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之书+死亡之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命之书》

1.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毕生行医生涯和人生经验的总结,风靡世界近三十个国家的叙事医学经典作品,席卷《纽约时报》书单。

舍温·B.努兰医生是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问诊过上万病人。同时,他还是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教授,TED演讲人,长期为各大报刊撰,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医生。本书被译成29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深受欢迎。

2. 活着,靠的是身体的智慧;这是一个关于你自身的故事,你体内的故事。

努兰医生以医者的身经历和哲学家的宽厚视角、医学史学者的审慎用来源于自己身经历的故事为读者展现“身体的智慧”,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越是深入,越会发现我们未知的领域就越多。

3.人类探索生命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本有营养、看得懂的医学故事书,了解自己掌握生命,你值得拥有。

努兰医生用一个又一个自己身经历的临床案例故事,带领读者开启一段引人入胜的人体探秘之旅。让人不知不觉被带入其中,跟随医生走进或惊险、或感动、或充满意外的未知领域。从细胞、染色体,到生命的起点——子宫,从血液循环,到心脏,再到思维的中枢——大脑不仅像侦探小说一样精彩好读,更有医者对于生命哲学的思考。

4. 颜值在线,书本身就是艺术品,增加了收藏价值。

设计为书构筑宁静的阅读空间,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在《生命之书》中,努兰医生说:“我们活在韵律里,是因为我们体内有着韵律。”人的每一次呼吸、心跳,各组织、器官协调起来维持身体的自然平衡,就是一曲天然的生命乐章。生命是协奏,又是独奏,护封的画面来自马蒂斯的经典作品《音乐》,与努兰医生的核心观点暗合。设计令书更加生动,有温度、可触摸。摘掉护封,洁白的内封上,舞者的形象若隐若现,给人想象空间。字压凹,如同雕刻一般,谁说生命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死之书》

1. 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毕生行医生涯心得,剖开死真实面目。他想对医生说的话,想对病人说的话,都在书里了。

借由医生的视角,了解医生的心态。认清死的真相,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做决定。

医生不但要照顾病人,还要了解病人,一定要对病人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及其改变的可能性有透彻的了解。这是医学艺术中固有的一部分,一个善于思考的医生应常思考“都在控制之中”与“大概可以”之间的界限。在没有与病人交谈的情况下,检查与药物的效用都很有限。这种智慧是终生临床抉择的经验累积,也是应该与患者共同分享的。

2. 《死之书》英原版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入围奖。盘踞《纽约时报》书单长达34周,被翻译成29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好的告别》《当呼吸化为空气》读者不容错过。

3. 人为什么会死?这背后有什么自然规律?有的人痛苦,有的人安详,死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

有关人们如何死的可信资料并不多,本书借外科医生之手揭开死过程的神秘面纱。

诗人、散家、历史学家和智者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提到死,却很少眼看见。医生与护士经常目睹死,却很少有人用字记录。关于死与死过程的献已有不少,大都是想帮助丧失人的人应付情绪上的伤痛,身体衰败的详细过程则大多未被提及。只有在期刊上,才能找到对不同疾病夺取我们活力与生命的过程的真正描述。本书以作者毕生行医生涯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娓娓道来,抽丝剥茧,以人们所能接受的方式,让人们接受死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并真实呈现死的全貌。

4. 被冰冷的机器和陌生的医护人员包围,孤寂地离去,是你想要的人生大结局吗?

不论一个人多么相信“临终过程没什么好惧怕的”,一旦事到临头,还是会感到害怕。除非我们对将要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事能预先有所了解,才不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每一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它对身体的破坏总是在一个非常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所以,我们若能认识所患的病症,才不会胡思乱想;若能确实了解它的致命过程,才不会在面对死时产生不必要的害怕。好是能有所准备,知道到了什么地步可以寻求解脱,甚至考虑全然结束这段人生旅程。

5. 死的尊严,到何处去求?

