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出孤独
内容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著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理解人类本性》等著作。
1920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成立儿童指导中心;1976年,以他的心理学理念为基础而成立的S.T.E.P.父母效能培训课程风靡西方。
后记
现在是我们结束研究的时候了。个体心理学的方法自
始至终都离不开自卑问题。自卑既是人类奋斗和成功的基
础,也是我们所有心理困扰的由来。当一个人找不到一个
适当的、具体的优越目标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一
种逃避现实的冲动。这种逃避的冲动表现为优越情结,而
这只不过是一个无用的、徒劳的目标,提供了一种虚假的
成功的满足感。
这就是心理生活的动力学。我们知道,心灵运作中的
错误在某些时候比在其他时候更有害。我们知道,生活方
式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倾向中具体化的——在四五岁时形
成的原型中。因此,鼓励健康的心理生活的全部重担就在
于给予儿童正确的指导,其主要目标应该是在有益和健康
的目标方面培养适当的社会感。只有通过训练儿童适应社
会系统,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才能得到适当的利用,而
不会产生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
社会适应是自卑问题的另一面。正是因为个体的自卑
和弱小,人类才以社会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因此,社会感
和社会合作是对个体的拯救。
目录
译者序:能走出的孤独,才是好的孤独
第一讲: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第二讲:人生意义是由个人决定的吗
第三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
第四讲:社会感是人性的选择
第五讲:孤独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
第六讲:虚荣,会架空你自己
第七讲: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第八讲:为何你如此感伤
第九讲:家庭对人生的影响
第十讲:儿童时期的三种困境
第十一讲:自卑是一切性格特点的根源
第十二讲: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
第十三讲:是什么支撑起了一个人
第十四讲:分析一个人,要有全局意识
第十五讲:当孤独把人推向边缘
结语:唯有走出孤独,才能克服自卑
精彩页
第一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先有社会生活,才有个人生活。在人类文明史上,社会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态的基础,没有人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这不难理解,因为在动物世界中,普遍存在这一条基本法则:任何个体柔弱、无力自保的物种,都会选择群居生活,以群体的力量来加强自身力量。
群居——人唯一的生活方式
很早以前,达尔文就发现,越是个体柔弱的动物,越会选择群居生活。毫无疑问,人类也是这样柔弱的物种,因为我们没有强大到足以独立生活的身体。纵观整个自然界,人类如此渺小脆弱,以至于为了在地球上继续生活,只能通过制造工具来弥补身体上的不足。试想一下,在没有武器或装备的情况下,把一个人独自扔到原始森林里,他会遭遇怎样恐怖的经历。此时,他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不上其他动物,因为他没有其他动物的速度和力量,没有敏锐的听觉和视觉,也没有肉食动物的牙齿。在大自然中想要保全性命,这些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类想要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制造工具。只有制造出强大而完备的工具,人类才能健康发展。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其实非常高。没有人能在离群索居的情况下,获得这种优越的生存环境。在人类社会中,劳动分工使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变成了群体的一部分,社会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劳动分工(文明)使人类能够更快更好地制造出各种进攻、防守的工具,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只有学会劳动分工,人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类的个体本就十分脆弱,成长期又如此漫长。想想吧,孕育婴儿、将其健康地抚养长大,要耗费成人多少精力。任何一个孩子的出生和成长,都离不开劳动分工。比成人更加柔弱的婴儿,在各种疾病和危险面前,几乎没有反抗之力,只要想到这一点,我们就该知道,照料、保护和社会生活对人类有多重要。总之,社会是人类持续存在的最佳保障!
既然在社会中生活,我们就要受到社会规则的限制,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受到自然环境,比如气候规律的限制一样。我们无法逃避这种规律,只能想办法去适应。为了抵御寒冷,我们建造房屋;为了填饱肚子,我们耕种渔猎。社会规则通常会以制度、风俗等形式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加以影响和约束。比如,宗教信徒会不约而同地将神圣用语转变成公共俗语,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人类的生活中,最初一层的影响来自宇宙自然,接着便是公共生活的规则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总之,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先有社会生活,才有个人生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社会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态的基础,没有人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这不难理解,因为在动物世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条基本法则:任何个体柔弱、无力自保的物种,都会选择群居生活,以群体的力量来加强自身力量。人类先天就具有社会感——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而通过社会合作来抵御残酷的外部环境,则是群居动物的本能。社会感是人的生存本能
你是谁?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即使别人不问,自己也要问。我们在界定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向内考察,去了解他的内心,而是向外,通过观察他所处的环境,来了解他的人格、地位。个人只有在社会的背景下,才能称其为个人,才有人格、地位可言。所谓人格,是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身心状态,是人处理人生问题的习惯方式。所谓地位,是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问题(比如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等)的态度,是他在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一种体现。P1-3
导语
喜欢独处的人,一定没有好人缘吗?
为什么你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又很害怕孤独?
为什么你自以为享受孤独,却仍被孤独折磨?
你能一边享受独处,一边开心社交吗?
