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内容
编辑推荐

畅销书《一生伏首拜阳明》作者鹤阑珊最新力作!引阳明智慧,解纠结人生!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市场上大多数的王阳明传记,多是仅仅讲述王阳明的生平,或者单单阐述心学的涵义,这些书大同小异,雷同度太高。而王阳明要怎么学,怎么用,却很少有人提到。

这本由鹤阑珊著的《王阳明(人生即修行)》就是一本能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书。它将王阳明的传奇经历、心学思想、当下社会案例等有效地结合起来,更为有针对性地讲解心学,同时为现代人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内容推荐

这本由鹤阑珊著的《王阳明(人生即修行)》是一本教你如何使用“心学”的指导性作品,因此它不仅仅只是一本普通的传记。同其他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教读者如何使用心学,重点讲述王阳明心学的使用方法,在看清局势、事物运行走向、人心向背方面尤为专业。

凭借心学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一生无败绩,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平定了宁王之乱,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本书从王阳明“心学”的实用性出发,总结“心学”在个人立足于社会中的几大法则,指导是非,陈述洞悉人性的“心学”方法,汇聚正能量。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帮助。把这种思想文化,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变成我们的自身的营养,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正心诚意,抵达良知。

目录

第一章 此心未成:非走不可的弯路

 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偏执未必就能成功

 选择太多,弯路也越走越多

 人生意外重重,先落第又金榜题名

 摇摆不定,才是走弯路的根源

 当王阳明的善良遇见刘瑾的邪恶

 弯路尽头是绝境,绝境尽头是坦途

第二章 心外无物:心学小有所成

 静下心来,才能坐而悟道

 以不动心立于不败之地

 让别人动心,王阳明的取胜之道

 升迁,不动心的仕途效果

 乐观,心灵修行的大成境界

第三章 知行合一:心灵修行的精髓

 庐陵经验:知和行是一回事

 广西平叛:凡事都该“事上练”

 无知也是一种心灵修行

 凭天理做事是知行合一的最好写照

 为善去恶就是知行合一

第四章 致良知:人生因心灵修行而圆满

 为什么有人不快乐

 用致良知才能得到快乐

 用致良知,准备江西剿匪

 剿匪初步成功,事实证明一切

 人生修行的圆满境界

试读章节

选择太多,弯路也越走越多

幼少不知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

——王阳明

1

儒家巅峰级人物黄宗羲,对王阳明创建心学之前的经历说了一句似褒却不恭敬的话:“王文成(阳明)可谓善变者也。”他的学生湛甘泉把王阳明的“善变”方式概括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教。的确,王阳明前半生的精神艳遇五彩纷呈。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年轻时也不肯老老实实地专钻一门。用民间的话说就是,想起一出是一出,这就是穷折腾。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欲望,我们的人生就是通过无数次选择来到达终点的。糟糕的是,选择越多,离心灵就越远,弯路就越长。

王阳明五岁时开口说话,就已对儒家经典倒背如流,虽然谈不上有独到见解,但至少他不讨厌儒家思想。

八岁时,他突然对神仙之术产生狂热兴趣。

十二岁到北京游览民族英雄于谦的庙时,又突然被于谦吸引,转而跑去居庸关外军事冒险。回到北京后便热情洋溢地写了一篇《平安策》,希望老爹能把它交给皇帝。

十三岁时,老娘去世,自此王阳明对生死有了翻天覆地的看法。他逐渐感觉到人生如此可厌,好不容易来到人世,却只是短暂的几十年,如果命运不公,十几年甚至是几年就终结了。这一负面情绪又让他重新拾起了神仙之术。如你所知,对神仙之术的渴求,让他跟一位老道士一同过了洞房花烛夜。

十八岁时遇到大儒娄谅,再度燃起他对儒家圣人的火焰,但经过格竹子事件后,他认为朱熹的“格物”是错的,又因为科考失败,逼着他放弃了圣人之学,选择了辞章(写文章诗歌)。二十一岁国考失败,跑回老家搞了个龙泉山诗社,二十五岁国考又失败,他迅疾放弃了辞章又回到骑射(军事)上来。

二十七岁,也就是中进士的前一年,他看到了朱熹给南宋三任皇帝赵惇(宋光宗)的上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王阳明大梦方醒,再度回到儒学这座大山前。不过,他很快就被朱熹的“格物”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不得不悲叹一声:看来圣人之路还真不是我走的,于是,又回到了神仙之术上了。

二十八岁,王阳明终于考中进士,这种选择性的焦虑才因为工作的原因暂时得到缓解。

多年以后,王阳明总结这段“选择性焦虑症”时说,自己沉溺于邪僻中达二十年。但在当时,他没有这样的觉悟。每一次的选择都带着英雄气概和百死不回的意志,可当他放弃时又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放弃辞章之学,他说是虚文;放弃骑射兵法,他说英雄无用武之地;放弃道佛之术,他说道、特别是佛有违人性。

关于这后一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三十二岁那年,王阳明在杭州闭关修炼,突然开悟,跑到虎跑寺“指点”一个和尚放弃佛门,当时他看到和尚闭眼闭嘴,突然就大喝:“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这一喝,很内行。老和尚被王阳明震得开了眼,也开了口。

王阳明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和尚回答:“母亲还在。”

王阳明问:“想念她吗?”

