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纸上行舟(精)
内容
作者简介
黎幺,本名黄鹏,小说写作者、文本实践者。现居南方。著有小说《山魍考残编》,译作有《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
目录
柒拾贰
猛犸
机械动物志
猴的越狱:一则镜子寓言
关于小说《平行与交叉之圆》
恍惚练习
挂在嘴边的人
纸上行舟
精彩页
柒拾贰
一切故事肇始于一个数字。
在猿猴之中,孙称得上是聪明绝顶了,但他显然更为倚重力量——棍头劈空的劲风如同透明的猛兽:比如一头扑击羚羊的豹。一种战斗本能使他把最平常不过的社会交往都变成了动作电影。闯祸,这个词相较于他的所作所为,都显得过于消极了。他从未致力于任何建设性的事务,他只对这类行为的反面感兴趣:破坏与拆解。
因此,孙最初的数字意识必定不是出自诸如花果山有几座山头之类的问题。他沉迷于计算,但不求准确,只对于疯狂的谬误有所期待。在他看来,数字的破坏力惊人——数字的居所在无限中(居住:一个撑开并充满的动作),但也唯有数字,使末日成为可能。
在灵台方寸山上空,星星像眼泪一样落下来。山脚下有一条河——这已经成为一条定律,微风令河面泛起波纹:一个细节的复数衍生,如同鳞片。河与鱼之间的包含关系因为这种拟态而加倍成立。水像一条珠链,将河边小饮的悔花鹿穿成一串,麒麟和白犀牛像所有虚构失败的半成品他的过分俏皮像是对于之前杲若木鸡的半日做出的补偿。
安静的晌午,白色牧群蚕食蓝色原野,孙又做梦了。夜的黑色翅膀扑打他的眼睛,在石头子宫里憋出来的哮喘在梦境里变成一只大狗,死命追咬他的脚后跟。对于他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联想,灵魂的形体总是对应于某种动态,鸟的灵魂是风。梦中的山不是花果山,梦中的洞不是水帘洞。梦里的死不是死,是一个跌倒的慢动作,永远挨不着地。他练习早地拔葱和鲤鱼打挺,准备在死到临头的时候以一串筋斗逃出生天。猿猴不使用语言,很多事情老猴没法教给小猴,它们自己本身也在遗忘。
浑浑噩噩的孙直到一次机缘巧合的海滨之行才被一种有力的开示所启蒙——海螺的啸声有毒,他的耳朵开始播放思想。
他孩子般地迷上了从沙里捡贝壳,就像从一切单调的声音形式里挖掘词语。从一具漂浮在海上的苍白的人体之上,他认识到一种极端的赤裸,不是那种相对于羞耻心的无遮掩,而是一种彻底的、如脱壳谷物般的裸露。他纯粹是一个内容物,一个死。孙自己得出了这个完全陌生的结论,仿佛有生以来第一次被火给烫着了。
所有的黄昏都是同一个。孙和樵夫被白天与夜晚,被自己的童年和老年从两头扯成一个“大”字,进退维谷。时间的流逝像表演。唉,他终于说,房子?那里,房子?谁住?樵夫同时是一个猎人或杀手,他掷出飞斧劈开孙的问题——斧头像一条只有头和尾巴的猎狗,在转回来的时候,总是恰好将斧柄递到他手里——在语言的裂隙里唱起了山歌。而在孙看来,唱歌是在发情期才需要做的事情。歌词的内容烦琐而无趣,为了押韵用上了众多叹词、语气词,还有很多并不必要的重复,无非是想告诉他,山上有仙人。仙人名叫须菩提老祖,喜欢像腌生枣一样把一千个弟子浸泡在他的教诲里。
孙是一座基因的历史博物馆,他的生命复杂而不稳定,像一堆玻璃珠子,随时可能做鸟兽散,住满一座复活者的森林。名为进化史的河流在他的每一根毛发里奔泻不休,三匹踩着针脚的时间之马(马是白色、黑色还是红色?如果是完全的透明,还能算作存在吗?)相互角力、彼此追逐,像织布机般扯着三道支流往来交织成辫状的生命洪瀑,一条向前,一条向后,另一条则在原点附近做小幅振荡。
不是伪装,也不是模仿。他几乎天然地就是一个假象。
猴群的忧郁在每一次日出时达到顶点,那是一种灵长动物的悲伤,就像一对带钩的爪子扣住了肩膀。孙远远地跟着他们已经几天,他们天天上山,山头的空气凝重得像胶。我们都太像了,他们这样想,我们一个就是全部。一天中所有的安静都要在这一刻用完,他们蹲在发出红光的地平线上,像蹲在沾过血的刃口上磨刀。只有把印在心上的夜晚像铁锈一样磨掉,才好在早晨跑下山,焕然一新地撒野。他们活在一首诗里,只有他们自己读不到。孙追赶他们,就像一支笔追赶着漏网的字。
