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俄罗斯史(共3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俄罗斯史(共3册)(精)》为引进版权图书。在今天全球的政治舞台上,地处欧亚大陆平原的俄罗斯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俄罗斯的历史是全球历史的重要一笔,然而它本身又是波诡云谲,迷雾满布。本书作者(杰弗里·霍斯金)对6世纪斯拉夫人的迁徙到2000年俄罗斯总统大选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从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到俄罗斯联邦,勾勒出历史变局和动荡中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存续和发展。

内容推荐

俄罗斯,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国家的创建者和维持者。它国土广袤,兼据欧亚,雄视东西;它文化深厚,拥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大师,足以傲视世界。它背后的历史总是隐忧重重,起起伏伏,但又不断地从灾难中复兴,再次探寻一条崛起的道路。今日俄罗斯的一切复杂迷人之处,无不有其历史源流。《俄罗斯史(共3册)(精)》(作者:杰弗里·霍斯金)展示的是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几千年的全景画卷,生动文字配以精美图片,于细节处见叙事功力。

《俄罗斯史(共3册)(精)》史料丰富,不仅展现了俄罗斯发展历程恢宏壮丽的一面,也毫不避讳俄罗斯复杂的一面。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国家,无数矛盾交织,各种理念角力,在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相互激荡中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文明。

《俄罗斯史(共3册)(精)》由杰出的伦敦大学历史学家杰弗里·霍斯金著述,至今已再版多次,是了解俄罗斯的必备典籍。

目录

引言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生态环境以及民族特点

农业、居住与饮食

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概念:共产组织与真理

移民与殖民

边境局势

第一部分 俄罗斯帝国的历史溯源

第1章 | 基辅罗斯、蒙古人和俄国的兴起

斯拉夫人和维京人

斯拉夫人的宗教变化

试图巩固基辅地方州

成为欧亚大陆主人的蒙古人

蒙古的统治

加利西亚、瓦林尼亚和立陶宛

诺夫哥罗德皇城

罗斯托夫-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

君主和当地公社

莫斯科的崛起

东正教教堂

金帐汗国的瓦解

东正教教会的分裂

第2章 | 伊凡四世和莫斯科公国的扩张

莫斯科公国

莫斯科公国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状况

莫斯科第三罗马

伊凡四世:品性与意识形态

伊凡四世试行改革

哥萨克人

征服喀山汗国

波罗的海战争

特辖制和伊凡统治后期

第二部分 备受困扰的帝国大厦

第3章 | 动荡的17世纪

莫斯科牧主制的产生

王朝的结束:一个新的挑战

动荡时期

帝国东扩

莫斯科存在的原因

城市生活

动荡时代后的复兴

波兰、立陶宛和哥萨克

赫梅尔尼茨基和乌克兰哥萨克起义

尼康牧主的改革及教会分裂

第4章 | 彼得大帝和欧洲化

转向西欧

作为欧洲强国的俄国

波罗的海

波兰

奥斯曼帝国

彼得大帝的改革

俄帝国的本质

教育及文化

第三部分 欧洲帝国

第5章 | 18世纪的国家和社会

权力、机构和法律

财政需求和经济结果

南部扩张

高加索地区

未实现的“正规”政府

共济会

第6章 | 保罗、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

保罗短暂而富启发意义的统治时期(17961801)

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18011825)

来自拿破仑?波拿巴的挑战

神圣同盟和圣经公会

教育与学习

波兰和犹太人

十二月党人

尼古拉一世的统治(18251855)

文学、“厚杂志”与俄国问题

克里米亚战争

第四部分 帝国危机

第7章 | 不稳定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克里米亚战后危机

决定改革

农奴解放

地方政府

法院

教育

审查制度和媒体

军事改革

东正教教会

波兰叛乱

俄国社会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和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

洛里斯-梅利柯夫及其紧急执政

第8章 | 民族主义的崛起

中亚

远东

俄国化

乌克兰

芬兰与波罗的海

高加索

犹太人

高级文明和俄国国家特性

第五部分 革命与乌托邦

第9章 | 社会变迁与革命

经济发展

革命运动的复兴

社会变化和城市问题

19051907年间的革命

模棱两可的君主立宪制

土地改革

其他改革

尼古拉二世的远见

东正教改革

文明社会

重新评估知识分子

第10章 | 战争与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革命

士兵与军队

工人

农民

布尔什维克

迈向新社会的第一步

内战

内战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布尔什维克眼中的国家

苏联的建立

革命的重大意义

第11章 | 社会变革及白色恐怖

多民族政权苏联

革命文化与“新人类”