你可以独来独往,但不要封闭内心,每个人都需要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
能真正享受孤独的人,一定是能与这个世界心意相通的人。真正独立的人格,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取的。敞开心扉,联结他人,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感,即便你独来独往,也能圆融地应对复杂人事。
和阿德勒一起走出孤独,学会化解孤独与社交的冲突,独自一人时充实快乐,身处人群时淡定从容,走出狭隘的孤独感,才是自在的行路人。
序言
译者序 能走出的孤独,才是好的孤独
一次偶然机会,在北京南站等车,身边一对夫妻模样
的人在谈话,因为他们声音比较大,所以我听到了一些谈
话内容。那个男人正在对自己的女人说一件他自己感觉非
常自豪的事情。男人指着高铁的顶棚说:“你知道吗?我
在这上面待了两个多月,安装的时候,因为工程师不在,
我按照自己的经验让工友们装好了一个梁,省了很多时间
。后来负责人给了我1000块奖金,就是给你买大衣的钱。
”他说的那一刻,脸上是快乐的表情,甚至有种特别幸福
的光晕,他身边的女人一脸满足地说:“我回去和姐妹说
,我老公很有本事。”
这是这个男人为他人做的贡献,而这份贡献成了他“
自我价值”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接待一个来访者,5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上
市公司的老板,因为家庭变故和身体的原因,刚刚把管理
权交给了副手。之后,他忽然感觉人生没有了意义,特别
空虚,特别孤独,抑郁了8个月。我们聊了好几次,他一直
觉得自己在给别人添麻烦,感觉自己变成了别人的累赘,
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这让朋友和家人都很担心。
在对话中,他提到过去自己如何把公司做到了所在行
业的NO.1。就在那一瞬间,他脸上突然涌现出的一种愉悦
又带有炫耀的表情,被我捕捉到了。于是,我问了他两个
问题:“你怎么看待自己现在发生的一切?你想怎么给自
己接下来的生活下一个定义?”他回答说:“带领公司走
到今天的地位,我是很自豪的。但是现在公司没有我,也
一样可以做得很好,我忽然觉得没有人需要我了。”
我告诉他:“这就是你抑郁的原因。你感觉自己对公
司没有贡献了,所以找不到自我价值了。”他很难过,一
下就哭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他告诉我,他又重新找到
了人生的使命,把目标从事业投向家庭和自己,他把这个
过程定义为“华丽转身”。
这个重新找到了人生意义的人,孤独感和抑郁的心境
很快消失了。因为他在新的“贡献”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的存在。
我讲这两个故事,是想说人和人之间是需要联结的,
而这种联结,往往建立在“被需要”的自我价值感上。一
旦我们感到自己不再被他人所需要,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没
有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如果与他人之间的联结被切
断,我们就会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网上曾有个“一个人做觉得最孤独的事情网络排行榜
”:
1.夜晚一个人坐公交,看路边不停变换的灯光、树木
和行人。
2.听到一句熟悉的歌词,想起某个曾经说要守护你,
现在却不在你身边的人。
3.情人节一个人看爱情电影、吃爆米花。
4.放假的时候,站在学校的某处天台上,看天空以及
空无一人的道路。
5.路过一家曾经和喜欢的人一起去过的餐厅,餐厅正
在被拆除,记忆也是。
6.夜晚一个人面对黑暗和空洞。
7.想对着喜欢过的人笑,结果却笑着哭了出来。
…… ……
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带着淡淡的忧伤,很多网友却不满
地说:“我就喜欢一个人不行吗?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吗?
孤独为什么不能是一种享受?”
孤独本身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孤独
。有问题的是,你会介意别人看到你是孤独的。
被别人发现自己孤身一人,这会让我们觉得难过、自
卑又羞耻,所以我们会想要跟别人建立联结,想要走出孤
独。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孤独心境呢?
阿德勒曾经提出一个“共同体”的概念。人与人之间
建立的“共同体”有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但是最核心的
基础都是一样的,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我们都不愿意成为别人的负担
,都更愿意成为对他人有贡献的人,在贡献中找到自己存
在的价值。
阿德勒的书,我推荐过两本。因为喜欢,也因为它们
给过我很多启发。每次读他的书,都感觉是在和自己的心
灵进行一次对话。
作为一个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者,一名从业 20 年的心
理咨询师,我能够理解阿德勒的思想:人类的大多数烦恼
都来自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理解人
性。人人生而自卑,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尊重他人
;人人都希望得到信赖,所以我们要学会信赖他人;人人
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共同体
中做贡献。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不断地得到滋养
,不断地成长,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次编译阿德勒的作品,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每一步
都小心翼翼,希望能把阿德勒大师的思想精髓原汁原味地
呈现给喜欢阿德勒的读者。
《走出孤独》这本书字数不多,但很好地概括了阿德
勒后期的很多心理学思想。用这些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
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影响,解开人际关系中的
那些困惑,让我们学会与世界相处。
此外,本着尊重作者、尊重原著的精神,本书最大限
度保留了阿德勒的原始观点以供读者欣赏研究。由于阿徳
勒写作背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距今久远,国情
、文化、价值观和我们也有所不同
内容推荐
《走出孤独》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一本心理励志类的作品。面对的读者是喜欢心理学的大众读者。本书从自卑的心理根源谈起把自卑者内心的黑洞晒在阳光之下,使人慢慢学会自我建设,纾解欲望。学会区分正常欲望与极端欲望,学会平衡自我与这个社会的关系,活出一个健康的自我——有个性但不任性,自我但不自私,跟随内心但不从众,绝不浪费时间为他人而活,独立且自由。本书极具出版价值。首先,作者权威,影响力深远。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其次,选题符合现代人需求,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无论是在大城市漂泊打拼的人,还是在小城市安稳度日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孤独”这个话题,在迷茫的时候就需要这样一本书来指点迷津,活成快乐的自己。第三,补充心理励志类产品线品种。本书属于干货类心理励志作品,对于极务实的当下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份新的精神食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出孤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译者:胡慎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50887
开本 32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426
CIP核字 2019144891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