……
P3-5
导语
《纸上行舟》是青年写作者黎幺的短篇小说首度结集,包括《柒拾贰》《猛犸》《机械动物志》等八篇小说。
本书所收录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递进性,它们经过时间的考验,诚恳地展现了一个写作者对文学的执念及其对文体的精细锻造。
小说的语言绵密而饱满,叙事节奏紧凑而有弹性,其中所有的修辞现象与自然的风云流变拥有同样的实在性,如此召唤出一个个充满异质感的艺术空间。
这条“纸上之舟”承载了超现实的事物、梦幻般的记忆、荒诞性的概念,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警示寓言,它将引领读者穿梭在语言秘境中,只有以极大的耐心通过一种交叉式的阅读才能窥其堂奥。
序言
作为一名写作者,序言是唯一令我愉快的文类。只有
在写作序言的时候,一个被当作工具使用的人,一个被作
品拖进旋涡里的人,一个受到严重磨损的人,才终于在文
字中被还原成为他自己。为了反复地体验这种愉快,我甚
至写过一部完全由序言组成的长篇小说。
在我看来,塞万提斯和拉伯雷各自为他们最著名的作
品写下的序言是这一文类中的典范。它们废话连篇、荒腔
走板、不值一哂,作为一个小丑、一个累赘,它们主动放
弃了对价值的占有。当然,非要说一篇序言是绝对无用的
,那也太过偏颇了。毫无疑问,当序言出现在一本书中,
它或多或少承担了部分功能,除了自我嘲弄以外,我们还
要求它自我辩解,尽管这种辩解很少会被采认。
如此看来,最好的序言无疑就是笑话,可惜的是,我
没有什么喜剧才能。写作眼下这篇序言的时候,我更关注
它有可能扮演的另一个角色:序言时常在一本书的头几页
,充当一个仪式性的文献,虽说没有祭诗或祷文那样严肃
,更谈不上神圣,顶多就像祝酒词,或是赌徒在掷出骰子
以前嘴里默念的那几句通常适得其反的咒语。当然了,那
些虔诚的古代吟游诗人在史诗开头赞颂神灵的诗句或许是
最佳的类比对象,它们像一群高贵的祖先,赋予了一篇序
言以极大的血统正当性。可我又能向哪位缪斯致意呢?除了
时间,我没有任何可以仰仗的东西。
感谢时间。
这本集子里最早的作品写于2008年,距离现在已有十
年。十年了……此刻的感受叫我明白,书,终究是有纪念
意义的事物,这令它即使不被阅读也仍然能够成立。这本
书就像一部钟表,这十年就像一个过于漫长的钟点,而这
些小说则像是钟表的刻度,被它依次通过。当然,一个个
钟点还会在钟面上循环,不过,这些未来的钟点只属于读
者,我没有资格重复经历它们。
在未有提前筹划的情况下,这些作品之间仍然有一定
的共通性和递进性。这其中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只能说明
作者的执拗,况且,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与时间有关。再
说一次,除了时间,我什么也没有经历。
然而,对于我,这种并非出人意表的整体性还有一个
更加重要的意义:它将帮助我从中辨认那个被称作“文体
”的东西。与这个词的通常用法不尽相同,在这里,“文
体”作“文字形式的身体”之意。一定程度上,它被拿来
替代那个常常在有关宗教和道德的讨论中出现的,指向多
变的,如今却已很难适用于日常的名词:灵魂。这等于说
,我认为所有精神事物都具有文学性,甚至可以说,我认
为广义的写作可以包括一切精神层面的创造、拓展与生成
。审美、伦理和信仰,正是在人的写作之中才融合于一处
,具有了完整的同一性。有些写作是显明的,有些写作则
是潜藏的,而一切写作都是对自身的写作。
但是,我并不认为写作是一种“出窍”的行为。我将
之理解为一种精细化的自我锻造:对文体的锻造。而文体
永远不会是已实现的、整全的、清晰可见的,它只会是碎
