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发展的现代姿态,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冲突与整合、消融与解构的一个完善过程。本文将中国艺术现代境况的生发,纳入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中去研究与解读,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努力去追寻其人文意识与审美理念。本文在论述中国书画艺术精神时,是以传统儒、道思想的大文化精神作为审美原则的基石,去寻觅艺术精神中的传统美学生成与传承的文化自觉,并在这基础上去检视作品中的人文蕴涵和人文情怀。
图书 | 大匠之道(当代书画大家与名家点评)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美术发展的现代姿态,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冲突与整合、消融与解构的一个完善过程。本文将中国艺术现代境况的生发,纳入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中去研究与解读,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努力去追寻其人文意识与审美理念。本文在论述中国书画艺术精神时,是以传统儒、道思想的大文化精神作为审美原则的基石,去寻觅艺术精神中的传统美学生成与传承的文化自觉,并在这基础上去检视作品中的人文蕴涵和人文情怀。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画家石延平先生关于中国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与名家的点评集,有些篇目已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过,并引起书画界的高度关注,其反响甚大。作者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宇宙观和思辨精神,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境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创作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深层的生命精神蕴涵的剖析与检视。作者的审美理念,架构在传统儒、道思想“道义论”的审美原则上。本书以作者的一贯散文式文风,或激昂、或舒缓,直抒其狷介胸怀,指点江山,反应出作者“士志于道”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人“弘道”的批评精神,以情理结合的方式开了治论之先河。 目录 绪论 传统艺术的时代性与艺术性 第一章 包前孕后 启一代新风·黄宾虹 第二章 当代草圣·林散之 第三章 上下千年·尤无曲 第四章 当代工笔花鸟画第一人·喻继高 第五章 傅派山水画当今掌门人·傅二石 第六章 江苏画派又一家·卢星堂 第七章 自古山水蕴大师·华拓 第八章 新派人物新境界·盖茂森 第九章 儒道双慧 学者心象·萧平 第十章 大艺无涯·贺成 第十一章 清风白云 超诣之境·言恭达 第十二章 行自我风云·李荣海 第十三章 横空出世·范扬 第十四章 新齐鲁画派的引领者·张志民 第十五章 工笔绘盛世·高云 第十六章 高山浮云 自卷自舒·丁杰 第十七章 善为道者 微眇玄达·管峻 后记 试读章节 近现代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图变,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为什么中国书画艺术的创新变革,使当代人面对如此的社会情境变得那样的锐意进取,又如此的迫切与焦灼呢?数千年来农业文明的社会根基形态,促使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情状,保持在一种相对心境隐逸的平静气氛中延展。然而,在民族矛盾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雕虫小技的绘画艺术,又着实地背负起了救亡图强的社会使命。当然,这也是上个世纪所有文人都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就绘画而言,近代中国画的发展大约向着两大方向演进:一是赵之谦、吴昌硕倡导的“金石画风”;另一是引进西学的绘画观念,以西方实用主义哲学观来改造。其实,任何艺术的创新都是围绕着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近、现代艺术的变革在这两个方面尤为突显。这正如郑工先生所说的:“美术的时代变革,无非两面:观念与语言。外来观念的冲击和新的工具材料所引起的语言方式的转化,是表现在一文化整体外部的显性结构,而内在的观念的接纳、整合、重组,则是一文化整体延续中的隐形结构。”书画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而思想意识则是借用物象的外化形式来彰显思想的。19世纪后半叶的民族图强运动,同样也给文化艺术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刺激。“继承型”与“引进型”,两者从两个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去思考与践行艺术的变革。当时的中坚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徐悲鸿、林风眠等。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两者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都起到了推动和创新的作用。 中国美术发展的现代姿态,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冲突与整合、消融与解构的一个完善过程。本文将中国艺术现代境况的生发,纳入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中去研究与解读,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努力去追寻其人文意识与审美理念。