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民国文学史论 |
内容 | 作者简介 黄菊,1976年9月生于重庆合川,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文学博士。现任职于西南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情报研究所。参与主编《民国宪政、法制与现代文学》,在《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抗战文学与文化。 目录 绪论 “下江人”的由来及其与重庆文学的关系 一、“下江人”概念的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学术综述 第一编 隔阂与陌生:下江文化和重庆文化 第一章 战前的重庆形象和文学环境 一、抗战前的重庆形象和地方文化 二、1937年前后的重庆地方文学和文化 三、1937年前重庆的文学园地 第二章 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环境的调整和变化 一、战时在渝的报纸副刊和文学刊物 二、发展地方文艺的期待 三、地方文化人士对下江文化人的支持 第三章 活跃在抗战宣传中的下江作家 一、文艺界和抗战宣传 二、“下江”作家和重庆各界公共活动 三、地方形式的利用和思考中的实践 第四章 下江作家在重庆的交往方式 一、以座谈会为主要形式的聚集 二、个体之间的往来:朋友、聚居和茶馆 第二编 他乡与现实——下江作家在重庆的文学书写 第五章 下江作家的重庆日常 一、漫漫人川路 二、抗战初期“下江人”和重庆人的对视 三、贫困和疾病裹挟的重庆时光 四、如何看待贫穷: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坚守 第六章 下江作家对重庆城市形象的书写 一、战争中的精神堡垒 二、“重庆客”的他乡和故土 三、繁华陪都:重庆魅力的另一面 第七章 被大轰炸改变的文学环境 一、大轰炸中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运行 二、书报审查制度下的生存 三、稿酬和版税引发的争论 第八章 文学中的重庆大轰炸 一、废墟中的重生:大轰炸后的重庆 二、防空洞中时光 第九章 返乡的“下江人”:对战时川籍作家的考察 一、郭沫若:对故乡的礼赞 二、巴金:归来的“异乡人” 三、“回乡”与“文学创作” 余论 “下江人”的离开和重庆文学的沉寂 一、变动的人与城的关系 二、文学中的“重庆记忆” 三、“下江人”离开后的重庆文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是“民国文学史论”丛书第二辑其中一本。 抗战时期,大量民众随国民政府迁徙重庆,重庆人将这些外来者称为“下江人”。“下江人”数量庞大,占据了战时重庆人口的重要部分。他们的到来,带来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重庆从西南内陆的码头城市,转而成为了大后方文化中心。那么,“下江人”是如何改变了战时重庆文学的风貌,他们自身的生活状态又在重庆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么一个庞大群体在重庆的经历对文学构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研究抗战文学所无法绕开的主题。本论著即以“下江人”为中心,考察“下江人”到来前后重庆文学生态的变化,并围绕“下江人”在战时重庆的生活,探讨战时生活带给作家什么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又如何体现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之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民国文学史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08861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印刷时间 | 201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46 |
CIP核字 | 2018303461 |
中图分类号 | I209.971.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