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原来帝王是苦工(从大禹到溥仪)/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充闾的《原来帝王是苦工(从大禹到溥仪)》是首部以帝王为观照对象,特别是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群体而加以集中透视和剖析的历史作品;且透视和分析历史上帝王的种种悖论,囊括了大量的偶然因素、异常现象、矛盾事物、微妙细节、边缘存在,以及一系列源于内心的感悟、体验与思考,思想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

内容推荐

王充闾的《原来帝王是苦工(从大禹到溥仪)》讲述中国历史上的20多位帝王之事,透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复活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揭示历史的种种悖论:秦始皇欲以有涯的生命追求无涯的欲望,却不得不无时无刻向着有限回归;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个“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他的成功却揭示了功业与道德的背反;抚顺是大清朝开创三百年基业的肇源之邦,末代皇帝溥仪最终却以囚徒身份出现在当日的龙兴故地……全书关注个体心灵世界,重视瞬间、感性、边缘及其意义的开掘。内容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目录

原来帝王是苦工

欲望的神话

落魄刘郎作帝归

血腥家族

圣井与辱井

老皇帝的难题

机关算尽

无字碑

作个才人真绝代

赵家父子可怜虫

残碑荒冢认辽朝

完颜三兄弟

强梁无奈死神何

宦祸

狮山梵影

驯心

东上朝阳西下月

试读章节

原来帝王是苦工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这场惊天浩劫所带来的深悲剧痛,令我几天时间里惶悚不安。从文友的一次谈话中,偶然听说大禹的故里在现今的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于是,在伤恸之余又增添了一层牵挂——北川属于灾区的重中之重,“禹王故里”肯定也深埋于废墟之下了。

大禹,在后世人民心目中,其崇高地位可以媲美于他的高祖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那首《生查子》词,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

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我自思量禹”,旨哉斯言!我觉得,在这位民族英雄身上,足资后世缅怀、景仰的献身精神、人格魄力与事业修为,实难一一缕述;不无遗憾的是,作为历史话题,当代学人关于大禹的言说,较之古代却相对很少。也许是认为,茫茫禹迹在当时就已如轻烟淡霭,玄渺无凭;而随着世代暌隔,更是前尘淹忽,难寻鳞爪。可是,作为全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财富,其典范性和普世意义重在人文价值。即以禹王视解倒悬、抒民困为己任,身先士卒,栉风沐雨,十三年如一日,奔波于山川、田野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足资彪炳千秋,垂范万世,在当今尤其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大禹的身世与功业,距今已四千余年,可谓悠哉邈矣。但他自始就不是以神话传说中的虚幻形象现身,更不像后来某些疑古学家所说的只是一条虫,而是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生活在现实之中。经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十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先秦文献中,最早记叙大禹行迹的是《尚书》;继而有《诗经》、《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不仅述其言行,而且于其盖世勋劳尽皆交口称赞。许多文献中在“禹”字前冠以“大”字,译成现代文字,便是“伟大的禹”。

古代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之说。儒家向来以出言有据、执事严谨自持,孔夫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可是,关于大禹的德业,却是反复多次地引述,并且予以高度赞扬:“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长年累月地为百姓勤劳,一点也不为自己。这真是崇高得很啊!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轲有言: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在《孟子》一书中,像这样谈论大禹,多达三十处。《庄子.天下篇》则引述墨子的话:从前,禹堵塞洪水、疏导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山三百,支流三千,小溪无数……骤雨淋身,强风梳发。禹是大圣人,而为了天下,竟这般地劳苦。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前一句歌颂大禹劈山浚河,治平水土,教民稼穑,划分九州,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丰功伟绩;后一句状写他的奉献精神。二者合在一起,完整地概括了大禹一生的德业。

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在古代神话系列中,带有极大的普遍性。除了非洲、北欧与东亚外,几乎遍布于整个世界。这当是由于洪水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留给世人历久不磨的伤痛记忆。这种记忆又是群体性的,经过一代代的流传、丰富、夸大、加工,遂逐渐积淀而进入群体创造的神话。在这里,宗教信仰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以致把它归因于神对于人间充满罪恶十分不满,要用大洪水消灭掉他的全部创造物——而这些创造物,正是上帝用泥土造出的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而一路发展来的。