本文在论述中国书画艺术精神时,是以传统儒、道思想的大文化精神作为审美原则的基石,去寻觅艺术精神中的传统美学生成与传承的文化自觉,并在这基础上去检视作品中的人文蕴涵和人文情怀。中国的书画艺术是和人文、生命、自然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中国画艺术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尤为突显。因此,传统的中国艺术中的审美精神中就有了“道艺”的内涵,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故此,“道艺论”也是研究与审视书画艺术的一种方法论。书画艺术有着某种心灵状态,它们的酿成是在这一精神状态下成就的,检视它的内涵势必就落实到儒、道两家上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审美渊源也由这两家导出,哲学家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 当然,我们不用讳言目下艺坛很大一部分的作品,都是一些低俗社会现象的图解,距离道之精神的主体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代艺术的启蒙才刚刚开始。艺术不应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翻版,它更’应是生命精神的本质。因此,用艺术品彰显生命的精神才是艺术家的天职,引导社会向上、精神向上,是艺术的本职属性。否则,都是背离道之精神的,不足观、不足论。 目下还有一个困扰与搅扰书画界的问题,那就是有很大一部分的从业人员,创作水平低劣、鉴赏水平平庸,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倒江湖之风南北盛行。可以说,这是艺坛的一大悲哀。这些江湖小混、大混,皆没有在前人名迹中“打过滚、用过苦功”。有旁门左道的,有结帮钻营的。其实,这一现象也并非我们时代的专利,五十年前傅雷先生就一针见血指出了上一辈“师傅”中的这种劣迹了:“至于从未下过真功夫而但凭秃笔横扫,以剑拔弩张为雄浑有力者,直是自欺欺人,如大师即是。还有同样未入国画之门而闭目乱来的。例如徐某某。最可笑的,此辈不论国内国外,都有市场,欺世盗名红极一时,但亦只能欺文化艺术水平不高之群众而已,数十年后,至多半世纪后,必有定论。除非群众眼光提高不了。”(《与刘抗谈美术》文) 还有一个时髦的怪现象,如今的展览、大展赛多如牛毛,皆美其名,冠以“学术”二字。什么学术展,什么学术大展赛,竭尽所能地把它赋予“学术”的内涵。其实,多者都是一帮没太深文化的“文化人”运作的一些商业行为,与纯粹的学术展风马牛不相及。这类的活动笔者近年来也参加了不少,而事后总是有着许多无名状的烦恼与哀叹。当今的从业画家中,即便一些正规画院的画师也有好些人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没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画家认为,能写两句长短句就叫“诗”了,这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我常想,可否把画界从业人员分为三类:一类有文化的从业人员称为画家,一类没文化的从业人员称为画匠(这类人是当今画坛的多数),还有一类,就是像黄宾虹、傅抱石这样的有学术观点和著作问世的画家,他们是大画家,也即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其他,皆为欺世盗名的野狐禅。因人们认识上的模糊,错把画画的人都当成了画家,又错把画家都当成了文人。其实,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观念,在此有必要把它纠正。古代的文入画、文入画家,和今天的“新文人画”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古代的文人画画,皆是“笔墨之余”,今天的从业者是学文人那路的画;一是缘于心,一是止于形,非一回事。 我评画历来注重画家的修养,大干人品不高,历来为傅雷先生所斥;还有一个汉奸画家,也为我辈所不齿。画家如果被冠以“文人”当属“士”的行列了,中国的士,就是“社会的良心”,在“小技”之道上,也有公正的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孔子最早倡导的“士志于道”的思想,就提出了文人是社会基本价值的树立者,要以“弘道”为己任,并任重而道远也不却步。汉末李膺有:“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宋人范仲淹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什么唐宋以后中国画的审美准则会由文人把持,进而明清时文人画成为洪流,这是由儒家文化始终居于社会统治主体地位,和佛、道思想在“济世”方面处于次位所决定的。因此,这也为审美理念确立了评判标准,同时它也确立了以人品为重的检视准则。如宋人蔡京,书法是一流的,但为什么后世鲜见他的作品,因世人皆恶其人品。我少年的时候,原也喜欢一位名家的黄山题材的作品,特别是泼彩类的,后读到相关的文章,再而我也查到有关的资料,了解到他抗战时的举止其附逆行为后,我义愤填膺,从此不再读其画。有人认为,时过境迁可以原谅,这显示了美术界某些人的“大度”与“宽容”。而我们的文学界,对附逆的周作人却从来也没有这么大度过,文人失节要比女人失贞面临着更大的道义谴责。做人是有底线的,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是有爱国主义原则的,学者谢泳认为:“我所理解的底线有两条,一条是带有民族情感的,如外敌入侵时,应当持一个什么立场。中国人最讲这个,在这方面失节,通常不会被后世谅解。”作为文化汉奸的周作人,其人终不会被国人所谅解的,其文也失去了应有的光芒,这就是闲情出世“落水”为奸的周作人留给后世的结果。P1-3 后记 这本书本来不在我写作计划之中的,三年前我曾发愿要写一部关于“中国艺术精神论”方面的书,作为对当下艺术审美方面一些观念的模糊与不清的纠正。当今的艺林整体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低下,从业者以画家之名混迹于画坛是一普遍的现象。因此,美术理论界有必要做些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和提高的工作。 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古代人文精神对人生与艺术关系问题的研究。