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踪迹
内容
内容推荐
生活在无序和有序的节奏中悠悠走过,我们在生命的年轮中渐渐沧桑。悠悠的生活丰韵着平庸的日子,沧桑的生命充盈着起伏的四季。每个人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与浩瀚的岁月相比,往往如同烟云般,了无踪迹。我们该以怎样的期待拥有一刹那的印记?我们又该以怎样的目光凝视那稍纵即逝的生命?当新技术5G携带着风一般锐利的力量,对当下生命世界和社会现实进行无情冲击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掌控个体作为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位置?
文字,是一种记忆的形式,也是一种找回人类自我的媒介。
文字,也是一种踪迹,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文字里面。
让我们共同期待文字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李红艳,女,祖籍山西,曾担任编辑记者5年,出国游荡5年,2005年起任教于中国农业大学。
热爱生活,充满好奇;喜欢艺术,渴望简单。最爱做的事情是读书,最常做的事情是在各种交通工具上读书,最忍不住的事情是买书。因为忘记,总是买重书,所以不断宽慰自己,多读一次又何妨!最喜欢游走在日常生活中,与素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也总是尽可能在最短时间里与陌生人毫无距离地交谈。专业研究之余的思考,是一种癖好,而随手写下思考的碎片,则是一种不可戒掉的文字瘾。用简单明了的文字让生活流淌出来,是自己的一种理想诉求。
目录
上篇 散落的阳光
艺术随笔
文物,艺术品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
艺术品的消亡和对消亡的记录——从《死亡之岛》到《归来》
柏林墙与珂勒惠支博物馆
易北河边的圣玛丽教堂
漫谈伦勃朗传和伦勃朗自画像
维也纳一日
艺术品的感性及理性
“访客寻友”
意识的边界
梦想,真了不起!——《了不起的菲丽西》随感
艺术家敖松
文化之化与文化之源:乱说饮食文化
漫忆乡愁
写给家乡的话
老玉米
羊肉泡馍
烟叶
卖菠菜
麻花
南瓜
养猪
他乡随笔
柏林的雪
初来乍到
孤岛
说说汽车
想到了阳光下的生活
时间的价值
消费欲望
说说语言的意义
乡村、渔村:文化与现代性及其他
感悟记忆中的历史
没有“春晚”的春节
看病记
散漫读书
读书的感觉
再说读书的感觉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的心情
再说读书的心情
关于书的联想
什么是写作
武侠心境
再论武侠小说
一种记忆
所谓独立
我们这个时代
职业生涯
生存法则
那些孤独的房子
教师节随感
再说教师节
教书与育人
夏日的纪念
蚁族的奋斗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奋斗
形象化社会与漏洞型提问
专业的遐想
网络社会实验的意义:希望之路
忙乱而无畏
那种昏暗而质朴的意识
学说话
闲话日常
乡村教师30年:我的父亲母亲
过有趣的生活
“我为什么要上大学”
冬日晨光
酒与我
一辈子的事
纪念一个陨落的年轻生命
面对熟人
语言的表达:小孩子的烦恼
生活的朴素愿望
随意而写
假日心情
年来到
2014年春节记
节日与人
假日随想
怀旧、想象与文化评判
旅游经验的时间化与空间化
秋天那些事
下篇 文人记忆
学术志趣
“原野听龙吟”:靠近张岱年先生
想起张岱年先生
季羡林:本色的学者
“中国学”者:访饶宗颐先生
与史重约:访邓广铭先生
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历史使命:访任继愈先生
汝信的学问观
为你喝彩:访吴小如先生
忆小如先生
思与思之间——记叶秀山先生
读他人书,说自己话
一份淡淡的记忆:写在叶秀山先生70寿诞之际
迟来的告别:致敬亲爱的叶老师
离别却是重逢
寻找一种记忆:张隆溪情结
寻找回家的路:记李金铨先生
走向城市的纵深处:访侯仁之先生
豪华落尽见真淳:记朱立元先生
在路上
湮没不仅仅是传说:访李学勤先生
汉学,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再访李学勤先生
考古学是什么?——访俞伟超先生
关于古籍今译:中华书局总编辑傅璇琮先生的思考
一个纯粹的人:记张芝联先生
诗的情怀:造访林庚先生
平平淡淡一书生:记裘锡圭先生
教书生涯:记袁行霈先生
文物,何去何从:史树青先生访谈
中世纪,不再是一片混沌:访傅乐安先生
误读考古:访学者徐苹芳
一个创造“资源”的人:访沈昌文先生
走向文化的纵深处:周汝昌先生的品格
为了文学史的完整性:访季镇淮先生
文史的功力——记《文史知识》总编辑李侃先生
正直地做人严谨地治学:记张少康先生
上课的感觉:访童庆炳先生
莫高窟前的沉思:记敦煌研究院樊锦诗女士
“我思故我在”——兼评《三余吟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访考古学者王仲殊
编辑生涯——记徐元邦先生
一个“特别”的人——访贾泽林先生
一个“文化了”的人:访刘梦溪先生
成如容易却艰辛——访王甦先生
兢兢业业的拓荒者——访赵靖先生
夕阳中的微笑:访张志公先生
站在文明的起源处——访叶大年先生
艺术情怀
文化:终极关怀——近访冯骥才
为了艺术生命的纯正:毕克官先生访谈
走过长城——访罗哲文先生
别样的情怀——记作家延泽民
“画中人”:吴冠中速写
呕心沥血十年情——记文艺家邹德华
补读斋主人——记画家齐良迟
怀愧文化——访画家袁熙坤
序言
当生命不再富有张力,当岁月的年轮越来越无情,这
一刻,个体以何种形式获得自我慰藉呢?
