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汉女子小人名士
内容
编辑推荐

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东汉:女子、小人、名士》依托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史料,介绍东汉一朝的人物故事。本书选取了东汉较有代表性的14个人物,注重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关注和理解人物,吸收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轻松、有趣的文笔还原历史的精彩和真髓。

内容推荐

作为“读史馆丛书”的又一种,《东汉:女子、小人、名士》介绍的是东汉一朝的人物故事。本书选取了东汉较有代表性的14个人物,有帝王、后妃、大臣、将军、外交家、学者、名士,涉及东汉的政治、军事、外交、宫廷、学术、社会等方方面面。选人的标准,一方面是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另一方面则是尽量使之覆盖东汉一朝历史(董卓入京后的历史划入三国)。通过这些人物的行历展现了东汉一朝儒生儒学繁盛却又宦官外戚混乱烦扰的特质。不仅如此,本书还对一些重大的事件和问题如西域、匈奴、今古文之争等,进行了解读,并不局限于东汉一朝,而是力求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串说和对比,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了解。

目录

刘秀--中兴汉室

一、南阳起兵002

二、昆阳之役006

三、蛟龙出海008

四、平定河北010

五、肇造东汉014

六、一统天下015

七、励精图治019

八、仁德贤明023

九、迷信图谶027

十、"允冠百王"030

彭宠--反叛功臣

一、君王下旨拿功臣032

二、彭宠之死034

三、两汉功臣下场的对比040

四、道是无因还有因045

马援--万里间关

一、"汝大才,当晚成"050

二、"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052

三、"烧虏何敢复犯我"055

四、"伏波论兵,深合我意"056

五、"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057

六、长使英雄泪满襟063

马太后与邓太后--后宫双璧

一、不得善终--西汉皇后的命运067

二、临朝听政--东汉太后的爱好074

三、烂泥潭里的浑金璞玉--马太后079

四、御宇称制二十年--邓太后083

班固--史坛巨擘

一、文学世家091

二、游学长安093

三、撰写《汉书》094

四、《史》、《汉》争辉095

五、文学成就101

六、死非其所103

班超--经营西域

一、投笔从戎105

二、西域百城107

三、异域封侯108

四、落叶归根113

五、西域后传114

窦宪--终结匈奴

一、两朝外戚119

二、干政之始122

三、匈奴历史125

四、燕然勒石129

五、身死国灭132

杨震--一门忠烈

一、神奇家世,黄鸟衔环134

二、幼敦儒学,砥砺品行135

三、大器晚成,位至公卿138

四、面折廷争,余芳流传141

五、四世三公,千秋仰贤144

张衡--百科学者

一、宦海沉浮,一生正直150

二、精工巧制,博通天地155

三、文坛巨匠,旁通多艺159

梁冀--跋扈将军

一、 祖上曾经阔过165

二、 天生犯罪人170

三、 剪除李固,权倾天下171

四、妇唱夫随,为夫作伥175

五、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177

六、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179

李膺--党锢之始

一、党锢起因183

二、李膺其人185

三、党锢之祸188

四、党锢群英191

五、党锢评说197

郑玄--经学大儒

一、少有异志202

二、师友佼佼203

三、著书立说207

四、德高一世211

五、颠沛余生214

郭太--清谈之祖

一、清谈误国217

二、名士郭太219

三、谈风之变223

四、魏晋清谈228

试读章节

杨震——一门忠烈

都说即使微小如草履虫,也希望有人把自己放在显微镜下看,现在看来,东汉时候的灵帝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尽管他自己必定不乐意我们这么看他。灵帝一次在和侍中杨奇闲谈时,突发奇想地问道:“你看我和先皇桓帝相比,如何啊?”杨奇回答说:“皇上比先皇,好比舜比尧。”结果灵帝听了大为恼火,不悦地说:“你脖子硬,不愧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也有大鸟飞到你的墓上来吧!”

