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米勒在各类文本和现实间构筑起一个本雅明式的异质星丛。从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思想到让-吕克·南希、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阐发的共同体理论及相关论述,从卡夫卡的小说到与大屠杀相关的小说,再到莫里森的《宠儿》,从德国当初纳粹上台的国内变化到美国近年的形势走向,米勒辨析关于共同体的主要观点,细读创作于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剖析美国令人担忧的国内外情势,以文学生动的情感特质诠释了共同体的机制与悖反,既为曾经的大屠杀及奴隶制做出见证,也提醒当今屹立于自己的摩利亚山的我们时时肩负个人选择的重任。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共同体理论 第一章 南希与史蒂文斯的对立 第二部分 弗兰茨·卡夫卡:奥斯维辛预感 第二章 卡夫卡作品中的奥斯维辛先兆 第三章 《审判》:共同体崩溃,言语行为失效 第四章 《城堡》:共在消失,阐释不定 第三部分 大屠杀小说 序后奥斯维辛小说中的共同体 第五章 三部大屠杀小说 第六章 伊姆雷·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以小说为证 第四部分 奥斯维辛之后的小说 第七章 莫里森的《宠儿》 结束语 注释 导语 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 以文本细读探究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了奥斯维辛,文学如何言说、记忆种族屠杀浩劫,以及深陷“后9·11”政治危机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二十世纪“共同体的焚毁”湮没了超过六百万的生命,也泯灭了某种田园诗化的历史意识的欢腾。在米勒笔下,文学以言行事,冲破阿多诺立下的写诗禁令,见证策兰曾言及的不可见证之事,并由此指引我们从记忆走向行动。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美)J.希利斯·米勒 |
| 译者 | 译者:陈旭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21839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6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0 |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 印刷时间 | 2019-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46 |
| CIP核字 | 2019055811 |
| 中图分类号 | I712.06-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2.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江苏 |
| 长 | 210 |
| 宽 | 141 |
| 高 | 19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