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精)/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 |
| 内容 | 作者简介 傅谨,1956年生,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戏剧与影视学)成员;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研究,著有《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 戏剧理论新体系建构 第一节 “移步”和“换形” 一 时间开始了 二 剧目的甄别 三 “移步”与“换形” 第二节 人民性与新人的塑造 一 禁戏和开放的博弈 二 “忠孝节义”和“人民性” 三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第三节 从“洋教条”到民族化 一 “洋教条” 二 编导制的引进 三 传统戏与现实主义 第四节 历史与历史剧 一 “反历史主义” 二 《蔡文姬》与翻案戏 三 古为今用的《卧薪尝胆》 第二章 政治与艺术的博弈 第一节 “毒草” 一 《李慧娘》和“鬼戏” 二 姚文元的《海瑞罢官》批判 三 “四条汉子”与文艺黑线 四 新的“毒草”不断出现 第二节 样板戏与“三突出” 一 “大写十三年” 二 京剧革命 三 “三突出” 第三节 现实题材与传统手法 一 表演理论的探索 二 戏曲音乐的探索与变化 三 样板戏的移植与改编 第三章 先锋与探索 第一节 拨乱反正 一 《报春花》 二 《大风歌》 三 传统戏的回归 第二节 探索戏剧与现代性 一 实验戏剧 二 《绝对信号》和车站 三 当代社会的反思 四 张继青和晓艇 第三节 戏剧危机和生存之道 一 “戏剧危机” 二 小剧场运动 三 小百花和《西厢记》 尾声 重建戏剧价值体系 一 戏剧命运的讨论 二 濒危剧种与非遗 三 孟京辉和孟冰 四 传统戏剧的新生命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49-2015年的中国戏剧批评。本书依历史发展的进程,勾勒该时期中国戏剧批评的全貌,并且通过这一研究,揭示当代中国戏剧批评话语的生成与演变,阐述戏剧批评与当代中国戏剧发展、戏剧创作演出之间的互动关系。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精)/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傅谨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5202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71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338 |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848 |
| CIP核字 | 2019216304 |
| 中图分类号 | I207.30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30.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6 |
| 宽 | 176 |
| 高 | 26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