东正教

新经济政策

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

白色恐怖

第12章 | 苏联社会的成型

农业与集体农庄

工业管理者与工人

农业以及城镇规划

文艺瑰宝

教育与新精英

家庭政策

外交事务

苏德战争

驱逐少数民族

爱国主义与公民身份

第六部分 乌托邦的衰败

第13章 | 复苏与冷战时期

冷战伊始

核竞赛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

战后的苏联社会

经济复苏

文化、科学与教育

赫鲁晓夫与后斯大林时期的改革

死灰复燃的宗教迫害

工人与农民

第14章 | 先进的社会主义领导下的苏联社会

勃列日涅夫执政

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危机

“停滞”与社会变革

科学与教育

文化生活

民族新觉醒

第15章 | 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到俄罗斯联邦

戈尔巴乔夫上台

外交政策的“新思想”

共产主义在中欧的崩溃

经济和政治改革

俄罗斯民族

苏联解体

总统与议会的角力

经济改革及其成果

车臣问题

俄罗斯及其邻国

外交政策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

试读章节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欧亚大陆孕育了俄罗斯,同时也见证了其成败兴衰。西起喀尔巴阡山脉,东至大兴安岭山脉,这一片广袤而开阔的俄国领土几乎占据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面积。在这片土地上,自西到东衍生成四种基本地形:南部为沙漠,当中散落着从南边和西边山脉蜿蜒下来的河流及其周围的绿洲;再过去便是西伯利亚大草原,这一带雨量较少,草地和灌木带狭长多变,偶尔可见几处绿洲、溪谷和山谷;往北过去是一条针叶树林带,点缀着零星的落叶林木一路南去,直到乌拉尔山南边才蔓延成一条开阔独立的生态带;最后便是苔原带、冰冻的荒地和沼泽,一条条河流穿过它们直奔终年结冰的北冰洋。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内亚欧大陆:它包括在1990年由苏联统治的领土、新疆以及蒙古。由于东南两边群山环绕,北边常年被冰雪覆盖,使得这片领土向西方世界敞开了大门。在它的西边,作为传统意义上欧亚两洲分界线的乌拉尔山海拔较低,不能形成坚固的屏障。此外,随处可见的陆路相连的河流水道,给这片地区的交通带来诸多方便。在一个地势广阔平坦的国家,这样长的大河并不多见。许多经里海来到伏尔加地区的亚洲商人都以为,这样一条神圣的河流应该是从高山地区流下来的,而事实上它的发源地却在诺夫哥罗德南边地势低洼的瓦尔代山。

南边两条开阔的生态带是游牧国家的标志,其中又以大草原最为典型。尽管这一带土地肥沃,但植被稀疏、雨量较少以及地形开阔,使人们很难在这里定居垦荒。没有发达的灌溉系统,在这里务农的人们所得甚少。此外,他们还常常受到来自邻近其他游牧民族的袭击。这里有大量的青草供牧群和骆驼食用,一旦这里的饲料消耗完了,他们便迁移到其他地方。牧民们靠兽皮、肉类以及奶制品为生,但这些并不能满足生活的全部,因此他们不得不与那些牧地当中的绿洲居民以及周边的人们进行贸易——这是欧亚大陆历史上重要的一步。简而言之,他们必须与外欧亚大陆进行交流。然而,牧民们在贸易中总是处于下风。这是因为,他们能供以交换的东西除了动物产品外别无其他,而这些产品对于定居的人们来说也能自给自足。于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进而演变为暴力:游牧民族们只有靠凶悍杀戮以及掠夺其他民族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以亲缘关系聚居的群体是开发这种生态资源的最有效形式。这些群体一般有50到100人。为了保卫家园和牧群,他们一般会组成联盟,并重视饲养战马和训练骑兵。自从公元500年人们发明了马镫以后,不管是长矛还是弓箭,善战的骑兵均可以双手持武器,这也使得骑兵越战越发可畏。

然而,尽管游牧民族都是骁勇善战的勇士,但却是非常笨拙的建国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内欧亚大陆最长盛的帝国应该建立在它的最西边,在一种并非其典型代表的地形上,即伏尔加河西部那片宽广的落叶林带。第一个主要的东斯拉夫公国基辅在这片林带的南边,而第二个——莫斯科公国,则在林带的北边。两边都保护了内陆不受其他游牧民族的袭击,其中莫斯科的防护更为重要,这也解释了后来定都莫斯科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东斯拉夫公国的建立主要归功于贸易。贸易打通了由北至南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拜占庭帝国的路线,同时又与东起中国、印度以及波斯至西欧的通道相交错。然而这些通道的开放没有定数,往往取决于游牧民族是否愿意让路。因此,这些交通要道的荒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东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为何从11世纪到13世纪逐渐往东北迁移的原因。俄罗斯人来到农业与渔业、养蜂、伐木以及毛皮贸易相结合的东北地区,以期得到稳定的生活保障和财富来源。

