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中的白莲(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
内容
编辑推荐

真语者,仓央嘉措,其人生的双栖,注定了传奇。一个是雪域,一个是诗情——“两界”;一个是“雪域最大的王”,一个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两道”;其柔情与纯性的一生,如绽开在三百年前凡心不灭的水上白莲,不经意时,与风结下难解的情缘。结缘白玛僧格的《风中的白莲(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浸入佛与诗相溶之佳境,回望那些年我们的“见与不见”。

内容推荐

《风中的白莲(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由白玛僧格所著,西藏最负盛名的上师,白马僧格,20年潜心佛理,还原仓央嘉措其人一生经历,带你重新理解传颂已久的诗情。《风中的白莲(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主要以清代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亲传弟子阿旺伦珠达尔吉所著的《一切知语自在法称海妙吉祥传记——殊异圣行妙音天界琵琶音》为蓝本,并结合最新的详实史料及文物信息编撰而成,旨在洗却时光的杂染,澄清误解、谣传与猜疑,呈现“世间最美情郎”——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

目录

上辑 传记篇——仓央嘉措的真实历史

下辑 诗歌篇——仓央嘉措的道歌及评析

试读章节

前生是谁?

依佛教的说法,每个人乃至每个动物都有无量的前生和来世,所以佛教有“三世轮回”之说;但是,除六道轮回之外,还有解脱——涅槃之境,故有凡圣的不同。所以,同是轮回,凡夫会无奈被业力所牵引,而圣人则可以自在于轮回。

要求得生死自在、轮回随心,那就得修学佛法,并依次第而求证。所谓修行,是修证行为——即修证我们错误的说法、做法、想法的意思;而解脱,不光只是佛教所讲,也不只有佛教徒才能求证,自古以来就有向往者、思索者、探求者、亲证者,如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印度教(婆罗门教)、耆那教,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这些宗教多半也是本着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而开启人类智慧的。

佛教自西汉末年(一说是东汉初年)传人中国,经三国、两晋而至南北朝时期,渐渐传播开来,日益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如艺术、音乐、绘画、雕刻、历史、文学、政治、哲学、宗教,乃至天文、历算等,后经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可以说已深深地融入我国的文化血液中了,成为传统文化命脉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我国佛教按特色又分为汉传佛教和西藏佛教。西藏佛教最早是从我国汉地传人的,后来又直接从尼泊尔和印度传人,故有两条传播路线。而西藏佛教最大的特色之一为四皈依和“活佛转世”制度。

四皈依,即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且将皈依金刚上师放在首位,上师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三宝——按其理论,是因具量上师能直接依根器引导弟子趋向解脱,少走许多弯路,故恩同再造(或视为法身父母),故重要性放在首位。另一说法,是指具量上师是佛菩萨乘愿,或是变化凡夫身而来度化,其本身即是三宝具足的代言人(或佛菩萨降临度化),故视上师如佛(即等同佛菩萨),故有此说。

“活佛转世”制度,最早创立于公元十三世纪,最早起源于噶玛噶举派。活佛,是汉地的俗称,藏语名“朱古”,蒙语译为“呼毕勒罕”,意为“化身”、“转世化身”,指修行有成就的高僧死后乘愿转生或以化身转生于人中,经佛教界和政府以特定方法寻找辨认其转生的幼童,从小予以培养,以继承主持教事。

活佛转世,在佛教教义上的依据,是大乘菩萨乘愿化身人生死轮回中度化众生的一种方式,所以有密教瑜伽成就者自在转生、化身之说。据传,此事始于印度“光明大手印”传承一系,原为教团内部用以证明修行获成就的一种方法,与世俗社会无关。

西藏的活佛转世,始于噶玛噶举派第二代祖师噶玛拔希(1204-一1283),据传他神通广大,曾受元宪宗蒙哥供养,赐以金边黑色僧帽;圆寂后,弟子邬坚巴主持教务,觅得让迥多吉为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遂携入祖朴寺培养成才,后继承法位,并说噶玛拔希是噶玛派开创者、著名的“知三世者”德松钦巴(1110一1193)的转世,又说德松钦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后来,噶玛派又分为黑帽、红帽两大活佛转世体系。黑帽系的传承中,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1384—1415)曾被明成祖敕封为“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此后黑帽系的历代法王皆袭号称“大宝法王”,转世至今,已至第十七代。

