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精)/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作者简介 刘永华,厦门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麦吉尔大学东亚系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撰有中英文专著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2013)、《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2019)及评论集《时间与主义》(2018),担任“历史-人类学译丛”共同执行主编,并主编、翻译论著多种。 目录 自序 历史上社祭与厉祭的源流 明初里社坛与乡厉坛制度的出台 里社坛、乡厉坛制度的推行 里社坛、乡厉坛祭祀与乡村社会 结语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精)/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刘永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253340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26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80 |
| 出版时间 | 2020-01-01 |
| 首版时间 | 2020-01-01 |
| 印刷时间 | 2020-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296 |
| CIP核字 | 2019263058 |
| 中图分类号 | K892.2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