在内欧亚大陆,一旦某个明显区别于部落联盟的公国开始形成,它便有许多条件得以生息繁荣。在这里,它拥有一片广阔的领地,得天独厚的地势,再加上统治者们以及臣子们几辈子都用不完的资源。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撤退而不轻易言败,然后有足够的时间养精蓄锐,同时侦察敌军的致命弱点,改进自己的不足。

与此同时,这片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区也有它的致命缺点。这里大部分土地相对贫瘠,同时远离海洋以致与外界沟通不足,内陆的交通也极其不便。这些缺点使得该地区的人口迁移和资源运输十分缓慢。除非整个地区及其交通要道均派兵驻守,否则它的边防线脆弱不堪。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各种各样不同语言、风俗、法律以及宗教信仰的人们。要建立并管理一个能将所有这些差异同化的国家不仅是项复杂且代价昂贵的事业,有时甚至可能是徒劳无功的。

然而,正是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与致命弱点的矛盾结合赋予了俄罗斯突出的特点。

1.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帝国之一。它的边境向周边推进了几千千米。它占据了入侵其他地区的有利地势,但也容易受到攻击。在过去的几百年问,俄罗斯领土不断受到侵犯。虽然13世纪蒙古帝国的建立是个意外,但来自西边的入侵更具破坏性,而东边和南边的其他民族则借道从里海到乌拉尔山这扇“敞开的大门”连年滋扰俄罗斯边境。几百年来,俄罗斯不得不调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边防:从16—18世纪,俄罗斯将近乎一半的兵力部署在南方大草原的边防前线上以加强其抵御力。

对于边境地区危险的真空地带,俄罗斯利用其周边毫无组织的游牧氏族、部落,甚至一些人口较多的民族的相对弱点,开始大举入侵并吞并他们的领土。然而,物极必反:当俄罗斯最终解体时,脆弱的边防使得这些地区又再度落入了他人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从1989年以来的这段时期并非没有前例。一直以来,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巴什基尔人、哥萨克人以及波兰人对俄罗斯帝国总是抱着一种善变的态度:他们有时候是忠诚的臣子,有时候是谨慎的盟友,但有时候也可能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因此,这段时期并非一个反常,而是一种历史典型模式的再现。

2.自古以来,俄罗斯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然而它没有一个主要的民族、政权或者贵族阶层。直到19世纪,俄罗斯民族才成为政治和生活中的主要力量。在民族和宗教多样性方面,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俄罗斯相比(不列颠帝国可能除外)。此外,俄罗斯从各个其他民族中挑选人才形成一个多民族统治阶层,从而维持国家的秩序和稳定。与其他国家政权相比,这一方式降低了内务与外务的区分度。这种不带歧视的政治手段后来被苏联沿用。直到1943年,苏联才开始通过设置外交部以及共产党的分支——共产国际来处理对内和对外事务。因此,有一位历史学家也曾经把斯大林称为“大草原卜_最后的政治家”。P3-5

序言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是经历过无数次洗礼却仍屹立不倒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俄罗斯的政权数十度更替,疆土延绵千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独占鳌头。如今,她仍然是欧亚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巨头之一,这种优势将一直延续下去。

我们注意到在最近一些年来,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的政治家认为俄罗斯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潜在盟友,对他们的威胁也在减弱,因此没有必要再严阵以待。然而,尽管是在过去的十年里,这种观点仍然是不可靠的。十年前,当时俄罗斯还是苏联,受西方领导人的影响,她一心要建立民主制度,走市场经济的路,加入到西方各国结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同盟,共建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谐。由于这些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很快地实现,俄罗斯的锋芒在逐渐削弱。如今,当我们论及国际大事的时候,这个昔日的强国几乎已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实际上,人们今天对俄罗斯的态度和十年前对待苏联的态度都是有失偏颇的,他们无知地忽视了俄罗斯这个强国的本质,当您现在翻开这本书时,该书将帮您驱散这种无知。俄罗斯不会消逝;相反,她将继续在构建21世纪的新世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她所起到的作用绝对是积极的。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驱使我们去深入地研究俄罗斯。对于大部分欧洲人和北美洲人来说,俄罗斯是他们似懂非懂的另类国度,我们从研究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中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从而使我们更加清晰地审视自己。她跟我们如此接近,她走过的路跟我们如此相似,因此她的命运对我们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每当我们跟俄罗斯同事聊天时,每当我们翻开托尔斯泰的伟大作品时,每当我们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动人旋律时,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我们正在触摸我们自己的文明的一角,这些谈话、这些作品、这些旋律虽然来自于与我们有着千差万别的国度,但它们的质量之高使人醍醐灌顶、令人深思。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音乐在大部分西方国家都很受欢迎,这是当之无愧的;如今我们还正努力挖掘19、20世纪俄罗斯视觉艺术的丰富内涵。