死的艺术,就是生的艺术。这种尊严,源于好好活过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是种族延续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承认了生命的终点就是死,而且随时有意外结束的可能,任何阻止死的企图都是虚幻的。但事实却是:我们的社会经常被现代科技强烈误导。我们应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把每当作人生中后来过,用生前创造的记忆,温暖爱自己的人,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活得有尊严的人,死得也有尊严。

6. 大胆讨论,谁有权主宰生命?

宣扬不同观点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后可能达成共识,而在于让人们认识到可能没有共识。

所有关于人类生命的讨论,都不会出现一致的答案,但是却应有一致的态度,就是包容和探究的态度。

7. 艾滋病、阿尔兹海默病、心脏病、癌症究竟是谁夺走了我们的生命?对于“不治之症”的治疗,我们到底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作为病人,作为家属,你知道的是否太少?

书中涵盖了夺走大多数人生命的疾病,可以代表我们死时都会经历的过程。很多疾病的本质就是老化。把医生给我们的信息视为理解病理的工具。每个病人都应该熟悉相关知识,好知道从哪一个时间点开始,是否继续治疗是有争辩余地的。多做些事似乎是为了满足医生所需,而不是病人所需。一些神奇治疗的成功,常使医生认为他能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以及救回一个或许不希望被救的人。

8. 颜值在线,书本身就是艺术品,增加了收藏价值。

设计为书构筑一个不被打扰的阅读空间,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死是终点又是起点,生命生生不息在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护封的画面来自马蒂斯的经典作品《舞蹈》,死之舞让这本书不再冰冷,设计令书有了温度、可触摸。摘掉护封,洁白的内封上,舞者的形象若隐若现,给人想象空间。字压凹,如同雕刻一般,谁说死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作者简介

[美] 舍温·B.努兰(Sherwin B. Nuland)著

耶鲁大学医学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外科医生,临床学、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教授,耶鲁大学社会与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Policy Studies)研究员。TED演讲人。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获得者,《纽约客》《纽约时报》《时代》《纽约书评》专栏作家,曾出版过十余部著作,其作品曾盘踞《纽约时报》书单长达34周。

内容简介

《生命之书》:

德国医生、心理学家洛伊(Otto Loewi,1873-1961)曾说:“生命科学中包含的精神价值,是无法用科学那种物质的态度说清楚的。”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艺术。

《生命之书》是努兰医生个人行医生涯和人生经验交织而成的记录与反省。作者以医生的身份带领读者开启一场探索生命的旅行,以医生的双手揭开生命的神秘面纱。以疾病为切入点,从循环、神经、消化,讲到生殖,用作者处理过的真实病例,让读者知道各个如何运作。另有章节专门讨论血液、遗传、心脏,以及人体细胞浸泡于其中的组织间液,还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本书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人体的精妙,更讲述了使生命延续,以及人存在的意义。

在医生的眼中,见到的多半是人体脆弱的一面,但也一定会见证人体对抗疾病时展现出的强韧生命力,各个组织之间紧密合作,达成协调平衡状态的“身体的智慧”。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一部复杂而精密的机器,更能够不断适应和调整,一次次重回平衡状态,为了生存。关于身体,关于生命,关于疾病和健康,我们探索得越是深入,就越觉得有更多的未知

----------

《死之书》:

16世纪人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过:“生命的用处,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时间的运用;一个人可能活得很久,却只活了一点点。”

生命的终结如同落叶归根一样,是自然规律。死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坎,对于死,很多人不愿提起,甚至忌讳。如果我们能够对死多一些科学、理性的了解,不论作为病人,还是家属,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多一些坦然。作为健康的人,认识到死这件事情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话,我们是否能对生活多一些大气和宽容。只有在诚实讨论死的详细过程时,我们才能面对那些我们害怕的事情。

《死之书》凝结了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毕生行医生涯的智慧与思考,结合自己的身经历将死在生物学与临床观点上的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作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是:只要环境许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死去。只有了解真相与准备去面对,我们才能对未知的死世界的恐惧。

