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十八样
内容
作者简介
董鸣亭,女,1959年5月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原《新闻报》记者,上海市宁波旅沪同乡会会员,会刊特约记者。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微校教育资源专家。专栏作家。
曾旅居日本多年,著有散文集《国立的雨》、报告文学《挑战无极限》、电影故事《霍生桑》、短篇小说《屋檐下的风铃》等。曾用草千里的笔名撰写了近二十年的专栏,积累了数百篇文学作品。系列作品入编文汇出版社《我的初恋》一书,散文《国立的雨》被收进《中外经典抒情散文集》,《冰心的美》被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进《世纪之爱》,叙事散文《河边人家》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及主要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情系民居”征文此赛中获得一等奖,电影故事《霍生桑》在上海文联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举办的“建国五十周年电影剧本和电影故事征稿”中获得优秀电影故事奖。
后记
给《上海十八样》写后记,应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
但在提笔之前,我心中不免升起淡淡的遗憾和丝丝的伤感
。因为在写这本书时,我曾对母亲说过:“这本书我是为
您写的,如果《上海十八相》写的是祖母,那《上海十八
样》就是写给您的。”当时,母亲听了就开心地笑了,她
自信自己的形象在女儿的笔下是活龙活现的,也曾经多次
,她拿着我的文章戴着老花眼镜坐在她的书桌前认真地看
,然后就用老年人那种天真的口气对我说:“你写的故事
能拍成电视剧,如果要演宁波阿姆这个角色,就让我去演
哦。”我答应了她,我说您都不用化装,就是一个大牌明
星。
可母亲没有等到《上海十八样》的出版,她就突然走
了。当我在失去亲人的刹那问,在悲伤之余,我从内心由
衷地感谢母亲,让我在短短的几个月间完成了这本书稿。
在我创作的过程中,一些已经远去的弄堂里的故事,在母
亲的复述下,渐渐地还原在我的笔下,让时间停格在我们
快乐的弄堂生活里。但母亲却走了,留下了我这本书,寄
托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是对流去的岁月的怀念。
母亲走了,时间还在,我要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和写
作的天赋,给了我开朗乐观的精神。《上海十八样》也算
是对我们生活的一个感恩,其实,我们生活在上海这个城
市里是件多么幸福和快乐的事呀。
现在,大家都喜欢说:“时间去了哪里?”其实,时
间没有去了哪里,时间就藏在我们的记忆里。当大家打开
《上海十八样》时,我们的童年、青春、激情、岁月都会
回来。同样,我希望大家都喜欢这本书,都能找到曾经有
过的快乐和幸福时光。
目录
长长弄堂
笃笃笃,卖糖粥
三层阁的阳光
弄堂口的烟纸店
老鹰捉小鸡
萝春阁的生煎馒头
大饼油条脆麻花
阿拉咸菜交关好吃
宁波人的猪油汤团
那时的西餐社
向阳院的故事
公用电话
居委会的服务站
黄鱼车往事
上海的马路
公园二三事
那些黄牛和跑单帮的
上海闲话
后记
精彩页

弄堂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象征,也是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弄堂里的人的精神乐园。
最早弄堂的产生是和石库门的建筑紧紧关联的。在上海发生了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三次攻打上海的情况下,江南的绅士纷纷来到上海租界避难,为了满足广大难民的需要,当时的租界也就把上海道台那里买来的土地卖给了中国人,从中发了横财,并让那些中国土豪就在这些地皮上造起了房子。
由于是在租界内造房子,就由不得中国人自己想怎么造就怎么造了,外国人喜欢讲规划,喜欢讲秩序,更讲究美观。于是就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秩序、有造型的一排排连幢房子,还用几条小弄堂把房子围缩在一起。