片的、未成形的、有待聚合的。我们出生时都带着一本词
典,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翻阅它,难免有一天,会怀着暴殄
天物的罪恶感,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掘它、利用它。我们想
要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一本理想的书,但这是一本我们
想写却写不出的书,一本不可能的书。我们被蒙上了眼睛
,在黑暗中摸索着,随手提住恰好经过的几个词语、半个
句子,若是侥幸抓到那本书中的一个片段,便会有一种无
可比拟的惊喜随之而来——这个比喻旨在阐明写作者的孤
独: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盲目。尽管我们从未见过那本书,
但我们总是能马上认出书中的字句,有时它们十分模糊,
像水下的微光,我们必须潜入其中,潜得很深很深,才能
将它们打捞出来。
所以——也许这句话听上去太过沮丧——只有那本不
可能的书才是唯一的杰作,所有被写出来的书都只能是失
败的。除了少数几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瞬间,无论阅读还是
写作,始终都要面对巨大的缺憾。甚至可以说,在写作这
个以不可能为前提的运动中,能够产出的只有缺憾。更多
的努力,更多的创造,便会累积更多的缺憾,这是写作者
摆脱不了的悖论,但也正因如此,他得以转向自己的背面
,目睹他从未领略过的奇观:那些充实的空虚,那些丰盈
的贫乏,那些无知的知识。也正是在这个悖论当中,那个
不可能的事物——文体——才能以一个缥缈的、幽灵般的
形态被感知。
因此,说到底,我对这本书以及它的读者,还是有期
待的。我希望有人能从中读到一种永无止境的自我质疑,
我希望有人能从中读到一种快乐的痛苦、一种艰辛的愉悦
,我希望有人能从中读到一种自负的谦逊,我希望有人能
从中读到一种无能的才能,我希望有人能从中读到一种以
摧毁为前提的筑造,我希望有人能从中读到一股汹涌的平
静——犹如镜中的一场暴风雪。我希望这本书诚恳地展现
了一个写作者的骄傲与卑微。
以上的这些絮叨如果被当作废话和谬论,那也很好,
甚至更好——如此一来,我便如愿以偿地写出了一篇可笑
的序言。
最后,我还想再说一句,在这篇序言中,这也许是唯
一真正重要的话:将这本书献给我的至爱——那如此浑然
,又如此玲珑之物——我的女儿。
黎幺
2018年10月1日
内容推荐
在本书所收录的八篇短篇小说中,作者展示了如何以架构一个个离奇异境的形式来重新定义日常事物。书籍、榨汁机乃至抽象的概念也能如生命形体般活动吗?一个人怎样如一条蜕皮的蛇般从他的身份中出离并最终散去无踪?在灵台方寸山上学习七十二变的猴孙与当代上班族有何联系?世界末日之后,一台写作机器竟然以“逆向符号化”的方式吞并了现实?
……
超现实的异境、绵密饱满的语言、精细锻造的文体,这些因素使得作品诗意旋转,由此产生独特的阅读快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纸上行舟(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54362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9-10-01
首版时间 2019-10-01
印刷时间 201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16
CIP核字 2019195738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6
136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