死的尊严源于好好活过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是种族延续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承认了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任何阻止死的企图都是虚幻的。明智的建议是把每天当成后过,同时竭力生存,就像永远会活在世上一样。

死的艺术,就是生的艺术。我们在死中企求的尊严,在我们的生活中去求。活着时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以后将被回忆的,后人回忆的将是我们过去所活的几十年。活得有尊严的人,死得也有尊严。

目录

《生命之书》

自 序 i 维持体内恒定的机制

前 言 vii

第 1 章 求生之战

006 玛吉的苦难

010 要命的误诊

014 手术台上与死神赛跑

017 危险之旅

第 2 章 体内恒定的海洋

027 神奇的人体内环境

030 动脉树

034的敏感和伟大

036 医学生的课

第 3 章 淋巴与癌细胞的暧昧关系

045 癌细胞的转移是怎样完成的

048 怀孕与癌,生命的喜与悲

053 冥冥中那份神奇的“不放弃”

第 4 章 神经:高、精、尖的工程

063 灵魂里有好多调皮小精灵

068 比互联网更复杂的人体生物网络

084 失去本体感与意志无关

第 5 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093 当人类次透视细胞

098 神奇的DNA

100 基因密码

103 都是基因缺陷惹的祸

110 从细胞的生化结构追溯生命起源

第 6 章 命运和自由意志

121 多出一条染色体:DNA复制也出错

124 智障者并非来自另一个星球

128 一个唐氏儿的命运交响曲

第 7 章 爱的行为

141 维纳斯之丘

147 大卫之勇

152 天雷勾动地火

第 8 章 子宫的演出

161 开启生命之旅

163 基因导演了一场生命之舞

167 生产,依身体的自然韵律而行

174 没有人是座孤岛

第 9 章 搏动的心

186 心脏是生命之源

196 换心人:惊心动魄求生路

214 重“心”做人的沮丧和困惑

第 10 章 血的传奇

226 血液中流淌的生命故事

232 当新手医生遭遇血的教训

234 我成了“麻烦先生”的救命恩人

244 治疗是呼唤自然直觉的艺术

第 11 章 病菌的盛宴

257 胃部生理学之父的故事

261 食物的消化道之旅

274 神秘的肠道怪病:猪痢

292 病菌再度反扑

第 12 章 翻开大脑这本书

304 大脑是主宰心智的中枢

307 认识心理神经免疫学

312 叹为观止的开颅手术

后记 319

《死之书》

前言 i 选择属于自己的死

第 1 章 绞痛的心

005 触摸那颗心后的颤动

009 直面死的脸

012 缺血的心脏与猝死

015 灯光渐暗:一位心肌梗死者的濒死体验

017 冠心病患者的“黄金一小时”

第 2 章 衰竭的心

025 心脏跳动的秘密

027 冠状动脉——花冠般的背叛者

030 “溺死”于心脏病

033 他就这样告别伤痕累累的心

036 小心翼翼地活着

040 陌生的急救小组

第 3 章 无解的老化之谜

050 见证衰老:祖母的漫漫长路

057 心脏和肾脏将怎样变老

060 脑卒中的本质是“老化”

063 老人的朋友

065 当灵与肉分开时

第 4 章 老者的死之门

078 生命有其天然的极限

081 损耗理论与定时

085 死基因

086 告别人生的理由非此即彼

090 自毁,奔向来世

091 生死有时

第 5 章 阿尔茨海默病

101 结婚50周年纪念日

107 步向终点

112 像植物一样的人

114 给一个名字

119 阿尔茨海默

123 走过黑暗的幽谷

第 6 章 谋杀与安宁

132 救命四分钟

134 濒死剧痛

136 惊讶的眼睛没有一丝恐惧

143 体内的睡梦之神

145 死而复生

第 7 章 意外、和

157 横干天运

159 一一败阵

163 悲哀与困惑

165 那些历史上的“医病同谋”

