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低碳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低碳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为减少碳排放,应对大气变化,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而低碳之路,也让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暖,是天灾还是人祸?从斯德哥尔摩到哥本哈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低碳之路?本书即以此为出发点,积极传播低碳观念,倡导低碳生活。

内容推荐

“低碳”无疑是2010年流行词汇之一,低碳经济已使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低碳会将人类带入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面对低碳,中国将如何应对?而作为个人,又需要怎样来面对低碳生活的要求?真的低碳生活离我们还有多远?选择低碳生活,我们准备好了吗?《低碳中国》一书对此从自己独有的视角进行了解答。

目录

第一篇 天灾还是人祸

 气候变暖:天灾还是人祸?

天灾:无法违背的天意

人祸:肆意妄为的恶果

 温室效应的来龙去脉

温室效应:古代社会的福音

温室气体大爆发:从工业革命开始

减排计算器

减排,减排,维系人类的未来

 21世纪的“生存”与“生活”

为了生存,我们别无选择

谁为优雅的生活埋单

第二篇 从斯德哥尔摩到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的前奏

人类第一次应对气候变化的脚印

举步维艰的谈判历程

起死回生的《京都议定书》

美国拒绝《京都议定书》的背后

巴厘路线图诞生记冲

 刺哥本哈根

气候政治博弈的起点

哥本哈根前,合纵连横,暗流涌动

哥本哈根,中国准备好了

哥本哈根的终极猜测

 聚焦哥本哈根大会

哥本哈根——丹麦印象

“猛犸象”级别的哥本哈根会议

史无前例的动员

岛国的眼泪是否能唤起人们的良知

丹麦文件背后的如意算盘

事不过三:中国被激怒了

京都保卫战:双轨制PK单轨制

车轮大战:艰难的谈判

角力无处不在

大会主席被换:亲发展中国家路线被否决?

中国高调出击

哥本哈根协议的诞生

哥本哈根协议——一盘未完的棋局

第三篇 低碳中国之路

 新能源崛起的契机与瓶颈

契机:新能源的第二“春”

能源危机 不可回避

气候恶化 老账要还

中国能源 难题待解

瓶颈:新能源的“破冰”之忧

差异性决定发展难平衡

体制瑕疵难破解不良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墙外开花墙内能香吗?

墙外开花花满园

雾里看花花难开

墙内何时香满溢?

 清洁发展机制:“天上掉馅饼”还是“带刺的玫瑰”?

天上掉“馅饼” 资源足潜力大

CDM机制源起

交易流程三部曲

玫瑰带“刺” 有风险需谨慎

外部风险 复杂而不确定

内部风险 面多而技术性强

CDM机制未来以何面目示人?

 碳金融:金融机构,你准备好了吗?

碳交易:契机就在眼前

碳金融与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天地

碳金融与中国: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碳税:谁人欢喜谁人忧

一石激起千层浪

“碳税”何如?

如何计算、征收碳税

碳税“憧憬”

碳税和碳交易孰长孰短

 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国何时可以说“不”

欧美在碳交易市场各领风骚

中国碳交易体系 想说爱你不容易

场内交易滞后 功能尚未体现

碳减排标准 竞争中的“王牌”

碳金融体系有待强化 该出手时要出手

政策法规体系 雷声大雨点小

中国在行动 前景依然看好

 低碳,由消费做起

我们会不会算账?

绿色,让消费更有意义

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今天我们如何出行?

方便了?不!是麻烦了

低碳出行,想说爱你不容易

 由一堆垃圾引起的话题

 新农村的低碳生活

新农村的低碳之家

很低碳,很健康

 意识的革命

气候变暖与谁有关?

你我的力量

 命令→指导

低碳城市——谁是国内第一?

硅谷在中国——保定“中国电谷”

赣江边的明珠——江西南昌

“太阳城”——低碳德州

低碳世博——上海的契机

杭州,打造“六位一体”低碳城市

 改变的力量

第四篇 低碳城市——走向我们的未来

 未来的曙光

危机后的新力量

低碳经济关键是制度创新

任重而道远——新兴经济体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换

 110米栏的领跑者们

我是第一名

能源新政,奥巴马重振经济的选择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后工业革命的引导者

起跑不快≠不能夺冠

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之路

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新道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目标:打造“低碳世博”

我们都是“低碳世博”的组成部分

低碳世博,从出行开始

“低碳”新标杆——上海世博会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地球也需要易消化的食物

开源节流是关键

低碳+有型

 低碳生活,从“细枝末节”开始

后记

试读章节

气候变暖:天灾还是人祸?

