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啸山庄(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艾米丽·勃朗特编著的《呼啸山庄(全译本)(精)》是一部纯诗人写的小说,而不是哈代那样诗人兼小说家、更不是狄更斯那样纯小说家写的小说。

本书被评论为以散文写成的诗作,主要讲述两位男女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思克里夫之间舍生忘死的爱情故事。作者以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以风景画为背景衬托,并用奇幻的梦境渲染了两人的爱恋之情,使这部小说极具艺术特色。

内容推荐

艾米丽·勃朗特编著的《呼啸山庄(全译本)(精)》描写的吉卜赛弃儿希思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不堪受辱和恋爱受挫,外出致富。回来后发现女友凯瑟琳已与地主林顿结婚,继而产生对地主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作品开始曾被人称作是年轻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当时的社会现象,不久又被评论界给予高度肯定,并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801年——

我刚拜访房东回来——就是那个后来给我惹了不少麻烦的孤独邻居。这里真是个美丽的乡村!令人难以想象,英格兰境内竞能找到这样一片远离尘嚣的乐土,一个厌世者的天堂。我和希斯克利夫能在此一道悠闲度日,是再好不过的了。他是一个奇妙的人!我骑马走上前去,他用深藏在眉毛下的黑眼睛疑惑地瞅着我。我通报姓名后,他把手指深深地插入他的马甲口袋,一副全然不信任我的神气。刹那间,我对他倒萌生了几分好感,可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您是希斯克利夫先生吗?”我问。

他点点头,算是回答。

“先生,我是洛克伍德,您的新房客。我一到此地,便登门拜访您,以表达我的一腔诚意:再三请求您把画眉田庄租给我,不会给您带来不便吧?昨天我听说您打算——”

“先生,我是画眉田庄的主人,”他连忙打断我的话,“只要我抵挡得住,决不允许别人打扰我——进来吧!”

这一声“进来吧!”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带着“见鬼去吧”的口吻。即便他倚靠的那扇栅门也未应声打开。正是这种场景,让我决定接受他的邀请。一个比我还落落寡合的人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

他发现那匹马的胸部快蹭到栅栏了,伸出手帮忙解开了门链,然后,拉长个脸把我领上石路。我们刚走进院子,他就喊道:“约瑟夫,把洛克伍德先生的马儿牵去,另外拿些酒来!”

“这一家的大小仆役恐怕全在这里了吧?”听到这一双重差事的吩咐,我暗自想道,“难怪石板缝长满杂草,树篱也只能由牛羊来履行‘修剪’之责了。”

约瑟夫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不,是个老头子,看上去虽然还算健壮,但说不定已经很老了。他从我手中牵过马匹,喉咙里还怨声怨气地嘀咕着:“承蒙上帝保佑!”说完,他气鼓鼓地瞪了我一眼,我忍不住往好里猜想:他该是需要上帝帮助他消化肚子里的这顿午餐吧,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虔诚祷告跟我这个不速之客不应该有多大关系呀。

“呼啸山庄”是希斯克利夫先生的住宅名称。“呼啸”在当地是个意味深长的词汇,形容这座山庄在大自然逞威的季节里所承受的喧嚣与骚动。可不是,一年到头住在这儿,清新凉爽的气流该是不用愁的了。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那几株萎靡不振、极度倾斜的枞树和一排消瘦的朝一个方向伸着枝条的荆棘(它们好像伸出手,乞求阳光的施舍),你便可猜想到从山边刮来的北风的声势和威力了。幸亏建筑师有先见之明,当初建房的时候,把它盖得特别结实——狭小的窗户深深地嵌在墙壁内,两边墙角用凸起的大石块加固。  进门之前,我停下脚步,好奇地瞅了一眼布满宅子正面、尤其是大门周围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石刻,在门楣上方那密密麻麻、剥落碎裂的四不像怪兽和光屁股的孩童们中间,我辨认出了“1500”这个年份,以及“哈里顿·欧肖”这个姓名。我本打算发表几句感想,然后向这位板着脸的业主简单了解一下住宅的历史,可是从他站在门口的那种架势看,分明是让我要么马上进去,要么干脆走人。我可不想庄园的门还没进,就先把主人给得罪了。

