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主体的倒影(历史巨变的精神图景)/博雅文学论丛 |
| 内容 | 作者简介 倪伟,1968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及当代文化。出版专著《“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文学政策及文学运动》,译著《视觉文化研究》《漫长的革命》,在《文学评论》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一 个人认同的困惑与抉择 《新青年》时期钱玄同思想转变探因 霜魂悠悠 ——试论瞿秋白的精神历程和心灵悲剧 长天渺渺一征鸿 ——郁达夫论 笑涡里的泪 ——谈梁遇春 胡风在1949年 二 语言、文体与主体的规划 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中的“言文一致”论 章士钊的“逻辑文”与欧化的古文的限度 小品文与周作人的启蒙“胜业” 朦胧诗的旧魂新魄 三 历史裂变中主体身份的漂移 情色想象的政治:中国内地文学中的香港 农村社会的变革与文学叙事 ——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社会变革的隐痛 ——论张炜早期小说 平凡的超越:路遥与1980年代文化征候 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 “布”的分析 ——格非《欲望的旗帜》的一种解读 弱者的反抗与主奴辩证法 ——评王祥夫的《雇工歌谣》 讲述“外地人”的尴尬 ——评荆永鸣的“外地人”小说 镜中之蝶 ——论“70后”的城市“另类”写作 四 视觉主体与视觉体制 视觉文化、现代性与中国经验 商品镜阵中的女性身体 ——论“月份牌”女郎 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再现 ——“户县农民画”再释读 “新山水画”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视觉体制 后记 导语 《主体的倒影(历史巨变的精神图景)/博雅文学论丛》关注文人、文学、文艺实践,论述鞭辟入里,文字纯熟畅达,是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对历史巨变时代主体的浮沉遭遇和命运抉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文字流畅纯熟,论述鞭辟入里,是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 内容推荐 《主体的倒影(历史巨变的精神图景)/博雅文学论丛》收入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多篇,尽管论述对象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和领域,但它们聚焦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在历史巨变的时代里个人主体及其隐含的主体政治的浮沉变化。无论作家文人的心灵历程,抑或语言和文体的创变,乃至制度层面的文化实践,都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在创建现代个人主体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难题,以及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主体政治和文化政治所产生的意义深远的变化。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主体的倒影(历史巨变的精神图景)/博雅文学论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倪伟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0850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3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53 |
| 出版时间 | 2019-10-01 |
| 首版时间 | 2019-10-01 |
| 印刷时间 | 2019-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70 |
| CIP核字 | 2019215104 |
| 中图分类号 | I20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1.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56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