和尚感叹:“不能不想念。”

王阳明如同一位精神导师一样对和尚说,那就去你母亲身边思念吧。第二天,和尚跟佛祖一刀两断。

2

在反复无常的选择中,王阳明得到了什么呢?或者说,如王阳明这样智慧过人的人在多种选择上是否有成就呢?

先看他的辞章之学,王阳明在龙泉山诗社时,常跟忘年诗友魏翰一起登山,两人一面登山,一面做诗。诗句仿佛是地上的石子,每次都被王阳明收了最好的去。魏翰老脸挂不住,不过碍于老脸,也只能勉强地挂着。他对王阳明说:“你的诗才太高,我只好甘拜下风,退避数舍。”

后来王阳明到建设部(工部)实习,经常和京城文化圈的人混在一起。当时文化圈里的很多牛人都是王阳明的好朋友,比如当时号称“十才子”的顶尖人物李梦阳、乔宇、何景明、徐桢卿等,随便拎出来一个,那都是万人敬仰的畅销诗作家。这些人对王阳明在文章诗歌上的评价特别高,大学士李梦阳说王阳明是不世出的才人之一。后来,王阳明为了在辞章上有所成就,几乎呕心沥血,高强度的学习与写作使他的肺病经常发作,遗憾的是,才而立之年,就已有了下半生的光景了。即使是超级理性的人也很难做出评价,王阳明对辞章之学的沉溺到底是对还是错。

再看他军事方面的成就。王阳明年少时写的《平安策》父亲眼中只不过是书生的意气用事,当时让王阳明引以为傲的可能就是他对《武经七书》的评价。《武经七书》是宋人编辑的一套军事丛书,共为七本:《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高宗)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必读书,所以,这套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王阳明对《三略》的评价只有五个字:了然心目矣。这是最投机取巧的“化约法”,什么都没说,却自认为什么都说了。比如有人评价《红楼梦》就一个字:好。怎么好,却没有说。而对《六韬》,他的评语是:这是讲“阴谋”的书,不足挂齿。这是把个人情感投射到了事物上,几乎是审美法了。王阳明后来羽扇轻挥地让江西土匪灰飞烟灭,让宁王束手就擒的军事才能,实在跟他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成就无法牵上关系。  最后看他的道佛成就。不得不提的是,王阳明选择道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二十一岁时感染肺病,二十七岁复发,三十一岁加重而因此辞职。在他后半生,多达十余次因为肺病而请假,所以他学习道佛养生之术,并且指出,能让身体好就是仙人,能不被尘世所累就是佛祖。从因果角度上看,对道佛的喜爱让他频频回首而从格物之学转向身心之学,使他后来的心学有了以身体为中心的特征,这不能不说道佛的确给他创建心学提供了土壤。然而,当一个人没有意识到(王阳明就没有意识到他后来能创建心学)自己将来的成就时,他当下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走弯路。

P25-29

序言

心学是身心灵修炼的法宝

人生最可悲的是,老天爷赏赐了我们一件解决人生问题其效如神的法宝,而我们却视而不见,甚至弃而不用。这件法宝就是我们的“心”,心学大师王阳明称之为“良知”。

我们的人生很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要解决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事业等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人生问题时,没有人不走弯路,问题是,有的人最终走上了阳光大道,而有的人却永远陷在这些问题里,愁肠百结。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有两个问题最重要:一是独立精神,一是坦荡荡的幸福感。在今天,很少有人二者兼备,甚至有人二者全无。

问题出在哪里?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或者说,他们只是在追寻我们本身固有的良知,而有的人却是在一门心思追求那些外物。在王阳明看来,追逐外物,就像是一位君王想要个国防部部长,但他不下令委任,却要自己去担任一样。当别的部门缺人时,他又跑到别的位置去坐着。君王就是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王阳明说,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就会和你一起沉寂,也就是说,你的态度决定世界!

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前提是我们要有“致良知”的思想认识。所谓“致良知”,就是在做事或思考时,用良知来指导自己。也就是说,用我们那并没有丧失本体的心来指导我们去做事、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的心学不仅是身心灵修行的法宝,还是治疗我们人生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本书是一本心学使用手册,它只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使用说明书。正如一本汽车驾驶手册一样,这本使用手册只是告诉你如何来使用心学,如何来“驾驶汽车”,至于你学习后的效用如何,“驾驶”技术如何,还需要到实践中去运用。这也正符合了王阳明的身心修行思想——知行合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鹤阑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093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2012217745
中图分类号 B248.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