我们一步就跨进了起居室,根本不必经过什么穿堂或过道,这里的人多半管这部分叫“堂屋”,连厨房带客厅都包括在内了。不过,我相信在呼啸山庄,厨房必定是被挤到另一个地方去了——我听到里边有说话的声音,有瓶瓶罐罐碰撞的声音。在大壁炉四周,我看不出有什么烧烤、煮炖或烘烤的迹象,也看不见墙上有什么闪闪发光的铜锅和锡滤器之类,那璀璨的光芒和腾腾的热气是从屋子的另一端射过来的,原来那儿有一口橡木碗橱,陈列着一排又一排不计其数的白钒盆子,中间杂放着银壶、银杯,一直往上堆至屋顶。碗橱看上去一直未曾关过,全部的结构(除了一个搁着麦饼和牛腿、羊肉、火腿的木架子遮蔽了一部分外)让人一览无遗。在壁炉上方,放了几支杂七杂八、粗制滥造的旧枪和一对马枪,还有三十来只鲜艳得有点俗气的茶叶罐,一齐摆放在壁架上,权当装饰品。地板是用光滑的白石铺砌的,椅子上了绿漆,是那种简陋的旧式高背椅,黑暗中还可以看见一两把笨重的黑椅子。在碗橱底下的拱洞里,躺着一只巨大的酱色母猎犬,身边围着一窝唧唧哇哇的小狗崽,别的狗则躲到另外的角落安身去了。

这样的屋子和陈设,假使只属于一个普通的北方庄稼汉,并不稀奇。这种人穿着齐膝短裤,扎着绑腿,两条腿显得又粗又壮,一脸的倔强。只要你挑刚吃过饭那一个时段来,在这山区周围五六英里内,随处可见这样一类人坐在安乐椅里,面前的圆桌上放着一大杯冒着泡沫的麦芽酒。可是希斯克利夫先生本人和他的住处及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外形看,他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吉卜赛人;就服饰和举止而言,又勉强像个绅士——也就是说,像乡间许多地主土豪那样的乡绅,虽说有点不修边幅,但不失雅观,因为他的身材笔挺,很有风度。可那张脸却是够阴沉的,难免引人猜想,他会不会有点儿因缺乏教养而盲目自大的毛病。但我似乎更理解他,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凭直觉,我知道他这种矜持是出于厌恶别人的卖弄感情,厌恶彼此之间表现出的过度亲热劲儿。他无论是爱还是恨,总是深藏不露。假使要让人再爱他或恨他,那分明是一件很失面子的事情。不,我扯得太远了——我在一味拿自己的特性往他人身上套呢。也许希斯克利夫先生有他自己截然不同的理由,每当碰到有谁想和他交个朋友,他总是把手往回缩,这可能有我不知道的原因。我倒希望像我脾气这样好的人是世上少有的。我那亲爱的母亲老是说,我永远也别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果然,就在去年夏天,完全证实了我根本不配有一个家。

那时,我在天朗气清的海滨消暑个把月,邂逅了一位极其迷人的姑娘——在我眼里,她简直就是一位女神——在她没有对我属意之前,我始终这么认为。我从不善于表白爱情,但如果眉目也能传情,那么一个白痴也能看出,我已坠入爱河,没救了。最后,她终于晓得了我的心思,给我一个爱慕的眼神——啊,且莫提有多甜蜜,你尽管自己去想象吧!可是我怎么办呢?说来丢脸,我当时就像一只蜗牛,又冷冰冰地缩回去了。对方每向我瞅一眼,我就变得越冷淡,缩得越紧。可怜这个天真的姑娘,她最后倒怀疑起自己会错意,闹了个大误会,窘得硬是拉着她的妈妈溜之大吉。就因为有这种怪脾气,我得了“冷酷无情”的恶名,唉,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有多冤枉。P1-5

序言

在英国作家中,我特别钟爱莎士比亚和勃朗宁夫人,然后就是勃朗特三姐妹了。在“三姐妹星座”中,就文学造诣而言,我尤为欣赏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她仅凭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即永远闪耀于世界文学之林。

艾米丽.勃朗特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共有六姊妹:大姐玛利亚(1814)、二姐伊莉莎白(1815)、三姐夏洛蒂(1816)、哥哥勃兰威尔(1817)和妹妹安妮(1820)。他们随父母先是生活在位于约克郡的桑顿村(Thornton),1820年举家迁至哈沃斯(Haworth)山区。勃朗特三姐妹于1846年联手出版了诗歌合集“Poems”,之后又创作出版了各自的传世之作:《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和《爱格尼斯·格雷》(安妮·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纯属天才奇女,十一岁始习诗作文,二十八岁创作《呼啸山庄》(成书于1845年10月至1846年6月之间)。她以诗人身份出道,却以小说家身份闻名于世。她写《呼啸山庄》,实际上是她写诗的延续。艾米丽在少女时期创作的一首诗中写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