但是,在中国,华夏民族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却没有洪水毁灭人类和惩罚原罪、人类再造的主题。大禹的后面没有宗教和神的存在。在对于洪水成因的阐释上,也与世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从中国古文献记载看,主要是当时中原地区比现在要温和得多,加之,森林草原茂密,雨量充沛,导致雨季江河泛滥,洪水横流,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一大祸患。因而,治水的大禹便更多地具有现实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其艰苦奋斗精神也就更具现实意义与人文价值。这一类论断,已为近代气象学、地质学所证明:中国从五千年前的仰韶时代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瑚在温暖、潮湿得多,河水的径流量和洼地的蓄水面积剧烈增加。亚热带的雨水偏多,造成了这一地区洪涝灾害的频发,加之海侵的影响,便有了尧舜禹时期“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滔天”的记载……

P1-3

序言

二十年来,我写了一系列以帝王命运与龙廷中的“悖论”为话题的历史文化散文,本书为其较为完整的专集。

在我看来,举凡有关人性的拷问、命运的思考、生存的焦虑以及生命的悲剧意义的探索,作为特殊群体的古代帝王,都会一无例外地涉及;而且,往往会深入到哲学的层面,触及一系列不易把握的、没有逻辑的、充满玄机与隐秘的东西,即所谓历史的吊诡,人生的悖论。应该说,这是一个颇具诱惑力与挑战性的话题。诚如英国逻辑学家斯蒂芬·里德所说的:“悖论既是哲学家的惑人之物,又是他们的迷恋之物。悖论吸引哲学家,就像光吸引蛾子一样。”

根据我的理解,所谓“悖论”,是指一种能够导致无解性矛盾的命题,或者命题自身即体现着不可破解的矛盾。悖论也可以表述为“逆论”、“反论”,诸如,二律背反,两难选择,应然与实然、动机与效果的恰相背反,等等。单就悖论本身来说,冲突的双方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和理由,一般不涉及正误、是非的判断,而是体现在矛盾选择之中。也正是为此,它使历史的话题带上了深邃而苦涩的哲学意味。

写作过程中,对于下列耐人寻味的课题,我从哲学的角度,作了形象的解读和诗性的阐发——

其一,帝王,是历史的产物。现在,一提起这类角色,人们立刻会想到:“龙章凤姿”,“金口玉牙”;手操国柄,口含天宪;极权统治,富有四海,觉得这些所谓“真龙天子”神秘无比。其实,在最初年月,帝王(或曰酋长)不过是一个风范大国民,甚至是标准的苦工。“当尧之时,尽大地是洪水,尽大地是兽蹄鸟迹;禹荒度八年,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檫,方得水土渐平,教民稼穑……何曾有受用处!茅茨不剪,朴角不斫,素题不□,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太羹不和。铡簋之食,聊以充饥;鹿裘之衣,聊以御寒。不惟无享天下之乐,而且有丛天下之忧。尧黧舜黑,固其宜耳。”(明·陈眉公语)至于什么“三宫六院”,“酒池肉林”,荒淫无度,独夫暴君,那都是后来的事。当然,若是从其矛盾猬集,悖论重重,刀光剑影,血火纷飞,“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的惨酷生涯上看,也可视为另一种意义的“苦工”。

其二,欲望的无限扩张。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很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应该说,秦始皇就是这种“中国人”的一个突出代表。通过典型事例,我写了他的飞扬跋扈的一生,自我膨胀的一生,奔波、困苦、忧思、烦恼的一生,遍布着人生缺憾,步步逼近失望以至绝望的一生。他在“人生角斗场”上,看似不断地攫取“胜利”,实际上,正在一步步地向着幻灭的结局逼近。难为他,想象力竟然如此发达,制造出了一个举世无与伦比的欲望的神话。

