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反映/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汉斯·海因茨·霍尔茨以镜子的映射为切入点,系统地考察了中西思想史中镜像隐喻的使用状况,重新探讨了在严格术语中对镜像隐喻的精确使用,进而揭示出“反映”概念对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他基于唯物主义立场讨论了反映定理的世界模型,并借助镜像隐喻中的反映关系来理解唯物主义思想中的反思概念,从而尝试由对象性活动或实践来给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反映模型的范畴结构。最终,他通过指出镜像隐喻的思辨运用与解释学运用的差异,强调了反映理论是辩证法的基础与前提。 作者简介 汉斯·海因茨·霍尔茨,德国哲学家,1927年出生于法兰克福,2011年逝世于瑞土。曾在恩斯特·布洛赫的指导下在莱比锡大学以“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的主奴问题”为题申请博士学位。1971年在马尔堡大学获得哲学教授席位,1978年去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霍尔茨发表了大量关于辩证法史和辩证法体系学的论著,在艺术理论和当代艺术领域也有涉足。曾任国际辩证哲学协会主席,后任荣誉主席。先后创办《Topos:国际辩证理论论丛》《扬弃:辩证哲学杂志》。 代表作《萨特:对其哲学的介绍与批判》(1951),《语言与世界:语言哲学问题》(1953),《乌托邦与无政府主义:论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1968),《从艺术品到商品:对晚期资本主义美学对象的功能的研究》(1972),《新马克思主义中的潮流与趋势》(1972),《作为开放体系的辩证法》(1986),《同一与矛盾近代辩证法问题史》(三卷)(1997)。 目录 导言 以系统的观点对镜像隐喻历史作简短说明 镜像隐喻的精确运用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反映概念 反映定理的世界模型 反身的唯物主义 对象性活动与反映 解释学运用与思辨结构 进一步的文献 中外文术语对照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反映/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汉斯·海因茨·霍尔茨 |
译者 | 译者:刘萌//张丹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2168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0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印刷时间 | 201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70 |
CIP核字 | 2019039497 |
中图分类号 | B023 |
丛书名 | 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系列 |
印张 | 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