条件,当然也就不可能进入封建社会。关于西周的生产关系等问题,甚为复杂,这里不能多谈。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铁制的农具出现了。最早的铁铧犁,是在木底上套上V字形的铁口,叫作铁口犁。当时还出现了铁口锄、铁口锸、铁镰刀等。这样,进行个体生产就有了可能,奴隶制下共耕共耘的劳动形式也跟着破坏了。随着生产力性质的改变,阶级斗争激化起来,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和奴隶暴动撼动了奴隶主的统治,促使列国建立起封建的政权。
铁口犁不能深耕,只能在地上划一道沟,效率也不高。到了汉代,它逐渐为全铁犁铧所代替。根据考古发现,那时的全铁犁铧有大小两种形制。小的只有十厘米宽,重量还不到二市斤;大的则长宽均达四十厘米左右,重量达到十四五市斤,最重的更在十八市斤以上。这两种大小悬殊的铁铧犁的使用,除因地区而异之外,恐怕与农户大小也有关系。很可能,贫下的小农户一般使用单牛或由人力挽引的小犁,而地主和富裕农户则多用大犁。笨重的大犁不能由单牛曳引,而是由双牛合犋架长辕来曳引的。汉武帝时赵过改进的耦犁,可能就是大犁的一种。据《汉书·食货志》记:“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古制,九夫之田为一井,三夫之田为一屋;一夫为田百亩,即一顷,十二夫共耕田十二顷。古以百步为亩,汉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古之十二顷,当汉制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其效率相当于古之十二夫,这是生产力的很大提高,但是耦犁需用二牛三人,一般贫下农户无力单独利用它,因此这种较为先进的农具就必然要对小农户发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古代,在中国北方,只有贵族有姓,一般奴隶是没有姓的。个体生产发展后,产生了一个个的小农户,他们的家庭都需要一个标志,他们往往就以居地为姓。过去处于同一共同体的农户,往往采用同一个姓。这样,就形成了宗族聚居的现象(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宗族聚居是由原始公社瓦解而形成的)。宗族中一些有势力的人成为族长。族长掌握很多的耕牛农具,一方面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大犁,一方面又利用族长的地位和掌握的农具来组织农民生产,并通过这种活动逐渐把本宗族的人和他们的土地控制起来,这样就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东汉晚年崔寔所著《四民月令》一书详细记载了洛阳附近大族豪强地主管理田庄和组织、指挥生产的情况。
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创盛世的明君(唐太宗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应急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079444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20-09-01
首版时间 2020-09-01
印刷时间 202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64
CIP核字 2020019092
中图分类号 K827=42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9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