相信看过美国大片《后天》的人,对电影中那些逼真的灾难镜头一定会印象深刻。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气候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地球上的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全球一日之内出现急剧降温的极端天气,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河时代骤然而至……这是一幅多么让人震惊和恐惧的画面啊!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只是电影里才会存在的视觉特效,我们生活在一个温暖祥和的地球上,阳光、暖风、白云,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与宁静,《后天》只不过是好莱坞大师们用特技制作的噱头。但是,一系列的科学数据已经表明,如果人类再不重视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而任其发展下去,那么《后天》中的场景就不再只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视觉特效,而是一场真真正正的、所有人无可逃避的灾难。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由于大气中存在二氧化碳等吸热性气体,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其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存在已久,人类对其认识的历史却并不算长。在1820年以前,几乎没有人对地球如何获取热量这一基础问题表示过关心。法国数学家傅立叶是世界上首位系统研究地球如何保温的科学家。经过观测和思考,他于1824年发表“地球及其表层空间温度概述”这一论文。虽然在当时,这篇论文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甚至一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人提及他所探讨的问题,但是,这却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进行的第一次理性的认识。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代人类使用火来维持生存和生活,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火在温暖了自己的身体以后,还可以带来温暖的气候。而工业革命的爆发,使人类有了更舒适的生活,使得人类改变自然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接踵而来的却是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强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产生。尤其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出现后,在人类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迅速增加,温室效应更加明显。科学家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国频繁发生的雪灾、风灾、水灾,究其原因,都是气候变暖的恶果。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爆发至今,全球平均气温正在逐年升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数据显示,全球100年来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

抽象的数据或许无法让人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但残酷的现实是:全球气温升高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全球气温升高2℃,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将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全球气温升高6℃,地球将变成炙热的炼狱时,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生物均将灭绝。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勘测的地球在过去16万年中的全部历史纪录,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近100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两极冰川加速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平均以每年1.4毫米的速度升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会越来越快,由此推断在若干年后全球将成为一片汪洋大海……

据专家预测,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将导致全球降水量的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后果,这既危害着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着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数据显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降水量变化,使得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年起降水也连年减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三分之一,其水资源总量减少了二分之一;我国每年干旱受灾面积约4亿亩,即使在没有异常气象灾害的情况下,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也达到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则有60亿立方米。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的加剧,已经造成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严重后果。据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在从1870年至2004年的135年中,全球海平面的高度上升了19.51厘米,其中,在最近50年中上升速度尤为迅速。

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正在逐渐加快。据测算,在1870~2004年期间,海平面每年的平均上升幅度为1.44毫米。

如果海平面的上升速度仍保持目前的水平,据科学家们预测。在20世纪中叶海平面的高度还将再增加28~34厘米。

P3-5

序言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后果是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严重损害、地球臭氧层遭受破坏、全球灾难性气候等变化屡屡出现,从而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为应对挑战,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低碳模式的实质在于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近年来将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又代表中国郑重承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节能、提高效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2010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专门进行了一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中强调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制定的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是根据国情、经反复论证后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减少碳排放,应对大气变化,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虽然国际上总有某些国家拿中国做文章,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我国积极斡旋的姿态以及高度评价和支持会议决议的立场都表明中国是个“言必行,行必果”的国家。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无论是在经济生活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作息中,都应当尽可能地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这样说,“低碳”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目标也正是办成一届低碳环保的盛会。

应当说,中国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顺乎世界潮流、合于中国国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低碳”在很多人眼中仍然还是一个陌生名词。作为一家在环境与能源法律服务领域颇多建树的法律服务机构,上海市捷华律师事务所在致力于为社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同时,也将向广大群众普及低碳知识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在该种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该所多名青年律师共同编著了这本《低碳中国》,旨在面向社会大众开展“低碳”的宣传教育,树立低碳观念,传播低碳知识,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我相信,会有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投身于此,为在全社会普及低碳观念和知识、建设低碳中国而努力。

后记

1994年7月,上海市捷华律师事务所成立。光阴荏苒,十五年有余,期间捷华律所曾先后多次获得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表彰。2009年,更是被上海市律师协会评选为上海市三十家之一“上海市优秀律师事务所”。

近年来,捷华所积极开拓法律服务的新领域,组建了环保与新能源法律服务团队。事务所合伙人严薇娟、郭健枫、严鸽等亲自参与,该团队由曾从事多年高校法学教育工作的沈建山律师和留法学成归来的肖磊律师担纲,包括了邓炜、陈馨宇、方向、贾志利、张辛锋等一批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的法学硕士、学士等青年才俊,同时还有周钦骏、倪伟、应讯、仲晨、邹鹏、邵春佳、崔瑶等新生力量。

团队组建以来,先后为多家企业的cDM项目提供全程法律服务,并在环保、绿色能源开发、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等多个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法律服务经验。目前,该团队与复旦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等合作,着力编著的《低碳经济时代的法律选择》丛书,更是对于低碳经济中的相关问题,从法律视角给予了明快的分析。

2010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低碳世博”正是本届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为了向全社会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与引导更多的有志者共同参与低碳事业,捷华律所环保与新能源法律服务团队的多名青年律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编著了这本《低碳中国》,希望通过此书能够为我国的低碳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上海世博会顺利召开献上一份贺礼。

本书由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作序,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凌先生的殷切指导。在成书过程中,捷华律所主任朱伟国等合伙人曾多次关心并提出有益见解。法律出版社高级策划编辑孙东育女士更是提出了具体而详尽的修改意见,使得本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书。在此,我代表本书的全体撰稿人员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成书时间较短,书中疏漏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曾琪

2010年3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阐发低碳理论,高瞻人类未来。

——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

本书站在低碳研究的前沿,用前瞻的目光审视中国低碳未来之发展,深入浅出,是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值得一读的好书。

——环境法学专家张梓太教授

正视历史的沉疴,描绘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之方向,涉掠法律、经济乃至日常生活低碳之要素。民众可知,低碳就是“细枝末节”;政府可悟,低碳总是“行动为王”;学者可思,低碳还需“洗心革面”。

——环境法学专家吕忠梅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低碳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806932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4.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