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操作手册
内容
编辑推荐

美德是习惯的结果;习惯是规训的结果,是濡染的结果,也是引领的结果。相信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每月一事”项目,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可以设想,若我国近3亿的少年儿童,人人都养成有礼貌、讲文明、爱科学、爱阅读、爱运动、爱艺术等好习惯,不仅将使他们个人终身受益,而且将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大大提高,将对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内容推荐

“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而开展“每月一事”项目是实现这个理念的重要方法。该项目在全国各新教育实验区(校)广泛开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以江苏海门实验区最为显著。

本书就是对海门实验区经验的总结,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一、主题——确定12个主题,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二、内容——均为从一件小事展开,在更高的层面不断丰富完善;三、活动——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等形式,将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

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为大家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目录

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

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

3月,让我们一起去种树

4月,让我们踏青去

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

6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

7月,让我们玩球去

8月,让我们笑着和别人打招呼

9月,让我们每天阅读十分钟

10月,让我们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

11月,让我们做一回演讲者

12月,让我们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

后记

试读章节

爱挑食的小熊“晶晶”

森林里,住着小熊晶晶一家。晶晶是个爱干净的好孩子,穿的衣服总是那么干净、整洁。可小熊晶晶有一个缺点:挑食。

晶晶对食物挑三拣四。它对那些肉、零食情有独钟,却把那些蔬菜、水果全部抛到九霄云外。熊妈妈让晶晶多吃蔬菜,晶晶每次都说“洗耳恭听”,却没有一次放在心上,全当做耳边风。熊妈妈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只好由它去了。随着晶晶大量吃肉,又不爱运动,它的体重突飞猛进,从50千克一直升到100千克,晶晶从此长得肥头大耳,成了同学们心里的“猪八戒”。期末测试时,100米短跑,晶晶原本在第一,因为太胖,最后倒在操场上。同学们快速地将它送到医院,诊断为心肌炎。熊妈妈泪如雨下,羊医生说:“心肌炎是常吃零食引起的,再加上不吃水果、蔬菜,只吃肉、吃零食会导致孩子味觉迟钝,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从今往后,晶晶你要多吃水果,少吃肉,但也不要只吃水果,不吃肉,那样也会得病的。我们要营养均衡,才会身体健康。”晶晶听了医生的话,点点头,说:“我以后一定少吃肉,多吃水果、蔬菜。”

从此,晶晶不挑食了,水果、蔬菜它吃得特别香,还经常和楼下的小伙伴们一起踢足球。

泔水缸里的饭菜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大财主家儿媳妇,看到自家家财万贯,金银珠宝等应有尽有,怎么用也用不完。每日每餐饭菜做的很多,于是吃不完就倒在泔水缸里,久而久之,被灶神爷告到了玉皇大帝那里。玉帝一听非常吃惊,就下令天兵天将在第二天的午时三刻,下凡到这财主家做实地调查,如果情况属实,一定严惩不贷。

仁慈的观音菩萨听到这个消息,想给这家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当晚就托梦给这财主家的儿媳妇,要她把倒在泔水缸里的饭菜捞起来吃干净,不然她和她的家要遭灭顶之灾。这儿媳妇睡到半夜一下子惊醒了,醒来清楚记得观音菩萨说话时的表情和所说的话。想起平常生活中自已奢侈的行为,她立即起床把泔水缸里的饭菜捞得一粒米都不剩,把这些饭菜用清水一次一次淘洗干净,然后在锅里烘干,用油炒了让全家人连夜吃掉。

次日午时三刻,刚才还是晴朗的天气突然变得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忽然,三声振聋发聩的雷鸣电闪在这家的屋顶炸响,天兵天将来到她家的厨房,在泔水缸里连续捞了三次,也没有捞着一粒米,只好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复命。有了这一次的教训,从此这家人勤俭持家,不敢再浪费一粒粮食。

P9-10

序言

习惯是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生理上,它是动力的定型;在心理上,它是一种内在需要,是人的身心渴望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反映。习惯其实是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好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从2006年11月开始,朱永新教授正式提出了开展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的项目。这一项目试图在每月中,让孩子有重点地养成一种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对此,许多实验学校自觉参与,积极行动,展开研究。对“每月一事”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它是深化六大行动的又一个重要载体,是体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价值追求,诠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哲学内涵的具体实践。

虽然习惯的内涵比较丰富,但从道德生活重构来看,人生的大多数习惯都与道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经留下一句名言,大意是说人们反复做什么事,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引白杨进波、刘胜林主编的《儿童习惯养成训练》)。

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终身受害。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小孩总是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小孩不服气地说:“您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责怪我。”“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人的习惯不好,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成长,还会给个人形象造成阴影。不少人在公共场合抠鼻子、掏耳朵、打喷嚏,甚至随地吐痰,往往给人没有修养的感觉,直接影响人际间的交往,甚至个人发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引自林格主编的《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

朱永新教授在给博士生上课的时候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我们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到底哪些是学生最有用的东西?他认为要建构一个以培养习惯为主的课程。如:不闯红灯后面的规则是什么;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从演说开始学会表达,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从种树做起学会公益,从日记做起学会自省。一般一个月重点养成一种好习惯,经过六年的巩固,这种习惯就基本养成了。他还认为,确定“每月一事”主题是非常关键的,在大的主题下以行为作为导向,以一件小事作为引子,要考虑分年段,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并结合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在日常教育生活中进行。一生中最重要的习惯有哪些,这可能是现代学校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经过新教育团队的共同研究,从对一个人一生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角度思考,确定了以下12个主题:

1月,吃饭——节约的主题

2月,走路——规则的主题

3月,种树——公益的主题

4月,踏青——自然的主题

5月,扫地一劳动的主题

6月,唱歌——艺术的主题

7月,玩球——健身的主题

8月,微笑——交往的主题

9月,阅读——求知的主题

10月,家书——感恩的主题

11月,演说——自信的主题

12月,日记——自省的主题

“每月一事”项目是新教育实验的又一个重要工程,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形成人的良好素养的基本保证,也是新教育实验的又一个重要知识产权。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正围绕这些主题,思考和完善它们的内涵与行动策略,深入研究如何进行主题阅读,如何进行行为训练,如何进行活动反思,如何进行效果评价,如何结合德育工作等。

海门新教育实验区把2007年定为习惯养成年,全面推进“每月一事”项目,他们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一,主题的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第二,主题的内容都是从一件小事展开,具体落实中,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不断丰富完善。第三,主题的活动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甚至聆听、口才、网络等路径,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一年多的实践中,他们形成了“每月一事”项目的基本操作流程,即“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

海门新教育专题网站,设置了“每月一事”交流区,每月初项目核心组开发了主题引领性的课程,为各实验学校提供示范,各实验学校也及时交流师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做法、感悟和体会。此后,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旅程,一是构建主题性校本诵读课程。各学校建立“晨诵午读”的长效机制,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开发并丰富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孩子日常的生活方式,也使先行的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扎实的知识背景。二是创设多元的实践情景。知行结合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实践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各实验学校结合日常的学科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文化、班级文化、社区文化等内容,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提供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学校特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板块,使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主题活动等融为一体。三是注重反思性的评价。面对干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各实验学校优化操作流程,及时记录典型个案,组织起有效的反思会,不断提高习惯养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美德是习惯的结果;习惯是规训的结果,是濡染的结果,也是引领的结果。相信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每月一事”项目,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可以设想,若我国近3亿的少年儿童,人人都养成有礼貌、讲文明、爱科学、爱阅读、爱运动、爱艺术等好习惯,不仅将使他们个人终身受益,而且将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大大提高,将对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使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在全国各新教育实验区(校)得以广泛的开展,我们在总结海门实验区开展“每月一事”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决定编写“每月一事”操作手册。整个操作手册以每个月的习惯养成主题为系列,每个主题有以下五大板块内容:(一)主题背景:选择这一主题的主要意义;(二)主题阅读: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按年段进行阶梯式编稿;(三)主题实践:按低、中、高阶梯式设计实践性活动,凸显好习惯“日日练”的基本想法;(四)主题展示: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与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等行动融合,并附有部分图片;(五)主题反思:即“暮省”板块,体现每日一省,以学生随笔和教师随笔为主要形式。我们试图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向大家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当然大家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富有创造性地实施。

由于时间仓促,编写的内容还十分粗糙,不当之处,恳望读者不吝指正!

编写组

2009年1月

后记

在朱永新教授倡导的“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的新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在区域内开始了“每月一事”项目的行动研究。历经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探索实践和反思,又历经了数百个夜晚的思考总结,“每月一事”操作手册终于得以以课程的形态交付出版社付印了。此时此刻,我们内心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因为在幸福完整的教育旅途中留下了我们研发团队每一个人探索前行的脚印。

江苏海门新教育实验区的近10万名小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围绕“每月一事”项目的十二个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同时核心团队对项目的行动过程进行梳理,逐步形成了“每月一事”课程的雏形。参与课程研发的主要编稿单位和项目负责老师是:1月,吃饭——节俭,海门市实验小学蒋丽萍;2月,走路——规则,海门市东洲小学开发区校区仇丽君;3月,植树——公益,海门师范附属小学沈婧婧;4月,踏青——自然,海门市育才小学陈玲萍;5月,扫地——劳动,海门市通源小学季爱华;6月,唱歌——艺术,海门市海南小学张秀娟;7月,玩球——健身,海门市东洲小学姜东英;8月,问候——交往,海门市常乐小学杨文华;9月,阅读——求知,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沈红霞;10月,家书——感恩,海门市海门镇中心小学倪颖娟;11月,演说——口才,海门市三厂镇中心小学陈海燕;12月,日记——自省,海门市汤家中心小学杨成辉。还有海门市国强中心小学的唐志新,海门市麒麟中心小学的施雪晴,海门市临江中心小学的朱海英,海门市四甲中心小学的盛丽花,海门市德胜中心小学的黄向华,海门市三星中心小学的陆丽等老师也参与了部分主题的编稿工作。王领琴、诸葛智、仇丽君负责项目策划与统稿,许新海负责总策划、审稿。朱永新教授一直关心着整个操作手册的编稿工作,作了详细的指导,并为每个月写了专稿。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还要感谢所有新教育实验区参与本项目行动研究的新教育人,尤其要感谢海门实验区的老师和学生,是他们的行动和实践为我们的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认为,“每月一事”项目的课程研发是用实践的方式,把一生有用的重要习惯根植于孩子心灵深处。在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本义是“跑道”。我们编写本指导手册,就是期望通过共同的努力,为成长中的儿童铺设一段通往生活、通往社会、通往幸福人生的跑道。为了孩子的今天和明天,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进,为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作出不懈的努力。当然,我们深知,这样的探索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所有有志于此的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编写组

2009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操作手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956892
开本 16开
页数 4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2.6-49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7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