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语气词了的隐现规律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虚词是汉语语法体系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在虚词中,句末语气词了”(简称“了2”)的使用频率极高。其语义内涵丰富,和其他词语组成的语法句式多种多样,出现规律和语用条件难以把握,所以一直是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难点。所谓“了”的隐现问题是指按照语义表达需求,“了2”应该出现时却没有出现。具体表现为有时出现,有时隐匿。“了2”的隐现之所以成为汉语研究中的一道难题,主要原因在于“了2”并不以语义为出现的唯一条件。本书的研究表明:语法意义、语用因素(语用功能、语体差异、语境条件)、音节以及某些特殊句式因素都主宰着“了2”的隐现。本书对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逐步揭示了“了2”的隐现规律。另外,作者还以追踪“了2”的隐现规律为线索,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上建立起了一个“了2”的全方位的分布体系,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较强的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王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是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法等,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长期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和汉语师资培养工作,曾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中文教学助理。担任过多国来华汉语教师培训团的主讲教师。2007年至今任历年国家汉办外派教师考试评委,2013年受聘为北京市《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家组成员。参与主创的《汉语乐园》系列对外汉语教材获得2010年度国家汉办组织评选的“世界十部优秀汉语教材”之一。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内容及理论基础 三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四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语气词“了2”的多视角研究综述 第一节 关于“了”的产生和历史演变 一 “了”做动词 二 “了”做助词 三 “了”做语气词 四 句尾“了”和词尾“了”不同源 第二节 关于“了1”和“了2”的区别 一 一个“了 二 两个“了 三 三个“了 四 多个“了 第三节 关于“了2”的语法意义和语法性质 第四节 汉外比较方面的考察 第五节 隐现规律的考察 第六节 含“了2”的句法结构的考察 一 副词与“了2” 二 动词与“了2” 三 名词与“了2” 四 述补结构与“了2” 五 时间词与“了2” 六 “太+形/动”与“了2” 七 其他结构 第七节 “了2”的教学与习得 第二章 “了2”隐现的条件 第一节 “了2”隐现的条件之一:语法意义 第二节 “了2”隐现的条件之二:语用因素 一 “了2”的语用功能 二 语体差异 三 语境制约 第三节 “了,”隐现的条件之三:音节制约 第四节 “了,”隐现的条件之四:特殊句式 第五节 小结 第六节 案例综合分析 第三章 “了2”表动作已发生并兼表事态变化 第一节 语法形式和语义变体 一 语法形式与语义变体 二 句外语境、句内语境与“了2”的语义表现 第二节 “动作行为动词+了2”中“了2”的隐现状况分析 一 双音节结果义动词 二 单音节结果义动词 三 持续义动词 第三节 “动作行为动词+了2”中的同现成分分析 一 常与“动作行为动词+了2”同现的成分 二 需某种条件限制才能与“动作行为动词+了2”同现的成分 三 不能与“动作行为动词+了2”同现的成分 第四节 “心理状态动词+了2”中的同现成分分析 第五节 状语成分和“了2”的隐现 第六节 补语成分和“了2”的隐现 一 “结果义”补语与“了2”的隐现 二 转喻的显著度 第七节 “被”字句与“了2”的隐现 一 由“了2”的转喻成分引起的“被-了”句 二 其他类型的“被-了”字句 第八节 “把”字句与“了2”的隐现 一 由“了2,”的转喻成分引起的“把-了 二 其他因素造成的“把-了”字句 三 比较“被-了”字句和“把-了”字句 第四章 “了2”表主体状态的变化 第一节 (部分)名词+了2 第二节 (部分)形容词+了2 第三节 代词+了2 第四节 数量词+了2 第五节 (部分)副词+了2 第五章 “了2”表提醒听话人事态将要变化 第一节 (表可能、要求、愿望类)助动词动词+了2 一 表示可能性的助动词+动词+了2 二 “助动词+动词+了2”中的两种结构层次 第二节 不+动词+了2 第三节 将要义副词/助动词“要”+动词+了2 第四节 动词+了2 第五节 我(们)+动词+了2 第六节 不要/别+动词+了2 第六章 “了2”表对原词词义和词性的改变 第一节 “得了”语义、语法分析 第二节 “算了”语义、语法分析 第三节 “罢了”语义、语法分析 第四节 “行了”语义、语法分析 第七章 “了2”表对原句动作延续时量的改变 第一节 动词+(了1)+数量补语/数量定语(宾语)+了2 一 基础语义与语法形式分析 二 “动词+了1+时间量+了2”中的“时间量”问题 三 与其他成分的同现状况分析 第二节 时间段+否定副词+动词+了2 一 时间段+没有+动词+了2 二 时间段+不+动词+了2 第八章 “了2”表确定某状态的超常变化,并增加感叹色彩 第一节 太+形/动+了2 一 语义和语法形式分析 二 句法功能 三 语用条件 四 “太+不+形+了2”和“不+太+形+了2” 第二节 最+形容词/动词+了2 一 语义和语法形式分析 二 句法功能 三 语用条件 第三节 可+形容词/动词+了2 一 语义和语法形式分析 二 句法功能 三 语用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如下一些具体方法:语料库统计与分析、义素分析法、替换法、删略法、比较法、层次分析法和转换分析法等。 本书将会有助于汉语研究者深化对语气词“了2”的认识。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比、汉外翻译以及语言类型学研究方面也将有建设性的参考意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语气词了的隐现规律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2961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18-06-01 |
首版时间 | 2018-06-01 |
印刷时间 | 201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20 |
CIP核字 | 2018180384 |
中图分类号 | H146.2 |
丛书名 | |
印张 | 7.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