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女界之兴起(晚清天津女子教育与女性形象建构)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晚清天津女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移、视觉和形象等话语实践的分析,来探讨现代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等议题。晚清天津女学的发展,是一个各类参与者重新探索社会规范、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这其中充满对话、磋商甚至矛盾。一方面,女学参与者赞誉女学之现代性,推崇文明女教习和女学生形象;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借助传统的性别意识和阶层优势来确立女学的现代边界,使女学在认知和日常层面沉淀下来,成为实际的社会存在。 作者简介 秦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妇女史和城市史研究。在Ming Studies,《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撰写《旧中国三教九流》等书。 目录 导论 第一章:话语背景:“女界”与晚清女性形象分析 第一节:在教化与文明之间:“女界”初现 第二节:“女界”与近代两性关系之转变 第三节:“合群”书写下的女界与国家民族主义 结论 第二章:历史背景:晚清天津女学图景 第一节:从天子渡口到通商口岸 第二节:天津女学全景图 第三节:官立、公立和民立女学 第四节:借才异地 结论 第三章:何处是归处:晚清天津女学师生的游移经验 第一节:从幽闭到释放 第二节:行旅与身体游移 第三节:照片与形象游移 结论 第四章:暧昧的凝视:晚清天津画报中的女学呈现 第一节:近代画报与“图像转向 第二节:分裂的画报,破碎的启蒙 第三节:晚清天津女学的视觉呈现 结论 第五章: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 第一节:晚清女性典范制造机制 第二节:擅旧词华,具新理想 第三节:擅新文体,具新思想 第四节:擅旧文体,具旧思想 结论 结语 附录一:晚清天津历次女学调查表统计 附录二:晚清天津各女学堂名称、成立时间及地点 参考书 导语 本书以前人论著为基础,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晚清女学,分析诸如女教习、女学生、士绅、官员等群体如何参与到女学当中,并最终使女学这样一个新兴事物成为一种日常化的存在。 本书强调这些群体对传统意识、规范和惯例的坚持和实践,这些坚持和实践隐而不显,甚至因为与现代性不洽而被公开批评,但是它们却成为延续、强化男女两性精英性别和阶层身份的重要方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女界之兴起(晚清天津女子教育与女性形象建构)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秦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4047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9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72 |
CIP核字 | 2019165868 |
中图分类号 | G776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9 |
宽 | 15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