尧舜是上古有名的圣贤君主,后来的大臣要赞美当朝的帝王,惯用的手法就是将之比作尧舜之君。既然如此,灵帝为什么对杨奇的回答如此不满呢?杨奇的回答有什么寓意?下场如何?大鸟飞到墓上又是怎么一回事?要解开这些谜团,就必须对东汉中后期最著名的一个政治世家——杨家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这个家族是以一个动人的传说开始的,而其核心人物,则是本篇的主角——也是历史的名角——杨震。

一、神奇家世,黄鸟衔环

自古好人有好报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甚至已经成为典故。比如蜀汉李密在名作《陈情表》中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当中的“结草”即为其一。春秋时,秦军攻打晋国,作战过程中,晋军大将魏颗与秦军大将杜回相遇,两人短兵相接。正当胜负难料之际,杜回突然被埋伏在野地里的一个老人用草绳绊倒在地,于是被魏颗活捉。到了晚上,魏颗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个老人对他说:“我是来报恩的。”原来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一个没有生子的爱妾,魏武子有次生病的时候对魏颗说:“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结果后来魏武子病重了,临终时犯了糊涂,又对魏颗说:“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她给我殉葬。”但最终魏颗还是把父亲的爱妾嫁出去了,并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混乱不清,说的话不能作为凭据。我嫁她,是根据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而梦中的老人就是那个侍妾的父亲。

与“结草”形影不离的则是另外一个叫“衔环”的典故。说的是西汉末年,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有一人叫杨宝,年幼时在山上见一黄雀和猫头鹰打架不敌,受伤后落到地上被一群蚂蚁包围。杨宝将黄雀救回家好生照料,百余日后黄雀复原飞去。当晚,他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前来拜见,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日前与猫头鹰打架落难,承蒙相救,特以玉环四枚相赠。并说杨宝后人必然显贵位至三公,为官清白有如此环。此即“衔环”典故的来历。杨宝自然不会想到,正由于他的善举,会有后世“天下杨氏出弘农”的说法。他的后代闻人辈出,除了本文要提到的一些之外,如隋代的开国皇帝杨坚,宋代碧血青天的杨家将,据说都是其后裔——或者说抢着做他的后裔。

其实杨家的祖上还是比较风光的,像杨宝的七世祖杨喜,在西汉初辅佐刘邦打天下,因追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杨宝的曾祖杨敞,在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安平侯。可以说,弘农杨氏也算是当地的一大名族。但到杨宝时已是西汉末年,因为世道太乱,他无心做官,于是专心研究《尚书》,在汉哀帝、汉平帝时期,基本过着设帐教书的隐居生活。王莽篡位前的居摄二年(7),杨宝和其他几个名士被一同召入京师,但他实在不愿为王莽卖命,于是找了一个机会逃入深山。刘秀知道此事后非常敬佩,建立东汉后,特意派公车去接他入洛阳,但杨宝因年事已高,婉言谢绝,最后死在家中。黄鸟对杨家的预言,则是自杨宝的儿子杨震身上开始的。

二、幼敦儒学,砥砺品行

杨震(?—124),字伯起,大约出生于光武帝晚年或汉明帝初年。杨震幼时由母亲抚养,孤儿寡母,家境非常贫困,就靠田耕维持生计。杨震从小就极度自尊自爱,据说有人帮他来种植蓝(一种可以染蓝色的植物),结果杨震全部将其拔掉。这种“不食嗟来之食”的极端做法在现在看来,既不近情理,又显得矫情,但是在历史上却是其源有自,并且代不乏人。

比如稍早于杨震的梁鸿小时候家里穷困,甚至都没有做饭的柴火。邻居好心对他说:“我刚做完饭,灶里还有一些柴火没用完,你赶紧端上锅来我这里做饭吧。”谁知梁鸿毫不领情,说:“小子梁鸿,不因人热。”也就是说:“我才不要贪你这点便宜,用你的灶做饭!”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不近人情的想法和举动,有些固然是因为当事者为沽名钓誉而刻意为之——就好比宋仁宗评价王安石经常穿得破破烂烂不修边幅,但不能否认有些确实是因为受儒家“圣贤”精神的感召,矢志修身,以最高的道德标准最高的思想境界来要求自己的结果。我们相信杨震是后者,尽管这并不值得效仿。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杨震从小便博览经书,且穷究到底,务求精通,因而声名远扬。兼之得到当时著名学者、官居太常的桓郁倾心传授《尚书》,因此学问精进,郡里的儒生都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都说名师出高徒,杨震在经学方面能有如此成就,和桓郁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而从桓郁身上,我们又可看到东汉学术传承的特点及东汉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