169 自我谋杀与自求死

第 8 章 艾滋病的故事

181 困惑的浪子

185 来历不明的时代新病

190 披着细菌外衣的病毒

第 9 章 病毒的一生,人类的一死

199 脆弱的杀手

202 趁火打劫

206 苏醒的惰性癌症

209 爱的支撑

213 双重的死

第 10 章 恶意的癌症

226 忧郁的黑胆汁与少年犯

230 癌之诸多恶行

235 癌症恶病质

第 11 章 癌症与希望

245 关心则乱

248 误导

252 怕痛的律师

256 好好过个圣诞节

第 12 章 教 训

266 善意的谎言

269 解谜的诱惑

272 够长了,年轻人!

276 把死藏起来

277 临终之美

279 遗弃

282 天意

后 记 285 死的向导

精彩书摘

自序

维持体内恒定的机制

本书首度出版时,用的是另外一个名字。我在初版的前言做了解释,当初为什么要用“身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Body)作为书名,然而一年后出平装版时,我把书名换了过来。接下来的这几十年间,我多次翻阅此书,越来越觉得两个书名之间有着十分巧妙的联系。我们能够存活下来,依靠的正是身体的智慧。

人体会设法维持一个稳定状态,且持续不断地调整身体的正常组成,并让这些成分保持均衡。若是均衡状态遭受破坏,人就会生病。依据这些原则,医生的作用就是协助人体重建平衡状态,具体做法是开立(通常是草药或其他植物),供给身体所欠缺的成分,或把过多的成分排出体外。按这种观念,人体的疗愈能力既能维持体内成分的平衡,同时在失去平衡的时候有办法重建均衡。

我们知道,体内的细胞借由上述种种机制,持续调节细胞内外的环境,以维持健康。历经2 000年的研究与演进,直到19世纪20年代,科学家才得到一个词,可用来涵盖身体维持内在均衡的所有方法。我所说的就是“恒定”一词,它是由两个希腊字组合而来,原意是指“维持平衡”。因此,现代生物科学的词汇不但和约莫2 400年前希腊人的理论相符,就连所运用的字也与古人一致。恒定是延续生命所必要的内在平衡。

人体共有约75万亿个细胞,其中只要有部分稍微失去平衡,附近或别处就会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立刻就能采取与此相对应的行动。一旦传来必须采取行动的信息,人体几乎会马上展开修正,并知道要如何应对。所谓“身体的智慧”,正是这个意思,而我们也借此得以存活。不论是体内哪一个器官里的细胞发出求救信号,也不管它是借着血液、神经、细胞或局部的体液传送的,位于他处的腺体、神经中枢还有血液,都会接收到这个信息,知道要提供协助。如此一来,就启动了人体内确保安全的种种机制。

若出于某种遗传、感染、代谢或其他原因,重回稳定的修正机制无法达成任务,人就生病了。有时,过了一阵子之后,人体就会适应新的状态,并在稍后不久重回恒定。如果真能如此,疾病就会缓和消退,不需介入,病人也能不药而愈。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身体没办法修正失衡状态,疾病持续进展,直到病人自己也有感觉了,此时就需要处理。不论是借药物补足、排出甚至是摧毁过多成分,通过外科手术除去发病的根源,借由放射治疗把病灶消灭,或是结合多个或全部的上述手段,团队都会想方设法重建体内的恒定机制。如果成功了,就能重拾健康。要是不幸失败,疾病仍在,就有可能会走向死。

面对破坏恒定的威胁,身体会自动产生反应。所有的修正机制都能实时采取行动,不需我们费心插手。除非细胞被无法抵御的分子畸变完全击溃,上述所有调节程序一直都在持续进行,我们却没有任何感觉。

