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女权与女性(凯瑟琳·安·波特及其塑造的女性形象)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本书选择了波特全部26篇中短篇小说中的24篇和仅有的长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语境下作者对这些女性人物性别身份的文学再现。全面探讨了波特再现女性性别身份问题的广阔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个人性等特点。 作者简介 吕惠,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西方文论等领域的研究,2010~2011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学。在《外国文学》、《外交学院学报》及《外语与翻译》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合著《当代女权主义批评家研究》,参编醉典《新时代精选汉英词典》和《新时代汉英小词典》,出版译著《阿尔法卫星上的家族》和《即学即用商务词汇》等,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项目,获国家级图书出版奖一次、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两次。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矛盾的双重心理:世纪之交的美国女性性别身份和角色变迁 第二章 印第安与墨西哥文化语境中的女性:《玛丽亚·孔塞普西翁》《少女维奥莱塔》《庄园》 第三章 墨西哥社会革命语境中的女性:《开花的犹大树》《殉道者》《那棵树》 第四章 美国南方神话语境中的女性:米兰达童年系列小说 第五章 “新女性”:米兰达成年系列小说 第六章 婚姻语境中的女性:《绳》《破碎的镜子》《一天的工作》 第七章 母性的力量与局限:《偷窃》《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他》 第八章 西方文化历程中的女性:《愚人船》 第九章 先行者:凯瑟琳·安·波特与美国女性文学 参考文献 导语 本书认为波特笔下的女性人物来自广泛的年龄层以及多样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种族背景,表现出性别、种族、阶级、族群之间的差异和相互作用,符合当代女性主义思潮的标志性变化,即从早期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共同的反压迫的政治斗争转到当代女性主义强调女性之间的差异话语。本书认为波特不应该仅仅被看做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文体家,而应该被看做美国女性主义文学史上能预见到最近20年女性主义新思潮的重要女性主义作家。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女权与女性(凯瑟琳·安·波特及其塑造的女性形象)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吕惠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5041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1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28 |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52 |
| CIP核字 | 2019115554 |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