儒、道精神对书法、国画、古琴等艺术方面的影响,是传统审美思想的一个重要架构,任何偏离传统哲学思想的审美理念,都是对中国传统艺术隔靴搔痒式的“泛论”。因此,在我近年的文论中,“道艺论”思想总是贯穿其中的。“道”是统摄万物的,“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在近年来的研讨会上,常有人以西方理论来审视中国画,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因此,我便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纠正一些所谓专业者的“专业”的谬误与谬论。 多年来,我是在书斋中度过的,以书为伴,而不擅人际间复杂的交往,出言耿直常招来一些人的不悦。平生一片心,时代给了我施展的机缘,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我青年时有过经邦纬国的宏愿,认为名字中的平,是平天下的平;后世事沧桑,心境由不平而变得平静而平淡了,“埋名自古是奇才”,唯想在书斋中治学治生。特别是我的好友陶艺兄,赠予我他外祖父古琴大9币刘少椿的古琴曲,我听后竟三月不知肉滋味,这种绝世清音,净化了我的灵魂,使我的思绪长久地沉浸在那远古的林泉高致中。“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天籁之音,只能用心灵去与她对话了。“淡淡思归操,悠悠太古心”。当我在对古琴研究后,发现琴更近于中国人的哲学精神。其实,琴与书画皆为一道,所谓“琴、棋、书、画”。从孔子以后,历代文人有以琴作为生命情怀寄托的习惯,并形成了“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 对于古琴的研究与书画的研究,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就形而上者言,精神内涵与儒、道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儒家的“礼乐”、道家的“美乐”,儒有”琴尚冲和大雅”,道有“大音希声”。他们儒主“中正平和”,道主“清微淡远”。嵇康行刑,《广陵散》绝矣!一种“岩岩若孤松之独立”的魏晋式人格精神远逝了。我们的绘画中或缺的正是这种完美人格的精神。对古琴的研究,佐证了我对绘画审美理念上的一些观念的认定。目下,一些肤浅庸俗者,徒以悦目为美,还遑论中国画三昧,不知从何而言。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传统,那就是“道统”,这是西方所没有的,它包含了道德标准、民族性格等,这决定了我们审美视角的独立性和东方性。傅雷曾说:“近二十年来弟对整个西方绘画兴趣日减,而对祖国传统艺术则爱好愈笃,大概也是中国人的根性使然。”这话正是我要言之的。 “我心素以静,清川淡如此”。美术界都知道我是搞史论研究和美术评论的。其实,我在中学时代就正式拜师学画了,只是后来兴趣广泛,写小说、写诗歌、写电影评论,搞篆刻。再后来,读了哲学,认为这些都是“小技”,壮夫不为的。从此,对形而上的东西用功尤多了。当然,这么多年来,我始终都把书画作为自觉修养的一部分。所以,前几年,当我的画作在市场出现时很多人都惊讶道:“你的画,很有传统功力。”当代工笔画大师喻继高先生还为我题诗道:“南京石延平,理论盖金陵。君系多面手,书画样样能。”遂之,开始有人称我为画家了。说句心里话,我倒不太喜欢被人称为画家,认为画家更趋于“艺”,而远离了“道”。古人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现在看来,画家是个蛮不错的职业,可以为稻梁谋。对于一个“一生负气半世凄凉”的学人,人格的独立,比其他的利益更重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半生青灯对书卷,一朝名成惊天下”。要知道书生的人生命运有时就是这样的乖蹇,皓首穷经。孤独与寂寞成就了多少高僧大德、硕儒鸿俊。人之一生,特别是书生,更要能经得起孤独、清苦、寂寞。因为,他们在以道德操守为时代献身,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感。当然,社会会记住他们的,沉默是福。岁月流转,我在从艺的道路上幸遇了各具神采的大师人物。他们对我的帮助鼓励,是我没齿难忘的。雨窗前,我想起贾平凹说过的:爱我的人和支持我的人,是在前边拉我的,给我以滋润和鼓劲:恨我的人和反对我的人,是在后边推我的,给我以清醒和督促,正是这正正反反两股力量的作用,成就了我。 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多方支持,得到了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周斌先生、江苏美术出版社顾华明先生、责任编辑王林军先生的帮助,还有我的好友黄培杰博士和陈菊明先生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大师俊嗣林筱之、陈显铭、钱春涛、王汝瑜、宋玉麟、叶宁、庄希祖、钱心梅、魏镇等对亲人作品的鉴定,对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另外,就是我慈爱的祖母在我幼年时对我品质的教诲,使我受用终身,并以此书,以表对她的怀念之情。 “一世荣枯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夜阑乌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作如是观。 拙作中有些文章是刊发过的,有的已做了修改。文章中涉及的人和事,若有不当之处,作者文责自负。错误之处,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2007年9月1日初稿 作者客次于北京居高堂 2008年1月28日修改 作者识于南京正觉精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匠之道(当代书画大家与名家点评)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石延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44256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29 |
宽 | 157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