汉语中把围起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箍桶”“袖箍”,这种用石条头将门围起来的建筑就被叫做了“石箍门”。
因为在上海,住在“石箍门”里的人大都为宁波人,宁波人把“箍”字的音发为“库”,渐渐地上海的“石箍门”就叫做了“石库门”,石库门也逐步成了上海传统弄堂住宅的代名词和一种标志。

有石库门就有弄堂,有弄堂就有了上海人的精神乐园。
如果是谁走在外头,碰到自己一条弄堂里的人,那别说有多亲了,看见年纪大一点的老头老太,就叫阿娘阿爷,看见年轻点的就叫阿姨爷叔,叫得来就像自己一家人一样;还有就是自己弄堂里的人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许和外弄堂里的人讲,仿佛家丑不许外扬一样。当然弄堂里的人家无论谁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也就当作自己家里的事一样关心。
但弄堂里住的人并不是都生活在世外桃源,有的人家就像前世冤家,前楼的外婆和客堂间的阿娘就像两根有轨电车的轨道,碰不到一起,就连空气也不能对流,一不小心就会着火。但讨厌的是,前楼的灶披问和客堂问的灶披间都在一个地方,客堂间的阿娘喜欢吃咸带鱼,前楼外婆喜欢吃辣椒炒毛豆子。好了,两个人一起挤在灶披间,一个在炉子上煎咸带鱼,那种味道对不喜欢吃海鲜的四川人来说,就是一个臭;但前楼外婆在油锅里炒辣椒时,那股辣味直冲阿娘眼睛,害得阿娘直流眼泪水。于是,宁波阿娘一边用水冲眼睛,一边在嘴里骂道:“贼拉伲子,格四川人勿吃辣椒要死人了。”四川外婆也不让人,用四川话回敬宁波阿娘:“龟儿子,这臭带鱼比阴沟洞里的味道还要臭。”
顿时,阿娘和外婆就吵了起来,宁波阿娘骂四川外婆是讨饭叫花子,四川外婆骂宁波阿娘是死要面子不要夹里的人。一个用宁波话骂山门,骂得来屋顶都要翻了;一个用四川话骂,骂得来窗框都要掉下来。吵得一条弄堂里的人都来劝架,把阿娘拉到过街楼下坐着,再把外婆拉到居委会坐着,等两位老人的火气都消了,她们才各自回家继续煎咸带鱼和炒辣椒。 也有今天吵、明天就和好的邻居,这一般都是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争吵。有的年轻人在弄堂里晾衣服不注意,随便把自己的裤子晾在大家走进走出的地方,于是上了年纪的阿婆就看不惯了,就用教训的口气说:“看侬只面孔长得蛮漂亮的,哪能一点也哦晓得做人的道理的?”
年轻人就说:“我做人道理要依来讲?”
“我勿好讲吗?我是看侬生出来的,快眼,把衣服重新晾过。”
“依只老太婆哪能介喜欢管闲事的?”
“啥么事?侬骂我老太婆?依不会老吗?依真像个神经病。”
“讲我神经病,我看侬自己是只老酒瓶。”
两个人你一句、她一句,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大家鸡犬不宁。不过年轻人的父母知道了,一定会上门向老人家赔礼道歉。老人事情过后也就忘记了,看见年轻人叫她一声阿婆,她就骨头轻了很多,到了天要黑的时候就会帮人家把衣服收进来,但下次看见她又把衣服乱晾时,阿婆又要教训她了。
P3-5
导语
董鸣亭著的《上海十八样》写的是十八样上海的典型事物,大饼油条脆麻花、生煎馒头、猪油汤团、弄堂口的烟纸店、公用电话、弄堂游戏、三层阁老虎窗、居委会的服务站……那些吃的、用的、玩的,有些已经逐渐淡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留下的却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内容推荐
十八篇文字,描摹了十八样上海的典型事物,邢些吃的、用的、玩的……有些已经逐渐淡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通过幽默、活泼、俚俗又饱含深情的笔触,把大家带回时光隧道,让心跟着一起融化在这片或熟悉或陌生的土地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十八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鸣亭
译者
编者
绘者 绘画:施振华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515762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60
CIP核字 201908842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9
1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