在本书里,你会读到许多这方面的资料。我将描述由器官组成的各个,比如神经、消化、循环以及生殖,并借由我处理过的病例,让读者知道各个究竟如何运作。另有章节专论血液、遗传、心脏,以及人体细胞浸泡于其中的组织间液,还会讨论到生命的基本单位,也就是细胞。但愿通过描述几位具代表性的病人,能够让各位看出身体本身也具有智慧,且在现代医学的协助之下,可助我们击退对于体内恒定的种种威胁,而这样的均衡状态正是维系生命所需。

本书问世以来,虽说这些年间,医学已有很多重大发现,但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并未因此失去价值。本书的内容既实在又实用,和首度问世时并无不同。

尤其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已发现许多方法可增进身体的抗病能力。我说的不仅是疫苗、控制体重、戒烟等作为,而是指有些直接而个人的日常活动,能够增进我们保持健康的能力。这类活动已证实对于抵抗身体的头号大敌特别有效,这个大敌一直被认为相当无情且难以应对,直到近几年我们的认知才有所改变。这个大敌就是—老化。

不管我们多么小心,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有毒物质,并且定期做健康检查,老化过程仍然坚定地一点一点地腐蚀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且逐步削弱体内维持均衡机制的能力,以至于当面对威胁时,不再能够有效地做出回应。我们体内的、免疫、神经以及其他传递信息和修补的,就和我们脸上的皮肤一样会发生老化。1800年,一般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是39岁;到了1900年,则是49岁;时至21世纪,已超过75岁。然而,除了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有所改进,20世纪大的变化是公共卫生的进步,例如饮用水的洁净、居住环境的改善、卫生条件的提升、良好的个人习惯及防疫措施。现在有很多人无病无痛地活到十岁,甚至可以突破百岁大关,然而其中有太多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协助,不能独居。

老龄人口众多,如今人们应该关注的是,要如何在这些多出来的岁月中,拥有活力并享受生活,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余生都得住在养老院里苟延残喘。我们也知道有很多方法能够补足身体的智慧,同时照料身心,并获得有活力而有益的老年生活。如此看来,显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影响到年老之后的生活形态。这需要点智慧,亦即每个人对于周遭世界极为小心谨慎所累积得到的智慧。

过去10年中,有个极为根本的事实已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一位老者是否能够照顾自己,继续维持活力,并对社会有所贡献,重要的关键即在于体能,而不是疾病本身或其他病理现象。人们年纪越大,肌力和骨质密度之类的因素就越重要。

幸好,研究再三证实,年老体衰的情况不但可以事先防范,而且配合适当的运动,甚至可以逆转此过程。即使是年过85岁的长者,在专人指导下进行高阻力训练以及重量负荷训练,仍可在六至八周内让肌力成为原先的两倍。更多且更强的肌肉拉动,能够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症及的情况,显著地增强身体的平衡和行走能力,能够完成室内或室外的日常动作。没错,规律的运动可增加寿命。

然而好处还不止于此。我们已经知道,人的身体(特别是脑部)要比过去认为的更有智慧。能够对自己的老化过程有所作用的器官,就是大脑。研究人员已发现,有一类蛋白质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对抗伤害与死,使得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更有效率,从而促进思考的交流,还能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量,并生的神经细胞。要刺激这类蛋白质的制造十分简单,亦即追求积极的智力活动:阅读、思考、研究、听演讲,甚至进行诸如参观博物馆之类的活动。

通过以上描述的方式,我们如何生活,将可决定人体所展现出来的美好特质。这才是身体的智慧之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精彩书评

《生命之书》

生与死,是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命之书》和《死之书》是一位美国医生对生死的思考。我觉得人要活得长、活得好,一生中要学会放弃,要学会给予。生命是有限的,要活放弃,活给予。比如说,作为老师怎么延长生命?好好教学生,以学生的生命“延长”自己的生命;怎么才能扩展自己的事业?要好好教学生,以学生的事业扩展自己的事业。作为医生,抢救一个人的生命等于延长自己的生命,救活一个人自己就过得幸福。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