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无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

(节选自《我是唯一的人》)

这首自怜诗揭示了一个花季少女独立、孤独、坚强、渴望自由的灵魂与残酷的命运默默抗争的痛苦历程。她需要借助小说这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文学样式,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宣泄自己内心几近撕裂的痛楚。一部以其“孤寂荒凉的环境和让人窒息的氛围,在英国小说史上留下‘孤僻险怪’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地位”(焦向阳著《世界文学名著》第177页)的小说——《呼啸山庄》,就这样诞生了。

《呼啸山庄》这部不朽之作使艾米丽·勃朗特卓然立于狄更斯、哈代等大师之旁而毫不逊色。小说主要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自其养主——山庄老主人恩肖去世后,受尽百般凌辱,唯有庄园小姐凯瑟琳关心、爱护、欣赏他,他便对凯瑟琳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但世俗的等级观念毁灭了他的爱,强烈的爱随即转化为对社会强烈的恨,等他外出三年致富归来,对与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后代进行疯狂复仇的连环故事。作者通过展现第一代以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为代表,第二代以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为代表的主要人物所经历的人性丧失与回归历程,演绎了一场冰与火、灵与肉、爱与恨、情与智、生与死的悲剧,深刻揭示了人性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令百余年来的各国读者不胜唏嘘,感叹不已。方平先生在《呼啸山庄》“译后记”里写道:  我们要看到,原来呼啸山庄那个小天地是女作家的,了妙的艺术构思,并不是她从现实生活中完整地截取的一角。我们不能(也不必)处处用现实主义文学的标准去要求这部小说。艾米丽的确显示了现实主义大师的深厚功力:每一个戏剧性场面都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但她又并不以镜子般客观地反映现实为满足。她的创作激情并不来自要显示这个我们都能看得到的现实世界,而是为了要发掘人的隐蔽的、最深层的内心世界。这样,不妨说,呼啸山庄的那个小天地是由两重世界组成的,是双层次结构。你说天地真小,太局促了,那是指的小说中的现实世界;可是它又高高地托起了另一个和雷电风雨相呼应的内心世界呢。这样,挺立在风暴中的呼啸山庄,既是山庄,又不是山庄,它取得了一种象征性意义,像诗篇一般在你心中唤起了纷至沓来的意象。

1948年,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毛姆应美国《大西洋》杂志请求,向读者推荐世界文学十部最佳小说时,就推选了《呼啸山庄》,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着,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

是的,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恋情超越死亡,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正如《呼啸山庄》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所云:“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多美好,它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个孤魂野鬼。”

小说最后写道:

在温和的天空下,我流连于三块墓碑之间,望着飞蛾在石楠丛和兰铃花中轻轻扑飞,听着柔风在青草间拂拂吹动,我不禁寻思:有谁会想到,在一片无比宁静的土地下,长眠者竟有着并不宁静的睡眠。作品中的自然界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我曾独行于“呼啸山庄”的荒野,试图寻找艾米丽·勃朗特笔下充满孤独和寂寥的石楠花。那个孤独的希斯克利夫就葬身在开满石楠花的荒野上……

现实生活中的艾米丽有着浓厚的荒原情结,一如姐姐夏洛蒂所说,她妹妹一旦离开荒原,便无法克制自己内心深处的痛楚。不错,希斯克利夫是艾米丽的个性化写照,而希斯克利夫的狂野之爱和报复之情,足以与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暴风骤雨场景与寓意相媲美。有网友还偶然发现,艾米丽在写作《呼啸山庄》时,似乎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将书中两代“凯瑟琳”后面的姓氏作了一个原始回归:第一个“凯瑟琳”原来的姓名是“凯瑟琳·恩肖”,要是她嫁给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话,她会叫“凯瑟琳·希斯克利夫”,而在她嫁给“埃德加·林顿”后,名字就变成了“凯瑟琳·林顿”;而她唯一的女儿就是叫“凯瑟琳·林顿”这个名字的;而后来这个小“凯瑟琳·林顿”先嫁给了“希斯克利夫”的儿子“林顿·希斯克利夫”,名字自然就变成了“凯瑟琳·希斯克利夫”,而后在“林顿·希斯克利夫”死后,她又嫁给了“辛德雷·恩肖”的儿子“哈里顿·恩肖”,最终变成了她母亲的名字,那就是“凯瑟琳·恩肖”了!这一小小发现甚是有趣,为读者阅读和审美提供了新的维度。