西方文明与俄罗斯文明的同和异、远和近意味着我们对俄罗斯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认识,爱华德·萨义德指责我们是在借用俄罗斯为跳板来接近东方世界。我们对俄罗斯的这种矛盾情绪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的。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俄罗斯的国家政权曾几度易主,其版图也曾多次改变。因此,俄罗斯的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显著,他们对“俄罗斯”的定义和理解也都迥然不同。1998年7月,俄国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人在圣彼得堡的彼得堡罗要塞下葬。人们可能会认为,各个派别的俄罗斯人会聚集起来哀悼他,并庆祝他们各自的胜利;然而,大部分党派的政治人士对此事漠不关心,连俄罗斯东正教的主教也不闻不问,甚至是时任的俄罗斯总统也对此无动于衷,等到了尼古拉二世下葬的最后时刻才决定出席这个葬礼。俄罗斯民族的四分五裂从过去延续到了今天。即使在今天,俄罗斯人仍无法就他们的国旗、国歌的歌词,甚至是国家的名字达成一致:大部分的俄罗斯人都无法认同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无法将这个名字跟他们所理解的“俄罗斯”联系在一起。

本书试图探寻我们对俄罗斯模棱两可的矛盾认识的根源,同时也试图探寻俄罗斯人对自己国家矛盾情绪认识的根源。本书重点关注这几百年来俄罗斯人所承担的各种身份,希望能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体验和印象。同时,书中的各个章节都将以不同的主题逐一呈现,以方便读者快速找到需要研读的章节。书中的绝大部分俄语都遵循伦敦大学斯拉夫和东欧研究学院提供的翻译规范,而对于某些极个别读者不太熟悉的术语,我们才使用了常见的英语拼写(例如,我们使用了:Herzen,而不是Gertsen)。在注释中,作者的名字是参照图书馆目录中能检索到的拼写方式来列举的。

伦敦大学的斯拉夫和东欧研究学院,尤其是历史学系和俄罗斯研究中心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毫不夸张地说,学院对本书的鼎力支持、同事们对本书的悉心指导以及图书馆的珍贵资料都是本书得以完成的坚实后盾。我要感谢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同意为我再次印刷《苏联史》(第三版,1992年)和《俄罗斯:人民和帝国,1552—1917年》的部分内容,同时也要感谢《斯拉夫和东欧回顾》期刊为我再次印刷我的文章《庇护与俄国》中的第78卷(2000年4月)。我要特别感谢鲍勃·舍维斯阅读了本书的早期手稿,并做出了细致的点评;同时也要特别感谢罗杰·巴特、皮特·邓肯、苏珊·莫里斯和我的女儿凯迪亚,他们分别为书中的部分章节做出了精辟的评点。本人对书中出现的所有错误和误解负全部的责任。我还要衷心感谢孜孜以求的文稿代理商莫里·波霖哲和布鲁斯.亨特;感谢默默奉献的两位专业编辑艾达·唐纳德和斯图尔特·普罗菲特,他们对待工作是如此的细致入微;感谢部门的行政人员卡罗琳·纽罗芙,她十分乐意地承担了沉闷乏味的日常行政事务,这些工作本应由作者来完成,但我又不乐意去做。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安妮和女儿珍妮特,这些年来,她们一直对我这个脾气暴躁、事务繁多而且终日不在家的丈夫/父亲万般忍耐。我对利华休姆信托基金不胜感激,它对个人科研的奖励极大地推动了本书的完成与付印,使之早日与读者见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俄罗斯史(共3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杰弗里·霍斯金
译者 李国庆//宫齐//周佩虹//郭燕青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109661
开本 16开
页数 60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232
CIP核字 2013246159
中图分类号 K512.0
丛书名
印张 39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5
175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广州公元传播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