自此之后,藏传佛教各派多承袭了噶玛噶举派的“活佛转世”制度,如格鲁派先后开启了“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体系。以后,藏传佛教诸派寺院普遍采用了这种活佛转世制度,大多数受到历代政府的承认、支持和管理,而大活佛或中活佛,一般都要由政府册封才被认可。

班禅的称号始于1645年。当时,控制西藏实权的蒙古首领固始汗封宗喀巴的四传弟子罗桑·确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班”是梵文“班智达”,意为“大学者”;“博克多”则是蒙语,意为“有智有勇的英雄人物”,合起来是“智勇具足的大学者”。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正式册封第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意为“珍宝一般的上师”),并赐金册金印,称为“五世班禅”——从此,确立了班禅在格鲁派中的地位。

达赖的称号始于1578年,确定于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时期。当时,索南嘉措到青海地区传法,说服了土默特部的首领俺答汗皈依佛门,他们彼此推祟,并互赠尊号。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的尊号为“圣识一切瓦齐尔怛喇达赖喇嘛”,意为“超凡人圣的、智慧如大海一般的上师”。此尊号一开始仅是蒙、藏领袖人物之间的互赠,到1587年时,明朝政府正式承认这一称号,并派使节敕封索南嘉措为“三世达赖喇嘛”(前两世为后人追认的)。

1653年(清·顺治十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应清帝之邀到北京,顺治皇帝沿用了俺答汗对三世达赖的尊号,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授予金册和金印(金印刻有汉、满、藏三种文字)。从此,“达赖喇嘛”封号开始具有政治意义和宗教意义。

1751年,清朝为了更好地治理西藏,又令七世达赖喇嘛掌管西藏地方的政权,实行政教合一的治理方式——从此,达赖转世体系开始了政、教合一的特殊生涯。

依西藏“活佛转世制度”的说法,第六世达赖是由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转世而来,即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第一次投胎转世,这样的活佛被称为“化身”。

五世达赖罗桑嘉措(1617一1682,一译为阿旺罗桑嘉措),意译为“善慧海”,于公元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生于前藏琼结地方(今山南);母名贡噶拉则,父名都杜饶丹,为世袭的“宗本”(县官)。

罗桑嘉措的本名叫贡噶明居多嘉旺季嘉波,后认定为第四世达赖云丹嘉措(Yon—ton—rgya—mtsho,意译“功德海”,内蒙古土默特——今呼和浩特人,俺答汗之曾孙)的转世;当时,主持认定他为“转世灵童”的人有四世班禅、贡乔群培,还有蒙古土默特部的拉尊罗桑丹津嘉措和准噶尔部洪台吉的代表。

1622年,罗桑嘉措6岁时,在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主持下被迎请至哲蚌寺举行“坐床”;1625年,拜四世班禅为师,受了沙弥戒;1637年,四世班禅又给他授了比丘戒。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统领了青海全境,青海、蒙、藏各个部落的固始汗来到拉萨,五世达赖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法会,还授予他“敦真确吉嘉波”的称号,意为“持教法王”。

1642年,固始汗到拉萨后,实行了周密计划,很快就一举摧毁了“噶玛政权”,于1642年(明·祟祯十五年)建立了以五世达赖为中心的“噶丹颇章”政权,由藏王(即第巴)总理一切政务。五世达赖执政前,身兼哲蚌寺的第十五任赤巴和色拉寺的第十七任赤巴;自此以后,历代的达赖即为哲蚌寺和色拉寺的寺主(即住持),别人不得就任,多由达赖委派一名堪布代表他管理。

