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的木兰
内容
作者简介
张屏瑾 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现当代文学博士。现执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上海文学与文化、文艺理论、文化研究。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上海文学》《上海文化》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近年来,关注城市形态、空间结构、日常生活的变化与文化生态形成的关联等。
书评(媒体评论)
独出机杼的文本阐释,丰富微妙的都会感受,别
具一格的女性视野,繁复精微的社会景观。
——孙甘露
屏瑾好看,她的书评影评剧评也好看,既流光溢
彩,又笔掐七寸。她打开文本的褶皱,拓深影像的诗
学,一边用兰花拂穴手解放了学院派僵肢,一边用落
英神剑掌重建了批评界名声。
——毛尖
后记
种翅膀的人
这本小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不需要游园惊梦”。
实际上,这座园子一逛就是十来年,其间做了大大小小的
梦,留下不成气候的断片尺牍,虽然屡次想与之添砖加瓦
,实在是天性疏懒,若无人相约,自己宁可束手逛园,看
看独好风景,而不愿动笔砌文,以至于很多奇思妙想皆随
落花流水去也。
不过仍很高兴能出版这样一本“小文艺”评论集,正
如伍尔芙所言,能得到普通读者的肯定对批评家而言自有
重要之处。这里所收录的短小书评、影评、剧评,虽然体
量不大,和学术批评的洋洋长文却是来自同一个思想装置
,在那万吨马力的头脑齿轮运转处飞出的火花细屑,亮度
也并不减弱。
至今我仍是这样一种固执的类型,不会直抒胸臆,只
愿借他人之酒杯,用别人的故事,讲自己的心事。这是天
生要干文艺批评的吗?我不知道,只知道这世界故事太多
,听众太少,不给故事插上翅膀,它飞不到听众的怀抱里
去,而播种翅膀的人,也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遨游天际。
今夕何夕,当年刊载这些小文章的纸媒专栏已纷纷华
丽转身,要感谢给我提供写作机会的编辑朋友,这一点小
小的成绩,是属于他们的:孙甘露先生、顾明先生、郑逸
文女士、朱自奋女士、康华女士……最后要特别向文汇出
版社的朱耀华先生致谢,若非他为之付出的心意,这些文
字说不定就尘封于无涯了。
2019年6月8日,华绮公寓
目录
千年繁华
上海在别处
你好,阿飞街
江南叙事与现代中国
景恒街,不止命名的纪念
那家老店叫“常久”
争鸣不休的世界
逝者与物哀的诗
陷落的与永恒的
魂归何处
为什么删鲁迅
蝴蝶飞了:再看胡适
观之不足《异乡记》
周天籁的再发现
驴得水:隐喻正当时
魂归何处
资料学的想象力
文化研究的作用
下一站小说
华语、电影和一种共时表达
我村上,你莫言
残酷的事
从天鹅湖到里约
不祥之镜
禁闭,活还是不活
外星人们,请回到地球的未来
没有升华的“9·11”
对德里达生气
批判者的通行证
我能想到残酷的事
这不是一件外套
庄生晓梦迷蝴蝶
好的声音与中国
纸上的“流明”
我们的木兰
别动我们的木兰
坚决不迷童祥苓
谁怕夜奔
从正面打进去
苏三别解
闲人观伶伶观人
后记:种翅膀的人
精彩页
上海在别处——读《上海流水》
喜欢读孙甘露《上海流水》的人,实际数量大约比愿意承认的要多些,这并不是因为通过阅读一个上海作家的“流水账”就能解密上海生活,书中也少见个人化写作那类欲盖弥彰的内心景观。“流水”只提供一种生活的表面运动,不知道源自哪里,也不知道要归于何处,阅读者和作者能够达成的共识仅仅为,在当下的上海,这样的生活是有理有据的。无论你是否喜欢,都不得不承认“上海流水”的发生并不突兀,有一种看起来还不赖的生活,就是那么平淡而近自然地存在着。
所以,如果不简单地将这本书看作日常生活消闲索引,或是文艺作品阅读指南,那么更可以通过它观察今日的上海,怎样在破碎、流动、表面化的后现代生活中,具备了生长出新形式的可能。上海作家以及上海读者,在这个问题上又一次表现出自信,这回人们体验到,“流水”只有在上海才能成立——“不是在家,就是在咖啡馆,或者是去咖啡馆的路上”——如此无主题、无语境、无理由的表达,正如很多人用来形容孙甘露以往的文学创作的词:极端。人们至今依然认为孙甘露“多少年都没有放弃最初对先锋的爱好”,也许这位不放弃的作家,再度开始了另外一种文体实验?这一新的“极端”的写作想象若能成立,那么它本应同样指涉一个极端的上海,在这些看来散漫、任意,“比缓慢更缓慢”的语句背后,我感受到的依然是某种谨饬的内心状态。
即便如此,也不能马上定义《上海流水》的创新在何处,若你对孙甘露的文字足够熟悉,这本书就仍然是亲切的,其中大量对文学、音乐、哲学的援引,当年在那迷宫一样的叙事中,孙甘露已将它们设置成唯一清晰可见的路标,只不过如今这些迷宫的立柱已风化,以先锋方式叙述大故事的追求,已成了似水年华的追忆。而这些路标被剪辑在了一起,忽又变成了切切实实的上海生活的映像。叙述的象征性和超现实性从文本剥离以后,某种救赎的愿望降临到最实际的“流水账”之上,支撑这一变化的是对生活本质化的诉求么,是否我们已经可以从记述“流水”般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一个真实的上海作为最终的栖居之所?
这本书最真实之处无疑就在于:一个人面对一座城市,而孙甘露的上海恰恰被他自己表述为“此地是他乡”,好像是一种悖论,在著名的关于“信”的比喻中,他认为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信箱,人们只是在信箱里暂时安身。有意思的是,只有单独挑出“故乡”这个词语,才会发觉,上海这样的城市很难引发一般意义上的乡情,它的一切都是在流动和变迁中。上海人的身份认同,虽然对他们来说是件重要的事,却并非建立在任何一种固定的乡土伦理之上,且不断被消解,又不断重建。上海正在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空间隐喻,在消解和重建的循环中,大城市的身份认同与各种各样的原乡情结发生着摩擦,故事永远正要发生,又没有发生,或已经完结了。要叙述一个真实的上海,在孙甘露这里,时间必须是延宕下去的节奏,上海永远是在别的地方还有着不同的意味。 一切故事大体都以时间为首要元素,孙甘露却始终试图在时间的悖论性之上构造家园。正如他所说,他在精神上并不需要那样一个旧上海,他似乎也从不考虑对某一段历史经验做出具体回应,这是他得以规避历史主义定论的方式。是否也正因如此,他的家园感永远在历史的缝隙中流动,没有故乡,无法妥帖地安放自己,正如我们今天所常常怅惘着的那般。P3-5
导语
本书分三类,一是文学书评;二是影评剧评;三是文艺与学术热点评议,包括选秀节目、文化研究方法论、语文教育等问题。以多年对于文学史、艺术史和理论研读的功力,处理读者喜闻乐见的话题,深入浅出,老少咸宜。
内容推荐
独出机杼的文本阐释,丰富微妙的都会感受,别具一格的女性视野,繁复精微的社会景观。
张屏瑾好看,她的书评影评剧评也好看,既流光溢彩,又笔掐七寸。她打开文本的褶皱,拓深影像的诗学,一边用兰花拂穴手解放了学院派僵肢,一边用落英神剑掌重建了批评界名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的木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屏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29374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44
CIP核字 201915541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5
130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