其三,实现欲望的手段。这一群体的无尽欲望的最高实现,是争天下、坐龙墩、当皇帝。而说到夺天下,打江山,人们当会想到两千年前楚汉争锋的故实。在楚强汉弱,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势下,刘邦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坚持了正确的政治主张,得到人民的拥护,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成功的战略、策略;特别是善于用人,多谋善断,都是重要因素。但也同他善用权术、不择手段、不守信义,根本不考虑什么形象、什么道义、什么原则、什么是非,一切都以现实功利为转移,从而能够掌握先机,稳操胜算,有直接关系。关于这一现象,何以名之?就说成是“道德与功业的背反”吧!不过,这样一来,就跳出了一般史学的范畴,由伦理学而进入了哲学的层面。

其四,夺得天下之后,拼力维护“家天下”。中国历史上为此而用心最苦、用力最大的是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与朱元璋。由于不是正常接班,而是凭借武力实现的,皇权得来不易,因而,称帝之后,赵匡胤为了保证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赵氏子孙万世一系,在位十七年间,可说是呕心沥血,机关算尽,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加强中央集权,防范武将造反,消除各种可能危害统一大业的潜在势力上。概括说来,叫做“收兵权,制将权,分相权,集君权”,始终围绕着一个“权”字不放。当然,实际效果也并不理想,甚至遗患无穷。

其五,封建继统和历史周期律。西周以来嫡长子王位继承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皇权顺利交接、防止皇子之间因为争夺皇位而同室操戈,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历代王朝中血腥夺位,“祸起萧墙”,迄未间断,成为一切封建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难题。远的不说,隋唐以降,直至明清诸帝,多为安排接班人,解决王朝继统问题绞尽脑汁,也吃尽了苦头。比如康熙帝,为皇太子问题前后折腾了四十余年,一直到最后咽气也没有处理停当。可说是死不瞑目。

其六,皇权统治与文化传承问题。以清朝为例,最高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坐天下和取天下不同,八旗兵、绿营兵的铁骑终竟踏平不了民族矛盾和思想方面的歧异。解决人心的向背,归根结柢,要靠文明的伟力,要靠广泛吸收知识分子。他们自知在这方面存在着致命弱点:作为征服者,人口少,智力资源匮乏,文化落后;而被征服者是个大民族,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高度发达的文化实力。因此,从一开始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两件事上:一是不遗余力地处置“夷夏之大防”——采取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二是千方百计使广大汉族知识分子俯首就范,为新主子效力。但是,这里也明显地存在着一个难于处置的矛盾,或者说是哲学上的悖论:一方面是治理天下需要大批具有远见卓识、大有作为的英才;而另一方面,又必须严加防范那些才识过人的知识分子的“异见、异动”,否则,江山就会不稳,社稷就会动摇。于是,他们就设法把那些英才统统炮制成百依百顺、俯首帖耳的“奴才”。在牢笼士子,管控人才方面,清朝统治者是棋高一着,别具手眼的。  

写作这些历史文化散文,我着眼于人的性格、命运、人生困境、生命意义的探寻,而不是停留在事件复述、场面渲染上;以唯物史观为准绳,引进逻辑学的悖论范畴,揭示历史进程中关于二律背反、两难选择的无解性现象——关于道德与功业的背反,事功与人性的背反;关于动机与效果的背反,欲望、愿望、意志与现实的背反;关于所当为与所能为,所能为与所欲为的矛盾;关于必然与偶然、应然与实然的矛盾。通过大量的矛盾事物、微妙细节、异常变故,破译那些充满玄机、变数、偶然性、非理性的东西,揭露封建帝王与王朝帝制的荒诞、乖谬,否定其欲望蒸腾与贪得无厌,呼唤一种自由超拔的生命境界。

在写法上,我运用文学的形式——透过大量的细节和无奇不有的色相,包括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复活历史中最耐人寻味的东西,唤醒人们的记忆;关注个体心灵世界,重视典型、诗性的开掘;借助生命体验与人性反思去沟通幽渺的时空;通过生命的体悟,同一些飞逝的灵魂作跨越时空的对话,进行人的命运的思考,人性与生命价值的考量。由感而悟、由情而理地深入到历史精神的深处,沉到思想的湖底,力求揭橥历史更深刻的真实。

王充闾

2015年初冬于沈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原来帝王是苦工(从大禹到溥仪)/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充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9346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6044355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