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塞纳河畔的一把椅子(法兰西四百年)
内容
内容推荐
塞纳河畔的法兰西学院,是法国知识分子的至高荣誉机构,40位院士皆为终身制,各有其坐席,只有某位院士辞世之后,方会选出继任者。
作家阿明·马洛夫当选为第29号坐席的主人后,追溯自1634年建院以来的18位前任院士的人生奇遇,让读者在院士“向导”的引领下,身历其境般游览法国四百年的壮阔历史:这把椅子上曾经坐过路易十五时代的首席大臣、被判过两次死刑的历史学家、敢于把耶稣称为“人”的宗教学家,而大文豪高乃依、莫里哀、雨果等却与之无缘……从封建王朝的繁盛与颓败、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萌生、大革命风暴的洗礼、政体的“轮回”反复与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把椅子面向塞纳河,背负着温暖厚重的记忆,见证了辉煌而又沧桑的法兰西四百年历史。
作者简介
阿明·马洛夫(Amin Maalouf),法国知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949年生于黎巴嫩,1976年迁居巴黎。精通多国语言,曾周游六十余国,是阿拉伯及中东世界的专家。1983年出版首部文集《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随后陆续出版小说《非洲人莱昂的旅程》《撒马尔罕》《迷失的人》等。1993年,以《塔尼奥斯的岩石》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2010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广受世界各国读者青睐。
2011年,阿明·马洛夫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继承前任院士列维―斯特劳斯的第二十九号坐席,是法兰西学院成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黎巴嫩人。
目录
前言
第一任 作家皮埃尔·巴尔丹
为救学生而溺死的不朽者
第二任 议事司铎尼古拉·波旁
只爱用拉丁语写作的不朽者
第三任 律师弗朗索瓦-亨利·萨洛蒙·德·维勒拉德
夺去高乃依位子的不朽者
第四任 剧作家菲利普·基诺
引起作家嫉妒的不朽者
第五任 外交家弗朗索瓦·德·卡利埃
两百年后又复活的不朽者
第六任 红衣主教安德烈-埃居尔·德·弗勒里
在国王耳边说悄悄话的不朽者
第七任 红衣主教保尔·达尔贝·德·吕内
抢先于伏尔泰的不朽者
第八任 作家让-皮埃尔·克拉里斯·德·弗洛里安
作为奥克语区象征的不朽者
第九任 喜剧作家让-弗朗索瓦·卡依亚瓦
对莫里哀顶礼膜拜的不朽者
第十任 历史学家约瑟夫·米肖
两次被判死刑的不朽者
第十一任 生理学家皮埃尔·弗卢朗
把维克多·雨果踢出局的不朽者
第十二任 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
想要重新发明医学的不朽者
第十三任 宗教学家埃内斯特·勒南
敢于把耶稣称为“人”的不朽者
第十四任 参议院议长保尔-阿曼·沙勒梅尔-拉库尔
不喜欢前任的不朽者
第十五任 外交家加布里埃尔·阿诺托
在法国遭千夫所指的不朽者
第十六任 历史学家安德烈·西格弗里德
吸引人人来听课的不朽者
第十七任 剧作家亨利·德·蒙泰朗
迷恋太阳周期的不朽者
第十八任 人类学宗师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热爱弱文化的不朽者
后记
感谢与说明
序言
这部小书源起于一份内疚。
2011年6月,我双喜临门,一是入选法兰西学院,二是
坐上我大学时代起即敬重有加的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
那把椅子。
根据学院的礼仪,新院士要对他的前任作一番颂词。
我很高兴得到这个机会,可以把这位人类学大师的著作阅
读一遍,有些则是复读,还可对他那我知之甚少的一生作
深入了解。这项任务振奋人心,尤其得益于教授的未亡人
莫妮克·列维-斯特劳斯的协助,她邀请我和太太到她在勃
艮第的利尼罗尔庄园做客,向我慷慨地打开了她杰出丈夫
的抽屉,以及她本人内心深藏的记忆。
从我入选法兰西学院到在学院圆顶下举行庄严的入院
仪式,这中间相隔十二个月,我对此保持一段美妙的回忆
,然而内心也有些许羞愧。
列维-斯特劳斯教授坐的是第二十九号椅子,我浏览了
一遍历任名单,发现其中一位在我写第一部著作时给了我
宝贵的帮助,那是历史学家约瑟夫·米肖。当时我在巴黎
拉丁区的一家书店偶然发现一套古版本《十字军东征史》
