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明游北京-京城大运河
内容
亮点展示

文明游系列详情页6--大运河.jpg

编辑推荐

大运河是北京这座古城最有灵性的命脉。涛涛不停的运河水带来了属于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值得留恋的往事,潺潺的流水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江南般的灵动。运河水汇入什刹海,成为这座古城里永恒的风景,让这座城市成了北京,也成了一座温润的古城。本书全方位介绍了大运河北京段,是了解京城大运河沿线文明的不二之选。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京城大运河及沿途的历史遗迹。开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大运河数百年的文化,然后按照地理方位详细介绍了京城大运河各段的历史遗迹,包括它们的历史和现状、地理位置、开放时间等,并辅以相关的民间传说,使得整部书呈现出既厚重又生动的特点,读来兴趣盎然。

作者简介

万安伦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中组部专家库专家。出版专著《中国文学奖励史》《美德照亮人生?爱国》《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奖励机制研究》。出版编著“北京文化热点丛书”等30余部。其专著《美德照亮人生?爱国》获201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第一章相约文明游北京

第二章闲来话北京—京城大运河

大运河边的北京城/ 10

数百年的运河文化/ 12

文艺作品里的京城大运河/ 18

第三章京城大运河往事

站在通州望京城

通惠河畔/ 26

张家湾镇/ 38

通运桥、虹桥/ 46

皇木厂村/ 54

燃灯佛舍利塔/ 62

三教庙/ 74

永通桥/ 84

大运河森林公园/ 94

通州大运中仓遗址/ 104

通州博物馆/ 108

西海子公园/ 114

运河边的水岸粮仓

南新仓/ 122

禄米仓/ 132

海运仓·北新仓/ 140

东不压桥遗址/ 146

澄清上闸(万宁桥)/ 152

通惠河玉河遗址/ 156

银锭桥和金锭桥/ 162

什刹海/ 172

水岸山边望玉泉

汇通祠/ 182

德胜门箭楼/ 190

南长河/ 196

瓮山泊(昆明湖)/ 204

昆明湖绣漪闸/ 214

广源闸/ 218

参考资料/ 222

精彩书摘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早在元代,在北京运河的沿岸就已经开始形成元大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围绕着水运也出现了颇具南北交融特色的商业街市和文化景象。如今地安门至鼓楼一带的传统商业格局、什刹海周边的码头水市风貌,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今天,在运河沿岸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珍贵历史遗迹,如白浮泉及其引水渠、通惠河水道(包括城中段的玉河等)、坝河、沿河附近的仓场(南新仓、神木厂等)、闸坝(广源闸、庆丰闸等)、码头(高碑店、张家湾)等。漕运的兴盛也带动了沿岸许多城镇的发展,张家湾就是最好的例子。位于潞河与永定河交汇处的张家湾,是京东第一大天然良港。每当冰雪消融、春江水暖的时候,城外的运河上就是一片船桅林立、舳舻连绵的景象,明代文人蒋一葵就曾形容这里是“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明人曹代萧诗:“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在那时,随着张家湾漕运的发展,它也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漕运码头,市井的繁华和文化气象展现无遗。

而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也因着这独特的地理及文化优势,不断融合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属于北京的人文特色。从江南一路北上的大运河,在为首都带来供给的同时,也在北方的粗犷中增添了几分属于江南的细腻。而北京的文化更是因着大运河的影响,逐渐衍生出了更多的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当数国粹京剧了。据资料记载,京剧就是在大运河的作用下,南北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最好例子。与漕运有关的花会、庙会、放河灯、舞龙、高跷、运河号子等民风民俗以及民谣等,对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作用。北京民谚中如“西有三家店,东有张家湾”的说法,就是运河文化对北京历史影响的反映。

而在北京,运河沿岸地区的风俗习惯更是将大运河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商人由江南北上,来到北京地区,也将他们当地的风俗带到了北京城,在通州就有这样一座寺庙佑胜教寺,它供奉的并不是传统北方人所信仰的道教抑或佛教神佛,而是我国沿海城市所尊奉的妈祖。在运河的沟通下,宗教的信仰也便随着运河来到了这常年与水打交道的北京周围。

不断巩固的都城地位,以及这里众多民族、不同地区人民的会聚,使北京形成不断包容聚合的城市态度。如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北京城早已不仅仅吸引全国各地人们的目光,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人们来到这里,相信在北京包容大气的氛围里,这里将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数百年的运河文化

数百年来,在北京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老话:“北京城是漂来的。”作为六个王朝的都城,北京如巨龙般昂首在中国的北方。但其实受其自然环境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北京自古以来便是苦水之地,这里众多的粮食和物资都依赖于南方城市的供给。而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既可以满足运输成本低廉、速度又不至于太缓慢的交通方式,非水运莫属了。因此,随着北京开始成为一国之都,漕运作为水的一项新功能便应运而生了,由此运河也开始登上了北京经济的舞台。在北京城内,纵横交错的水系与由南至北、一路跨越南方的广大区域而来的大运河相互贯通,为旧时北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给养,也为北京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昌盛。

历数古代漕运的价值,其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等方面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所谓漕运,其实就是通过海道、河道将地方官府征收的粮食、物品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的地方。而漕粮,便是通过漕运而运往各地以供政府各项开支的粮食。漕粮的运输对北京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这源源不断的漕粮供给,作为都城的北京恐怕一天都难以正常运行,而漕运除去运送维系京城命脉的粮食和日用品外,北京城几乎所有的诸如木材、砖石等建筑材料,也都依赖于这条大运河。此外,紧邻京师的京畿重地——天津,也是靠着便捷的水运来拱卫北京,加深两地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说古时北京的存在,就依赖于这条曾奔涌了千余年的大运河,北京的文化,也就是源远流长的漕运文化。

“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作为维系北京经济命脉的重要手段,漕运历来都深受统治者的重视。而说到北京开凿漕运的历史,它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并在辽金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辽史》中就曾经记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为向京城运送物资, 萧太后曾指挥修建了从张家湾到迎春门(约在今南横街东段附近)的人工运河,即人们常说的萧太后河,这也是北京建都历史上关于漕运的最早的一条记录。为发展漕运,辽代统治者在北京开凿了多条“萧太后运粮河”,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幽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到了金代,统治者又将永定河的河水引入运河,来发展京师的漕运,为了控制河流水量,人们还沿河设置了闸坝,同时,又引高梁河上游支流的河水,经人工开凿的引水渠,注入中都城的北护城河,然后再把北护城河的范围向东扩展与闸河相接。这样,通州的粮船便可以直接进入京城,节约了粮草运输的周期。但由于闸河水量有限,每当枯水期,漕船常常会因闸河水量不足而出现浅滞的情况,因此,为满足京师对粮食的需求,当时的漕运还不得不兼用车辆陆运。金代,张家湾作为通州通往北京城的漕运码头,从大运河运输来的大批粮食物资进入张家湾后,有的立即换车马运入北京城,有的则暂时储存于通州各仓储货场,由此,通州也便成了“水陆要会”和“百货所聚”之地。在今天的通州,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货栈遗迹,如粮仓、皇木厂、盐场、木瓜场、竹木场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明游北京-京城大运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万安伦
译者
编者 万安伦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44741
开本 16开
页数 222页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517
CIP核字 2018253729
中图分类号 K928.42
丛书名 文明游北京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1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7: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