医学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延长我们的寿命,但且没有延长我们的健康,只不过让我们与衰竭斗争的时间更长一些而已。生物学里的任何东西离开进化都讲不通,也就是说,新的生命是进化而来的,同样死和衰竭也是进化而来的——几乎从地球生命进化之初,蓝细菌就在自己的身体内包含了死装置,这一如此违背直觉的事情,一直保留至今。显然,我们不可能指望在人类中进化出,但恐怕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希望永生。所以,生命需要有尊严地度过,死也必须有尊严地面对。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赵斌 教授

生命究竟是什么?就算你把这个问题抛给生物学家,他们恐怕也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生命之书》同样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作者舍温·努兰从一个医生的角度给出了他的观察,特别是生命在疾病面前是多么地脆弱。这本书的字说明,以纯粹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认识生命,并不会令我们变得冷酷无情,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到作者对生命的关切,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热情。

——叶盛 副研究员生物物理研究所,《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译者

人体本身是令人惊叹的机器。

——《时代周刊》(Time)

这是一部令人难忘的著作,是对经典医学很好的补充。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的、优美的、抒情的,是对生命精妙的赞美。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对生物学、医学和生命本身深远的思考。

——《旧金山纪事报》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努兰医生对的热情是有目共睹的,他将人类奇妙的画卷缓缓展现在我们眼前。

——《纽约日报》 (Newsday)

努兰医生向我们展现的是生命的序曲,哪怕遇到障碍,它都是绵延不息的。每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都能拍成一部“急诊室的故事”。

——《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

努兰医生为我们揭开了几十年来在医院这个战场发生的故事,他对人体的精密叹为观止,这种迷恋也深刻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 )

我们都应该珍视这样一本书,它让我们能够想起,原来治疗是一种天赐的恩典,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养育和呵护它。努兰医生已经从对手术刀敏锐的注意力,以及外科医生的直率,转向了对生物体创造的鼓舞人心奇迹的探索。

——《华盛顿邮报》 (Washington Post)

精彩绝伦!我们已经完全被这些动人的、有趣的症状和体征的描述深深迷住了。

——《纽约时报书评世界》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笔力雄健!字里行间流出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病人深切的同情心。

——《美国医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错综复杂的人体奇迹,一场诗意盛宴。

——《康涅狄格医学》 (Connecticut Medicine)

----------

《死之书》

很多初涉小说创作的新人,难写好的情节之一就是人物的死,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死的体验都是源于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的“货”。医生则是例外,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与死打交道。《死之书》就是出自一位医生的笔下,让我们真切看到人们在和平年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的,从而让我们更加了解死,也就可以不再惧怕死。只有当你不再惧怕死时,你才能更好地享受活着的每一刻。

——叶盛 副研究员生物物理研究所,《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译者

这个故事出自一位敏锐观察者之手他见多识广,深思熟虑,并用优雅的语言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努兰医生的著作,反映了一种务实、谨慎的怀疑态度,并自始至终弥漫着恻隐之心。

——《华盛顿邮报书评世界》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

笔力雄健,对人类生命走向终点的方式进行了无情、坦率以及生动的描绘。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

这是我读过的强大、敏感、无情以及理智的书。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

努兰医生写出了几乎所有与死密接触过的人都感同身受的字。他从不避讳自己的职业所代表的深意。如果对自己的身体不够了解,你可能会无法读懂《死之书》。即使放下,终有,你会重拾这本书。

——《纽约客》 (The New Yorker)

惊人的坦率,终止了我们对死的幻想。

——《新闻周刊》 (Newsweek)

任何依然不相信自己有会死去的读者,看完这本书后,必将颠覆之前的想法......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了解的知识。

——《美国》 (USA Today)

努兰医生带着一双训练有素的临床医生的双眼,窥探到了感性与哲学的奥义。

——《纽约日报》 (Newsday)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之书+死亡之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 舍温·B.努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91275T
开本 32开
页数
版次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