东汉的学术多有家族性的特点,桓郁的成长就深深受到父亲桓荣的影响。桓荣是东汉初年的一代经师,从小就在长安师从太学博士朱普,专攻《尚书》学,因为贫困,就靠给别人打工来维持生计。他白天做活,晚上读书,孜孜不倦,十五年间没有回过家一次,直到王莽篡位时,桓荣才被迫返乡。后来,朱普去世,桓荣千里奔丧、负土成坟,并在朱普的家乡九江留下来教授门徒。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后,桓荣带着经书和一群弟子躲到深山之中坚持授课,后来又流落到江淮之间以讲学为生。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为太子选老师,先是找了桓荣的弟子何汤,听说何汤的老师是桓荣后,赶忙又把桓荣召来。听他讲了《尚书》后,刘秀非常满意,于是就转而让桓荣教授太子,并拜为议郎。

桓荣到太学后,从不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学问。一次,刘秀去太学视察,正遇到大家在一起辩论。桓荣总是心平气和,条分缕析,使得在座的每个人都心悦诚服,为此刘秀特加赏赐。那天刘秀心情大好,要听太学演奏雅乐。演奏完了,给每个人都赏赐水果。其他人都把果子揣到怀里,桓荣则始终毕恭毕敬地捧在手里。刘秀笑着说:“真是儒生啊!”因此更加尊重桓荣,经常特许桓荣留宿在宫中。建武二十八年(52),刘秀召集群臣讨论确立太子老师太傅这一职位的人选。群臣都想顺承刘秀的旨意,让太子的舅舅阴识担当。博士张佚厉声说道:“皇上立太子是为了阴家还是为了天下?如果为了阴家,那就让阴识做太傅;如果为了天下,那就要选天下杰出之士!”刘秀听后,大为触动,就让张佚作太傅,桓荣作少傅。桓荣一直教授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九年,后转任太常,贵为九卿之一。之前还在王莽乱世的时候,桓荣一直勤学不倦,族人桓元卿笑话他说:“这年月,能活下去就不错了,你还整天念那些破书,有什么用嘛!”桓荣笑而不答。后来桓荣富贵了,桓元卿叹气道:“我真是乡下人,哪里想到读书会有这样的好处呢?”可以说,桓荣正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也为我们传统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做了最鲜明的注脚。

汉明帝即位后,非常重视儒学,常与文武百官一起研讨经学。对这位老师更加尊重,桓荣都八十多岁了,还不放还。每次明帝视察太常府,都让桓荣坐在上手,可以说恩荣备至。后来桓荣病重,明帝亲自前往看望,当车队到达桓家巷口的时候,明帝下车,徒步走到桓荣的家门口。以后,群臣百官去探望桓荣的时候没一个敢坐车到他门口,看望之后,都是悄悄地退下。桓荣去世后,明帝还专门改穿丧服给他送葬,并赐给他一个风水很好的墓地。

桓郁,字仲恩,是桓荣的二儿子,同样是东汉的一代大儒。他自幼笃学,长大后从事《尚书》学的传授,门徒多达数百人。因为父亲桓荣曾做过明帝的老师,因此明帝对桓郁非常优待,经常把他请到皇宫里一起讨论经学问题,顺便商量政事,后来索性就任命桓郁为侍中,这样就可以天天见面了。明帝曾亲自写了经学著作《五家要说章句》,命桓郁加以校订。做好后,明帝对他说:“你继承了令尊的学识,我非常欣慰。我如果是孔子,你就是子夏,孔子不是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子夏啊!’”明帝还问桓郁:“你的儿子中有能继承你学问的吗?”桓郁毫不徇私地回答说:“没有,但是我哥哥的一个儿子学得不错,我看大有希望。”明帝就勉励说:“那就好好教他,你们家族有出色的人才一定早早跟我讲,我一定会重用的。”后来桓郁做了明帝太子也就是汉章帝的老师。等汉和帝即位后,因为很年轻,把持朝政的大将军窦宪希望他能够多学习一些儒家经典,就建议让擅长《尚书》的桓郁来教导他,就这样,桓郁又再次给汉和帝讲解经书,永元四年(92)升迁为太常,并于次年去世。