,共七卷,出版于19世纪初。我在其中摘取了一些至关重
要的资料,这在其他地方是很难找到的。我打算在入院演
讲中向他致敬,尤其他今天完全默默无闻,这样的纪念更
加激动人心。
可是我的前任著作不可胜数,使我陷在里面脱不了身
;既想介绍他的科学成就、学识历程以及不平凡的一生,
同时又想向坐过这把椅子的另一位俊彦埃内斯特·勒南致
敬。勒南晚年选择在黎巴嫩山的一个小村子里落户,写出
了他最著名也是争议最多的一部书《耶稣的一生》。我不
能撇开主题去谈另一位前任。最后我还是放弃了原本要谈
米肖先生的那个小章节。
我思忖写一篇文章,或者若有机会做一场讲座,尽可
能来弥补这个缺陷。于是,我作了一番研究,盼望去发现
这位可敬教授的身世,以及通过这部篇幅浩瀚的十字军著
作重现他渊博的学识。但是随着阅读的进展,在我面前呈
现的则是另一位米肖:一名捣乱分子、鲁莽的冒险家,在
大革命时期,因煽动罪坐过牢,关在那时的四国学院,这
块地方不久前才改成拘留所,在今天则是……法兰西学院
所在地。他从那里被重兵押送到杜伊勒里宫,革命法庭就
设在里面,准备给他判个死刑。
我不相信复仇者幽灵,但是我愿意相信文学中有风流
客幽灵,他们出没在那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和想入非非的
脑海中。在我站起来宣读我的入院演说时,米肖的幽灵应
该也出现在那个圆顶下,因为我原本不认为有必要在文中
提到他。他确实在那里,在我身边,而我看不见他。
那时,我下决心投入工作来弥补我的过失,满腔热情
去钻研这位历史学家的著作,追随他曲折多变的人生道路
:他的出身、他的旅行、他被选上科学院、最后他的死亡
。这样也使我对他的前一任与后一任的院士发生了兴趣。
然后,由此及彼,对于在他之前与在他之后、最近四百年
间所有坐过同一把椅子的人都发生了兴趣。
我有意要更好了解这些人,他们毕竟与我也有了某种
精神上的传承关系,并期盼其中还有人会像米肖给我带来
同样的激动。我没有失望,一路上不断地有所发现与感到
惊讶,以致很快下决心不再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一支
家族的人去完成这份工作。
开始撰写第一位“始祖”时,我承认我虽然坐上这把
椅子已经有一段时间,还是连他的名字也从未听说过。
导语
本书是一部构思精巧的历史散文佳作,作者阿明·马洛夫是法国文学高奖龚古尔奖得主,首位黎巴嫩裔法兰西学院院士,由首届“傅雷翻译奖”得主、知名翻译家马振骋精心翻译。
塞纳河畔的法兰西学院是法国知识分子的高机构,院士被誉为“不朽者”,地位尊崇,大革命前甚至享受皇室成员的待遇。本书追溯法兰西学院从成立一直绵延至今的跌宕起伏,记录下四百年中那些难以磨灭的人和事,揭开这一荣誉机构的神秘面纱。
本书以法兰西学院第29号坐席切入法兰西恢弘的四百年历史,从封建王朝的繁盛与颓败、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萌生、大革命风暴的洗礼、政体的“轮回”反复与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把椅子面向塞纳河,默默见证了辉煌而沧桑的法兰西四百年历史,也是人类社会剧烈转型的四百年。
后记
从1634年以来,已有十八位院士在我之前坐过这把椅
子,我在对这些人做研究时,始终在两种相反的诱惑之间
感到左右为难。一方面我对自己说我的任务不是出于“孝
心”给他们做翻案文章,在他们灰暗的脸上贴金,我应该
坚持一位公正的历史学家的立场。但是另一方面,按照列
维一斯特劳斯所说的“部分虚构的谱系”,它把我们串连
在一起,不能使我无动于衷。我并不想不计一切代价保护
他们,却倾向于怀着感情凝视他们,尤其是他们中间没被
人爱、没被理解、没被记住的那些人。
作家朱尔·勒纳尔在他的《日记》中称,有些人是“
不朽的普通人”,我的“祖先”中有些无疑属于这一类。
事后再把他们看成是不受赏识的天才,也无济于事。但是
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若获得更多了解会挽回声誉;还有,把
他们人选的情境、工作的性质或者生活中的曲折,无一例
外都加以考虑,这样可以显现出他们所处的世纪真相。
由此可见,与其让我本人因一位蒙泰朗的荣耀或一位
卡依亚瓦的默默无闻而影响情绪,还不如把历代每位座上
客,看作超越自身也超越我们大家的一段历史的可贵和短
暂的见证人。这可以说是分成十八章节的历史故事,或者
是分成十八阶段的世纪穿越,每个阶段都有一位不同的“
旅人”相伴。
他们前后相继坐上了这第二十九把椅子。他们坐在那
里时经历了辉煌或恐怖、虔诚或启蒙、史诗、迷失、溃败
。然后他们又走了,有的留下痕迹,有的没有,而这时巴
黎、法国、欧洲和全人类都在发生巨变。
我要叙述的就是从这把木头椅子开始的这段丰富历史
,这把椅子如今也轮到我来坐上一阵子了。