个体的记忆虽然是活生生的,但通常潜藏在难以描述
的状态中,充满了私人化的特征。唯有文字描述的生命记
忆,携带着个体的印记,积淀着岁月的无情与有情。
这本散漫的随笔集,既是个体时间的轨迹,也是社会
记忆的文字展示形式。透过这些文字,重温个体记忆与社
会记忆中的情感与年轮,触摸个体历史与社会历史之间的
交融,在当下,方能开启重新反思个体生命意义的大门。
是为序。
李红艳
2019年3月于北京
导语
这本散漫的随笔集,既是个体时间的轨迹,也是社会记忆的文字展示形式。透过这些文字,重温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中的情感与年轮,触摸个体历史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交融,在当下,方能开启重新反思个体生命意义的大门。
精彩页
文物,艺术品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
我们每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和记忆首先是来自教科书里的记载和描述,但世界历史的学习未免常常使人感到无力、抽象和空疏阔大。我以前的记忆力很好,高中时的历史常得满分。不过我自己也对此存疑,因为实际上历史在那时对我而言无异于文学作品,只是徒然要记很多与自己无关却犹如神话般的年代罢了。这些年代的记忆在日常和平素的生活里逐渐淡去,仿佛是替别人拿着的东西,总归还是要还给他人的。他人于是对我们的记忆来说就构成了我们在教科书上所获取的历史。这种历史伴随着记忆和记忆里的断层又构成了另一代人的历史。历史在我们的记忆里就这样轮换着。
以前没有机会看到很多欧洲绘画作品,对世界历史的这个部分总是充满着敬畏和疏远。虽然或许这也应该是我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但是肯定已落满灰尘,是被遗忘的一部分。刚到欧洲时,因为语言和其他压力的问题,也从来没有想到去博物馆看看。偶然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天气不是很冷,似乎是春天的样子。当时的我好像刚刚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在公共汽车里看着外边的风景,路过的恰巧是博物馆岛。下了车,从柏林大教堂的旁边走过去,柏林古代艺术博物馆便在眼前了。
因为怕不懂,首先就拿了耳机和介绍册。看画的感觉是一点也没有了。记得,只是觉得好累。出来后躺在旁边佩加蒙博物馆前的草坪上,仿佛又走过了一段和自己无关的历史。久远的对陌生年代的记忆和神话般事件的叙述的复述渐渐从灰尘里爬起来,睁开无辜的眼睛找寻着自己的位置。这个博物馆,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又去了几次。那些作品的作者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那画里的人物的表情和场景带着翅膀回到了我所拥有的阔大的历史记录里。
穿过古代艺术馆的长廊就是佩加蒙博物馆了,该馆和在柏林夏洛特宫对面的埃及博物馆是柏林很重要的两个古代博物馆。它的收藏主要以古代希腊的历史文物为主,并伴有电视短片介绍,是关于文化、历史和哲学的。除此之外,还陈列有希腊诸神的雕像。埃及博物馆比这个博物馆大很多,收藏的文物种类也更丰富。德国考古学在那个年代的辉煌在这两个博物馆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历史的记录不仅仅是记录那个时代,还是开拓它并用后人的解释来证明那个时代。
文物和那个年代的艺术品穿越着时间,构成着当代人的当代历史感。我们从中所获取的不是年代和叙事方式,而是图像和人物的表情。文物无语,却漫谈历史;文物无语,却缔造历史。缔造我们认为应该成为的历史,应该被记录而没有得到确切明证的历史。作者的意义在于给我们这种记录方式留下了阐释的空间和可能性的方式。大部分的情形下,是无作者参照的历史记录方式,庞贝城的遗迹很能给予我们这种联想和记录。
那是一片完整的废墟。夏日炎炎下,走在其中,就如回归家园。忘却地图和对地图的阐释,随意辨认着自家大门的位置。令人惊异的是在偌大的城中居然没有一棵树或是任何草类,只有挥汗前行的游客。声息几乎是没有的,却分明能感受到呼吸声、漫谈声,繁荣的场景就在眼前,记录就是这样完成的。这里明明是无人,你却听到了永恒的声响,看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和场景。日常的生活经验给予同样的日常生活的记忆,历史在这里活在当代里、活在日常里。火山喷发的瞬间性界定了那一段历史的显示性和日常性。回到家里,只需用手抹掉灰尘,就进入了日常生活经验里。庞贝城的记录是残破的,完整性的塑造唯来源于建筑的构型和墙壁上遗留的作品,斑驳和缭乱赋予的瞬间性恰恰是历史的真实和完整。真实和完整是日常经验化的效果和体验,文物和遗迹却是那个陌生年代的印记和叙述方式。集体无意识给予对文物的重新记录和在记忆里显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感性化的依据。所以我们才有了共同阐释的拥有日常生活经验的历史。
远古的文物和遗迹构成了我们共性化的历史,而艺术品的个性化则显示了人文精神的历史性、自由和启蒙的呼唤和猛醒。当我站在位于柏林波茨坦广场的国家画廊里,静静地看着环绕着的这些作品,看到的是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和近代的政治和文化史。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踪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红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522529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92
CIP核字 201917644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9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