太常官职位居九卿之一,主要是掌管全国的礼乐文化。我国素有文化古国和礼仪之邦之称,对礼乐文化非常看重,因此太常一职的重要和尊贵也可想而知。桓郁父子二代以寒门学者的身份出任此职,足以见得东汉初期诸帝对儒学的重视。其实,整个东汉一朝,不仅东汉初期较为英明的几位皇帝如此,就是后期以昏庸著称的帝王如桓帝、灵帝,对儒学和学术同样很重视,像经学史上有名的“熹平石经”事件就发生在灵帝时期。而桓帝、灵帝时期发生的党锢之祸,固然是儒学和士人的大不幸,但也从反面说明了儒学在当时的强盛——太学生和士人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令宦官和统治者恐惧的程度了。

帝师桓郁一生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许多都官至显位,而杨震便是其中之一。

序言

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是个生活在山顶洞时期的人物——准确地说是猿人,因为据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够发笑,动物则不能。而我为人固然以不苟言笑著称,为文亦一本正经,全不符合讲求“悦”读的时代精神,但是我试着人格分裂双手互搏,把这篇序言写得轻松一点。

作为“读史馆”丛书系列的一本,本书写的是东汉一朝的历史。按照我的想法,书名原是引用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名言,但是最终编辑“怕得罪一半的读者”,改成了现在这个温柔敦厚的名字。

其实,我之所以用那个书名,并无横刀跃马叫阵天下女性之意,而是在我看来,这话有双重含义,而两种都是很符合东汉一朝的特点的。东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病态的一个王朝,并且我斗胆在后面不加“之一”。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数众多的小皇帝,二是由此而引发的层出不穷的外戚和宦官专权。所以,引用孔子的话,一方面可以是说,东汉的太后与以宦官为代表的众多小人难以伺候,导致朝政腐败而亡国;另一方面也可以是说,东汉众多临朝听政的太后以及为数众多的小皇帝,难以供养支撑起东汉这个王朝,最终导致其亡国。而政治上的“女子与小人难养”,似乎古今皆然,中外一理,不仅东汉朝臣深受其苦,就连后世女权发达的洋人也感同身受。当年李鸿章在欧洲见到俾斯麦时,俾斯麦借自己心声吐李鸿章苦水,说:“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李鸿章默不作声,内心当是引为异域知己罢。

回到本书的写作上来,中国历史似乎有个特征,就是以“东”、“西”命名的朝代,就国力而言,基本上总是“东”不如“西”,比如说,“东周”不如“西周”,“东汉”不如“西汉”,“东晋”不如“西晋”。为什么会这样?史学家与星相学家会有不同的解释,我这里不想承担这样重大的使命,仅仅想说明自己写东汉一朝历史的一个尴尬境地。

东汉处境之尴尬,在于其前有西汉,后有三国。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强盛时代,所谓“汉唐盛世”,这“汉”即专指西汉而言,东汉是没有份的。提起西汉,大家就眉飞色舞,有“文景之治”的是西汉,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是西汉,北伐匈奴使之“嫁妇无颜色”的是西汉,万里奔袭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还是西汉。而提起东汉,则总是灰头土脸,似乎想到的就是“外戚宦官”、“党锢之祸”、“桓灵之世”,再不然就是“苍天已死”,然后东汉真的就死了。三国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它乱得精彩纷呈,乱得荡气回肠,几乎无人不知。而夹在西汉这样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与三国这样一个空前精彩的乱世中间,就是东汉的不幸。许多人对历史的认知,往往直接从汉武帝跳到了曹丞相,中间三百年的历史,像是君子眼里的美色,视而不见;抑或是硬汉眼角的一滴泪水,被迅速抹去。

因此,我在挑选有代表性和大名气的人物来反映东汉一朝历史时,就碰到这样一个难题:感觉西汉与三国,群星闪耀,人才辈出,远非短短十数人可尽言,而在选东汉人物的时候,则颇有“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踌躇。南宋诗人赵师秀曾说:“一首五律,幸亏只有四十个字,要再多一个字,真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对我而言,我也要庆幸只写这么些人,不然,我韦编三绝也找不出一个人了——不是说东汉便再无重要的人了,只是说,与西汉和三国那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相比,东汉人物的名气实在太低。

然而,东汉是否就真的如此微不足道平庸无奇呢?

