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当代台湾电影史纲(1979-2016)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上下两卷,主要探讨台湾电影自1979年以来的发展变化和美学特征。卷上以时间为线索,追踪其几十年来的脉络与潮流。卷下则选取各时期共12位最有代表性的导演,深入考察其风格特色与文化内涵。通过上下两卷的相互配合,力求比较全面而完整地展现当代合湾电影的独特风景。 作者简介 吴涤非,1963年生,文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当代华语电影探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当代香港电影史(1979-2003)》(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影像纵横谈》(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新世纪华语电影艺术流变(2000-200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之最终成果,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等。目前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台湾电影史纲(1979-2013)”的科研工作。 目录 卷上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及其他 第二章 台湾新电影(上) 第三章 台湾新电影(下) 第四章 新电影之外的其他作品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危机与作者电影 第六章 作者电影(上) 第七章 作者电影(下) 第八章 商业电影 第九章 21世纪的17年:从谷底到复兴 第十章 知名导演的创作 第十一章 新世代的崛起(上) 第十二章 新世代的崛起(下) 卷下 第十三章 侯孝贤:冷峻、从容的电影诗人 第十四章 陈坤厚:宽容、敦厚的作者 第十五章 杨德昌:思想家与艺术家 第十六章 王童:历史、现实和台湾 第十七章 张艾嘉:呈现女性世界中的人物和风景 第十八章 李安:融汇中西 纵横天下 第十九章 蔡明亮:影像世界中孤独的探寻者 第二十章 张作骥:面对残酷而宿命的人生 第二十一章 林正盛:为青春和成长而歌唱 第二十二章 郑文堂: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第二十三章 钮承泽:书写百味人生 第二十四章 魏德圣:见证21世纪台湾电影的复兴 参考文献 导语 本书主要叙述台湾电影自1970年代末期以来的发展和演变。 新电影不仅是一场内容、形式等电影本身方面的革新,更是一次对台湾电影文化的改写。 新电影运动,也像任何变革一样,有其负面的影响。最明显的是,艺术电影的创作方向,并不能满足主流市场上对大量商业电影的需求。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当代台湾电影史纲(1979-2016)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涤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4730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2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2 |
CIP核字 | 2019146821 |
中图分类号 | J9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