1651年,顺治帝派专使来到拉萨,请五世达赖进京,五世达赖应邀,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到达北京,住进清廷为他特意修建的黄寺。1653年(清·顺治十年),达赖以水土不宜为由,呈请顺治帝批准返藏,离开北京前顺治帝赏赐了大量的厚重礼品。五世达赖于返藏途中,当行至代噶(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境内)地方时,顺治帝派礼部尚书党罗朗丘、理藩院侍郎席达礼等追赶前来,送上顺治帝亲自册封达赖的——有汉、蒙、藏、满四种文字的金册、金印;金印的全文是“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之印”,金册厚达15页。从此,五世达赖的声望大振,影响遍及信仰格鲁派的各个民族和其他广大区域。五世达赖从北京返藏后,用清廷赏赐的大量金银,在前、后藏新建了13所格鲁派大寺,后人称为“格鲁派十三林”。

P10-13

序言

仓央嘉措的诗歌在西藏倒是流传很广。近几年,在汉地也掀起了一股“仓央嘉措”热潮,这是因为他的传记与诗歌被印出多个不同版本的缘故。

只是,这些与仓央嘉措相关的书籍或网络文章,多半是龙鱼混杂、真假难辨,因为有些内容根本与仓央嘉措无关。如电影《非诚勿扰2》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见》,里面与仓央嘉措有关的,也只有片尾曲的前4句而已。

另外,“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这首诗,也只有第一、二句与仓央嘉措有关。

而网络中流传很广的《那一天》:“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还有“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其实,这些诗也与仓央嘉措毫无关系,而是1997年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的歌词。

让世人感兴趣的,却是因有些译者将其诗歌翻译成了“情歌”——一边是西藏法王,一边却在诗中“谈情说爱”……正是这些误会,带动了近几年内地的“仓央嘉措热”。另一个让人感兴趣的,是他谜一般的后半生,因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即青海湖病逝与隐居内蒙古阿拉善旗,故悬而未决的谜一样的后半生增加了世人的好奇心。

其实,仓央嘉措的诗,翻译到汉语世界已有81年的历史了。1924年左右,于道泉教授将《仓央嘉措诗歌》翻译成汉文,计62首;1930年,于道泉教授的汉、英对照本《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出世,这是第一次将仓央嘉措诗翻译成藏文以外的文字。1939年,在蒙藏委员会任职的曾缄又将仓央嘉措的诗翻译成七言绝句,其中较知名的“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即出自这个版本。

关于藏、汉文对照的《仓央嘉措情歌》(附《苍央嘉措秘传》)是我在民族出版社24年翻译、编辑生涯当中编辑的最后一本书。该书发稿后,我即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藏族文学研究,曾参加佟锦华教授主编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藏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重点则是研究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

到底仓央嘉措写的诗,是“诗歌”还是“情歌”?据了解,多半人还是误会为“情歌”的,其实在藏语中,原文是“仓央嘉措古鲁”,是“道歌”的意思,藏语里没有叫“仓央嘉措情歌”的,是汉族人解读成情歌的。1981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仓央嘉措情诗与秘传》,用情诗作为标题,也只是因为怕用“道歌”可能产生与宗教和迷信相关的误解,是当时的出版环境所决定的。

仓央嘉措作为西藏著名的诗人和活佛,尤其是他的后半生,结局到底如何,三百年来悬而未决,难下定论,几成“悬案”。直到1981年,庄晶教授将《仓央嘉措秘传》藏文版译出,加上内蒙古阿拉善旗的南寺、甘肃塔布寺等地与仓央嘉措相关的实物陆续出现,使得大家更多的相信“仓央嘉措后半生是在内蒙古阿拉善旗度过”的说法。

这本《风中的白莲》,正是以庄晶教授所译的《仓央嘉措秘传》为蓝本,并依近现代的史料与相关考古资料,参考各种学术专著考据、整理编撰而成的,对了解仓央嘉措其人其事,以及历史脉络提供不少可贵的资料。  此书用白话的方式讲解出来,通俗易懂、详实可信,呈现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历史画面。从内容来看,作者在考据与论证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我相信它会成为一本研究仓央嘉措不错的作品,对研究仓央嘉措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降边嘉措…

2011一10一15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中的白莲(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玛僧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65284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7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2013200852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