当年我呈交毕业论文时,有一个老师曾给如下评价:“不错,不足在于作者似乎认为他所论述的对象是天底下最重要并且唯一重要的人物。”我这里无意再沿承旧习,认为我要写的东汉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但是应该说,东汉作为一个王朝,即使是在与西汉相比时,其实也有其伟大和重要之处,并非如它在公众心目中的那样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即以国力而论,东汉虽然没有西汉在汉武帝鼎盛时代那样的雄霸和张扬,但是就实效而言,却有许多地方要胜过西汉。像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今天的中亚一带,但是东汉的甘英“黑海东头望大秦”,到达了今天的里海或者波斯湾的西亚一带,这是占了后来者居上的便宜,是历史的必然。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征匈奴获得大胜,然而匈奴并未消亡,反而到了汉元帝的时候,不得不派王昭君出塞以和亲;匈奴这个骚扰中原王朝近一千年的异族政权最终被消灭,却是在东汉和帝时期。类似事情,不在少数,然而我们往往关注历史的浮华喧盛胜过关注其真绩实效,正如我们在现实中钟情哗众取宠胜于朴实深刻,如此,在认知和评价历史时,难免会出现偏颇,有失公允。

此外,尤其还可以注意的一点是,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朝历代都非常尊重读书人,县官的板子就不能打秀才的屁股。然而如果以今天知识分子的标准去衡量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也就是“士”——的话,也许该说,东汉的“士”是最相符合的。他们的坚持气节,他们的不畏强权,他们的批评社会,以及他们对政治超乎寻常的关注,是历史上其他朝代的读书人所不能媲美的。其他朝代也有士大夫,但更多是一种文人诗酒风流的形象,即算以和东汉的“士”略相仿佛的明末东林党人及其余波,他们身上带有的颓废以及风流,也是东汉的“士”所没有的。蔡元培先生曾说:“往昔昏浊之世,必有一部分之清流,与敝俗奋斗,如东汉之党人,南宋之道学,明季之东林。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就此而言,其中尤以东汉的知识分子最为突出。

本书所选的人物,有帝王、后妃、大臣、将军、外交家、学者、名士,涉及东汉的政治、军事、外交、宫廷、学术、社会等方方面面。选人的标准,一方面是选择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另一方面则是尽量使之覆盖东汉一朝历史(董卓入京后的历史划入三国)。应该说,所选人物基本上满足了这两个要求。不仅如此,对一些重大的事件和问题如西域、匈奴、今古文之争等,书中不局限于东汉一朝,而是力求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串说和对比,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了解。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我们往往对善与恶分得过于清楚,似乎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与坏人。好人好到底,坏人坏到头。所以小时候看电视,人物才出场,我一看那长相就知道他是忠臣还是奸贼,后来剧情证明果然如此,便沾沾自喜,自谓乳臭未干而有过人之能。后来进了社会这个大戏场才知道大不然,以我那点眼光能活到今天,纯属侥幸。痛定思痛,我觉得有义务告诉读者——不论接不接受或者知不知道都要告诉他们,人是复杂的,也是多面的,既没有一无是处的男人,也没有十分美丽的女人。现实中如此,历史上也可以想当然。既然我们的史书有造神和造妖的传统,则我们在读史的时候,就得万分留意,打破一贯的成见和定见,理性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明白就像桓帝、灵帝这样著名的无道昏君,其实也有可取之处;而像唐宗宋祖这样的明君,也是有其大过失的。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然而智从何处来?你可以说从来处来,但是归根到底,智慧还是要从反思和疑问中得来。

现在流行“公共史学”,自可造福芸芸众生。可惜我虽然书法如蚯蚓柔若无骨,文笔却是银钩铁画生硬得很,写时想要大众化一点,终究像是旧时女子的小脚一样放不开,可读性有多强,我自问不知。留待读者审之哂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汉女子小人名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红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9442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4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8
16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