书评(媒体评论)
他们前后相继坐上了这第29把椅子。他们坐在那
里时经历了辉煌或恐怖、虔诚或启蒙、史诗、迷失、
溃败……而这时巴黎、法国、欧洲和全人类都在发生
变化。
——阿明·马洛夫
精彩页
最初的占有者在那把椅子上没有坐多久。他1634年3月人选,十四个月后溺死在塞纳河中,这让他得到一个悲惨的美名:第一位死亡的“不朽者”。
皮埃尔·巴尔丹今日已经被遗忘了。就像他那一代的法国作家,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在他们之前几十年,有龙沙、杜·贝莱、拉伯雷或蒙田,这些人的著作我们继续阅读;在他们之后若干年,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或拉封丹,这些人的著作同样证明是与世长存的。在这两座文学高峰之间,则是一个低谷。
说到最早的四十位院士,他们的书籍没有一部当前还在再版的。有些名字若还叫人想起来,也记不真切。巴尔丹的名字,不管怎样,今日知晓的人也仅是研究17世纪的少数专家而已。他生前享有一定的名声,但是也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位重要作家。虽则他是他那把椅子的第一位座上客,也很难把他算作是这个文社的奠基人。
完全配得上奠基人称号的仅有十二三位,其中第一位是瓦朗坦·孔拉尔。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加尔文教派家庭,作品并无特色,却是个细致的读书人和出众的语法学家。他在1629年想到跟几位朋友在巴黎创立一个文学社团,定期进行聚会。他们的平均年龄是三十岁,孔拉尔本人只有二十六岁,最年轻的热尔曼‘阿贝尔刚到十九岁,不过他是跟着哥哥才来参加聚会的。
他们个个都很高兴聚集一起,由于住在不同的街区,要找到大家必须满城子去跑,会很辛苦。在那个时代,当然没有法子远距离通知,不是亲自跑腿,就要差人代劳,要相会很不容易。他们商量下来,还不是每周定期定时约在一个预定的地方见面更方便?
就这样,选择了孔拉尔的家作为聚会地点。孔拉尔尚未成家,住在首都中心圣马丁路,跟各家的距离相当。据第一部《法兰西学院史》作者保尔·佩利松的叙述,他们就像平时访友一样海阔天空闲聊:商务、新闻、文艺,等等。“文社里有谁写出一部作品,非常乐意给其他人传阅,其他人又毫不拘束说出自己的意见;他们在讲座后接着就是散步或吃点心……他们至今还谈到学院的初期,犹如一个黄金时代,这时候交往不声不响,不虚张声势,除友谊之外没有其他法则约束,他们共同享受精神社会和理智生活中最温馨与最令人陶醉的部分。”
他们相互承诺,对谁都不提起他们的文艺小圈子,这份协定保持了三四年。可是有一天,其中一位诗人克洛德·德·马勒维尔一时大意了——要说是幸还是不幸,那要看各人立场。当他与一位名叫尼古拉-法雷的作家一起时,有一句话提到了这些聚会。法雷爱热闹,甚至可以说是个寻欢作乐的人;他那个世纪的许多文人——其中有尼古拉·布瓦洛——写了几篇讽刺诗,就把他的姓“法雷”(Faret)跟酒馆“卡巴莱”(cabaret)押韵;他出入这些场所在当时无人不晓。这两位诗人是不是在这一类地方相遇的呢?他们两人是不是还有点喝醉了呢?历史上没有记载。总之那一天,两人的舌头都守不住了,马勒维尔向对方透露他们有个小圈子,谈论些什么,平时做些什么。 法雷不久前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正派人》,愿意参加他们的聚会,向他们介绍这部书。孔拉尔与他的一伙觉得有义务邀请他。他们听完他的叙述,提出几条看法,法雷觉得很有道理。他对这次相见很高兴,轮到他对他的一位朋友说起这事。而他的朋友德·布瓦罗贝尔神父,也表示出想受到邀请的意向。
神父交游广阔,在巴黎沙龙里是个大红人,好像还拥有巨大家财。大多数“密谋者”都认识他,对他有好感;他们直到那时不愿意他来人会,只因为他是红衣主教黎塞留身边的熟人,如果他们邀请他参加聚会,他们就进入了统治法国那个人的视野。现在布瓦罗贝尔既然知道他们这个圈子的存在,那就再也不可能把他拒之门外了。
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塞纳河畔的一把椅子(法兰西四百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阿明·马洛夫
译者 译者:马振聘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25642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354
CIP核字 2018100890
中图分类号 K56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