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在不断地为《呼啸山庄》这部凄美的爱情绝唱增添新的诠释。据文献显示,该书出版后,遭遇冷落达四十余年之久,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诗”。在20世纪初,有人开始提出,艾米丽的天才比夏洛蒂更高(1903),艾米丽·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1904)。进入20世纪,艾米丽声誉鹊起。研究勃朗特姐妹的学者克伦泼在其专著中指出:“目前占主导的(虽然不是一致的)意见,认为艾米丽·勃朗特是一位比夏洛蒂·勃朗特更伟大的女作家,《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伟大的小说。”(1982)方平先生认为,“《呼啸山庄》的确是一部天才之作,足以和莎士比亚的伟大的戏剧前后辉映。”(1984)各种阐释层出不穷,当代文学批评的各种声音似乎都得到了回应:新批评,新历史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神话原型,后殖民主义,生态学等等。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我特别愿意向青年读者推荐高万隆等学者的专著《艾米丽·勃朗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该书共分四章:“作者研究”(生活、教育、宗教、写作),“艾米丽的诗歌”(诗路历程、诗幻王国、诗体文风、诗言意蕴),“小说研究”(求本溯源、复合叙事、主旨构思、文气笔势、荒原生灵、哥特异述、另类创意、融贯今昔、异域评话)和“国内研究”(译介出版、评论研究、研究概评)。我深信,此书对于读者了解和研究《呼啸山庄》这部震撼人心的世界文学名著,一定有所裨益或启迪。

我与《呼啸山庄》似乎有着特殊的因缘。从中学时代以来,先后多次通读《呼啸山庄》的英文版和中译本。中译本中较为推崇方平、梁实秋、杨苡、孙致礼、张玲、张扬等人的译本:方平译本,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梁实秋译本《《咆哮山庄》),195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杨苡译本,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孙致礼译本,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张玲、张扬译本,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些名家名译为艾米丽·勃朗特文学经典在中国的形成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勃朗宁夫人说过:“故事永远是旧的,也永远是新的。”此话不仅让我深切领悟到名著重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充分意识到译者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将如何深刻地影响他的翻译或重译工作。

我曾两度亲临“呼啸山庄”,时间都在2003年至2004年本人由教育部公派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语言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在英格兰山峦起伏的北部,有一个偏僻的哈沃斯山区,在这个山区,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庄——“呼啸山庄”。小说《呼啸山庄》一开场,房客洛克伍德就为我们介绍了“呼啸山庄”名称的由来:“‘呼啸’在当地是个意味深长的词汇,形容这座山庄在大自然逞威的季节里所承受的喧嚣与骚动。可不是,一年到头住在这儿,清新凉爽的气流该是不用愁的了。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那几株萎靡不振、极度倾斜的枞树和一排消瘦的朝一个方向伸着枝条的荆棘(它们好像伸出手,乞求阳光的施舍),你便可猜想到从山边刮来的北风之声势和威力了。”我两次拜谒“呼啸山庄”,都顶着风和雨,伴着风雨的呼啸声,暗自惊叹杨苡先生60年前对《呼啸山庄》书名的神译!

此次应约重译《呼啸山庄》,对我是一种缘分,一种殊荣,更是一种责任和压力。潘文国教授曾来信指出:“《呼啸山庄》是最好的英国小说,能做重译者,也是一种幸福。不过珠玉在前,难度很大啊。”此非戏言。方平先生在《呼啸山庄》“译后记”中就曾做过自信的自我评价:“在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几种译本中,拙译可说第一次在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原作的明快的面貌。”谢天振教授在其近作《他不知道自己是……——怀念方平先生》中也说过:“读方先生的译作,文字是那么自然流畅,内容又是那么明白显豁,没有丝毫的佶屈聱牙,感觉真像是原作者自己用中文写的了。”(《东方翻译》2015年第4期)

名著重译,贵在超越,但又谈何容易!我一再告诫自己:努力做一个“双重脉络化者”(dual contextualizer,此概念由单德兴教授提出),行走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从更宽广的视野洞察原文、原作者与文化脉络之间的关系,着力于译者角色及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所产生的效应。福克纳说得好:“作家唯一该做的就是对自己的艺术负责。”在奔向《呼啸山庄》真谛的这场“接力赛”中,我希望自己能完成有意义的一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啸山庄(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艾米丽·勃朗特
译者 桂清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7089
开本 32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2016006457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7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